首页 百科知识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王行愚教授:矢志前行的教育人生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王行愚教授:矢志前行的教育人生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学校生物工程学院多方出击,与企业共建生工高科技联合研究机构,目前已建成阿华生物工程研究所、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等。为此,华东理工大学既鼓励企业家、实业家回到学校当教师,又倡导教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教师队伍层次更丰富,结构更优良。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王行愚教授:矢志前行的教育人生

建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华东理工大学强校的根本方针;激发个性,培养“特长型”的精品人才,更是其立校之本。

21世纪,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面临如何迎接新世纪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挑战,如何经受全球化科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考验,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等许多新的艰巨课题。作为一个校长,应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去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去思索一套学校发展的思路和高效率的科学化治校机制,让学校按照符合实际的准确定位走出一条成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

1.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

王行愚校长认为,要办好大学,必须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学校的发展之路,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去开拓发展,不能脱离学校的背景亦步亦趋按照常规的思路去建设

华东理工大学,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它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后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化工类高校——华东化工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工、理、商、文、法多科结合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但从综合实力来看,无法与清华、北大等校比,尤其是他们被列为国家的重中之重,使他们在扩大规模效益以及整体的高水平建设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支撑力。如果我们学校也效仿这样做,则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无论从基础、实力和国家的投资力度等方面看,我们都无法与之匹敌。我们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扬长避短,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像我们这样一所学校,应该形成一种“健美型”的办学思路。

“健美型”的办学思路受启迪于体育运动中的健美比赛。每一位“健美型”选手都是“线条清晰,肌肉发达”,既不瘦细高长,又不肥胖臃肿,而且在区域局部呈现“亮点”。正如健美选手的级别和肌肉发达程度不一,高校有大有小,校内各学科发展也不平衡,要想在强手如林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新的发展,学校必须定位准确,学科特色鲜明,校内各学科协调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也就是学校在办学思路上不应该片面追求综合的规模效应,不应靠外延式扩张来发展,而要靠重视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来强校,使学校的整个躯体虽然不是强壮粗大,却是非常协调,特征非常明显,充分体现和谐、统一的协调美和特征美。

学校的发展,不是专业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特色。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在学科建设上不搞“黄土高原”,要凸现有高峰,有丘陵,有重中之重,有重点学科的强校指导思想,不盲目求大求全,而要求精求尖,不比综合实力,但比特色实力。根据我校各学科在工程方面较强的特点,在学科建设上学校已形成几个“高峰”。如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化学工程学科,既是全国的重点学科,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科(编者注: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学科、生物化工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已成为全国重点学科);生物工程学科是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有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用化学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也是国家工科化学课程的教学基地,许多项目多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材料工程学科的特色是纳米材料,已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主建立了“上海市纳米材料产业化基地”,该学科还有造福人类的“人工骨”(俗称骨水泥),是人体骨骼修复材料,被编入国家“863”500项重要成果之一,得到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的亲自颁奖;除以上这些“高峰”外,加上其他工、理、商、文等几座“丘陵”,学校已形成一个凸现特色,全面协调的学科发展格局。

2.转换视角,建开放型办学模式

王行愚校长认为,建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院校的办学视角要进一步转换。学校的发展需要投入,但是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国家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而要主动地将计划模式小天地的视角转换到面向社会的大市场,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寻求合作伙伴,把高校雄厚的教育、科技优势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产、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强势财力来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

基于这种思路,学校提出了“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面向社会,既在对外开放中寻求社会支持,又在对外开放中明确社会需求,并以此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这些年来,学校全方位、多渠道主动出击,先后与几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共建与联合办学体系。学校实现了由中央(国家教育部)、地方(上海市)、行业(中国石化集团)共建共管的办学新模式。这种办学新模式的建立得益于“开放”,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学校生物工程学院多方出击,与企业共建生工高科技联合研究机构,目前已建成阿华生物工程研究所、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等。企业出资进校建楼,引凤筑巢,借鸡生蛋,把学科搞活。因此,学校的生物工程能成为一个“高峰”,成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学科,得益于开放型的双赢机制,这也是一种造血机制。

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还体现在教师队伍的结构上。过去教师长期“窝”在学校里,缺乏实践经验,容易近亲繁殖。如果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干几年,再回来当教师,上的课将会更生动,这样的教师对工程背景很强的华东理工大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华东理工大学既鼓励企业家、实业家回到学校当教师,又倡导教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教师队伍层次更丰富,结构更优良。

王行愚校长说,中国“入世”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同时,这对中国高等教育也是一个冲击。过去我们是在国内舞台上唱戏,现在要到世界舞台上去唱戏。如果我们不把学校办出特色,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学校将来的生源、学科发展都会受冲击。对此我们宜早作准备,按照国际教育的规律来建设学校,否则面临开放的形势,就会不知所措。

3.机制创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

王行愚校长指出,坚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华东理工大学强校的根本方针。学校在对外开拓中不断加强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深化办学模式的改革,依托行业背景,瞄准企业的人才和生产需要,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加速联合办学的步伐。而且他认为,产学研结合应该是全方位辐射的,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二级学院要逐步确立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不断拓宽办学思路。

他介绍说,这些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坚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外拆围墙,内拆篱笆,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激活存量资产,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开辟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有效途径。学校目前有五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分中心。工程中心的组建和成果产业化均以资产为纽带,组成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投入的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合股经营,强化“工程中心”的孵化和产业化功能。如超细碳酸钙项目由学校转让给企业并共同组建股份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学校为解决高新技术项目中试、放大的资金缺口问题,加速产业化进程,从中试开始阶段学校便成立由学校、生产企业、用户共同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把各方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取得很好效果。该校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通过由学校、公司、企业投资方、个人投资方共同合股经营,形成风险、利益共享的机制,使生产的“人工骨”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给病友带来福音,填补了国内国际领域的空白,并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

打破围墙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去,鼓励科技人才创办校外科研基地,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另一种尝试。学校同苏州第四制药厂签订了“华东理工大学—苏州第四制药厂基因工程联合研究室(所)”协议,该研究所建立在苏州第四制药厂内,总计投资400多万元,除了专门研究与该企业有关的技术外,还积极支持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为学校提供了迅猛发展的源泉,仅科研经费一项,学校就以每年2 000多万元的速度递增。这几年,学校致力于开拓创新,从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各种机制去探新路。如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实行以科技成果为核心的“立项、中介、产业”三段式一条龙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开发、工程放大、工程设计和市场营销四大功能;开拓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学院、学校与企业的多元交流合作渠道;构建学校与金融界、企业界的融资渠道;实施将个人、学校、企业利益以股权形式结合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工程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学校的产学研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4.变换模式,形成“双赢”实体

王行愚校长说,中国的高校既出人才、出成果,又出企业,这在国际上是少有的。这既有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该校也有40多家企业,绝大多数是高科技的企业,它与学校的科技、人才结合得很紧密。

但高校的企业往往是小打小闹,缺资本,缺场地,缺经营人才。他认为,学校的企业应当按企业的规律来办。应该将企业从学校剥离出来,让企业放大,搬出校门,通过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变成一种学校与校企、投资方与校企、社会企业与校企共同“双赢”的实体。

该校“孵化型”双赢实体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为科技工作引进资金,转换机制,建立以追求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为动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该校的华昌聚合物有限公司,三年来,通过机制改革,给企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年产值从改制前的1 500万元,增长到5 000万元,负债率已从70%降至“无债一身轻”;科研上取得了MFE-5、D315A、亚光洁净地坪涂料等一批新产品;生产装置“更新换代”,生产规模成倍扩大,新科研楼、新仓库拔地而起;企业知名度不断提高。使用华昌公司产品的生产厂家也获得了很丰厚的利润。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措施实现了传统体制下不可能完成的成果,不仅使科研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科研选题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科研作风更加务实,科研队伍得到稳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大大加快。

5.激发个性,培养“特长型”人才

王行愚校长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校之本,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大学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学校,就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气氛。一个学校的校园形象,周围的影响,环境的熏陶等等是形成良好学风的依托,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

王行愚校长说,学校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他认为,学校应该以通才教育为主,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由过去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向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宽口径”培养转变,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加强能力、提高素质方面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还应该允许学生在大框架范围内发展个性特长。学校办学要有特色,培养的学生也要有特色,不能只有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人如果都是一个类型,那教育就失败了。每个人都有所长,发挥其长处,学生的潜能就能爆发出来。该校二年级学生由导师或教授推荐,可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一座桥,一座立交桥,让他通行去达到顶点。这就是让学生个性合理健康发展以使之形成特长,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忽视或抑制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多规格、多层次要求将难以实施。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创新,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准,步入更高的境界。

大学要为学生发挥特长提供各种舞台,让学生有条件和有机会选择扬其所长的途径。在办学和教育理念上,要积极营造一种浓厚而又宽松的文化、学术和育人的氛围,增强办学活力,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更新教育发展的理念,探索学校发展的特色,学校才能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逐步构筑起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注释】

[1]本文原载香港《大公报》,姚燕燕,李少东,2002年1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