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童话文本为母体,童话的直观性赋予动画表现的视觉冲击

以童话文本为母体,童话的直观性赋予动画表现的视觉冲击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童话的直观性赋予动画表现的视觉冲击许多童话作品对角色的描述都是直观的,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十分具体,使文字具备了视听性。同样,童话和寓言的文本中还会出现关于声音的描写。所以,动画的诞生,是一个童话(文学)文本图释化的过程。

以童话文本为母体,童话的直观性赋予动画表现的视觉冲击

一、以童话文本为母体

童话和寓言是儿童心智成熟的第一站,童话是人类了解世界的窗口,寓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寓言和童话具有一些独立的特点,从而使许多经典动画的文本都来自寓言和童话。

(一)童话的直观性赋予动画表现的视觉冲击

许多童话作品对角色的描述都是直观的,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十分具体,使文字具备了视听性。视觉叙事是影视艺术的主要特点,但是在文学艺术中,同样存在视觉叙事。童话给出了视觉性的描述,使画面有如在眼前展开,增加了可读性和改编后的观赏性。譬如,后来被迪士尼改编成动画电影《小美人鱼》的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就给出了视觉性的描写: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里最深的地方是海王宫殿。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宫殿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边生长着许多火红和深蓝色的树木;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焚烧着的火,花枝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全是最细的沙子,但是蓝得像硫黄发出的光焰。在那儿,处处都闪着一种奇异的、蓝色的光彩。文学叙事的语言是描述性的,它的图像隐藏在描述语言中。文学和电影有相似的转换方式,关键在于它们都是空间叙事的表现。我们通常称文学是时间艺术,但是在时间的框架中,文学的具体描述是要通过空间画面的展示来实现的。讲述任何一个故事,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空间,某个地方,某个场景,某个场面运动的过程,这就是最简单的空间叙事,它构成了文字的视觉画面。同样,童话和寓言的文本中还会出现关于声音的描写。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阅读时感官的活跃性。关于拟声词和象声词等的运用是童话生动性的要素之一。

(二)童话的幻想性赋予动画梦想的激情

动画与童话的渊源关系由来已久,如果仅仅从文字意义上去考究,动画中的所有对白、故事情节等,均以许多童话原型为基础,进行影视化的改编和图释化的加工。所以,动画的诞生,是一个童话(文学)文本图释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典童话给动画片提供了令许多阅读者都恋恋不舍的迷人风景,制作者常常将经典童话文本作为故事原型,获得潜在的受众群,也降低了影片的风险。

当艺术文本与其文化背景有了直接的关联时,我们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艺术文本的特点,还应把握审美对象自身的丰富性,而且同时也应把艺术话语本身放到更广泛的艺术环境中去看待,把它与此前产生的所有艺术话语的性质和可能性联系起来。因此,艺术环境、语境、艺术传统的因素就在艺术理解中显示了重要的介质作用。

从口耳相传的民间童话到经过作家整理成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的作家童话,传统经典童话文本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经典童话文本的电子媒介传播成为可能,经典童话又被搬上荧屏,制作成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等影视音像制品。经典童话文本就如同一位“百变女郎”,在不断被复制和改写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改编,改编后的文本总是与原文本以及社会文本之间产生关联。而产生关联的方法则包括戏仿、仿作、引用、暗示和剽窃等。[1]经典童话从文本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互文过程。毋庸置疑,20世纪以来的儿童影视史上,迪士尼动画制作公司在经典童话从书本转向银幕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童话无论来自民间,还是来自文学家的创作,只要它广泛流传,就是人类共同的梦。即使来自于民间的童话,也一定源于某一个人的始创,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变化。安徒生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这样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如此说来,《安徒生童话》既是儿童的故事,也是成年人的故事。(www.xing528.com)

所有的童话都是如此。那些在民间流传的童话也总是由成年人一代代讲给小孩们听。当它们从成年人的嘴里讲述出来时,无疑携带着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流传广泛的童话故事,其实是整个人类的故事。[2]那些精致的故事,那些动人的角色,那些别致的幻境,它们的诞生,许多都源自于社会的现实,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更是一种对社会理解的深厚积淀。当我们翻阅那些童话故事、回忆儿童时代的天真时,我们似乎更应该看到这些童话文本的母体,它们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让创作者们充满了灵感,为所有的人——成人和孩子,留下了如许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许多优秀的动画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故事。

的确,作为艺术文本之一的动画是伴随着技术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具有科技和艺术的双重属性。由于其强大的整合特性和处于人类文化大系统的特殊位置,动画文化是人类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日益彰显自身的魅力。随着动画被越来越广泛的受众群所接受,动画已经俨然成为一部童话,这部童话不仅孩子们喜欢,成年人也喜欢,而且为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所接受,“童话”不再只是孩子们的专属。

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曾把日本现代漫画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孩子的“玩具时代”,漫画只是逗孩子取乐玩笑的;其后是“清除时代”,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坏书;第三是“点心时代”,父母和教师勉强允许孩子在不妨碍学习的条件下看一点;然后漫画受到社会肯定,进入“主食时代”;随后而来的是“空气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记号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

我们的时代似乎总有些滞后,勉强从“点心时代”中走出,进入“主食时代”,我们的童话似乎还是那么的遥远。中国动画某种程度上还徘徊在手冢治虫所形容的“点心时代”里,它的定位似乎总是学龄前儿童。法国心理学家玛丽-诺斯·博丹内在《视觉心理学》中肯定了儿童所感知到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多和儿童潜在的巨大的创造力;她说“儿童产品首先就是各种创造力的表现”,并提出“儿童产品不是一个客观的一般或特殊的概念,也不是对感知到的事物之模仿”,所以,“儿童时代”是渴望“创造”和“创造张力”的时代。

卡通思维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率真和一种童趣,是儿童心智成熟的第一站。童趣化、情感表现的幻觉化、幽默的轻松化、愉悦的拟人化和简单的单纯化是人类所希望的又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于是人们想到了虚拟的世界,想到了动画的时间和空间,想到了动画体验和动画思维。迄今为止,优秀的动画已不再只是孩子们的专属,也应该是成人的文本。

其实,许多动画甚至只是成人的文本。例如电视剧《似水年华》,中间夹入一段不长的动画,表现的是一段心灵的对话和一段超现实主义梦境;动画以彩色铅笔的表现方式为载体,手绘的形式感强烈;人物角色设定基本具象,呈现了主人公的面貌;与电视剧的整体风格相吻合,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相契合,是有一种情感的经历在里面的。再譬如电影《迷墙》中的动画,这段动画是“符号的天堂”,超越了动画本身,是从“精神分析学”出发的幻觉之旅,全然没有童话的甜美,却充满了神话的惊叹和心灵的震撼,回忆、联想意识流似的心理时空是儿童所不能领悟的。

成人热衷于动画的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其实,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在“幼稚地带”获得心理默契,乃至学会以幽默感来化解面对挫折和自身弱点时的沮丧和沉重。情节可以千奇百怪,故事总能折射出某种生活现实。踏入电影院欣赏动画片的成人不光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纯真,更多的也许是想通过轻松诙谐的动画形式感叹灰色的人生,因为动画片常常会用现实生活无法想象的手段隐喻社会,折射人生。此外,永远没有悲剧结局的动画世界也能使人暂时逃避开真正残酷的现实社会。例如《马达加斯加》,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并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片。故事情节很简单:梦工厂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里的4位好朋友:狮子亚历克斯河马格洛丽娅、长颈鹿梅尔曼、斑马马蒂流落荒岛,他们面对饥饿,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自然法则,于是,在饿昏了头的狮子亚历克斯的眼里,斑马马蒂成了一块鲜嫩的牛排,但它最终还是意识到了这是它的朋友而非食物,于是它拿出了饿死也不动朋友一根汗毛的决心强忍饥饿;而斑马马蒂笃于友情,奋不顾身地向它的狮子朋友奔了过去……情节行云流水,充满人文关怀,且暗含着让人深思的寓意。尽管这是动画,但这却可以使成人在动画世界里让思想肆意延展,在美轮美奂的精致画面、轻松舒缓的剧情、温馨优美的音乐中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反思人与自然、社会与爱的辩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