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农业安全实现

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农业安全实现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个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从应然变为实然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包括资源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治理责任主体在资源动员、经营汲取、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已成为农业安全政策落实与否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农业安全实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个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从应然变为实然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包括资源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无论是资源动员能力还是资源整合能力都对农业安全政策和制度的贯彻落实影响深远,因为国家治理能力可体现在农业安全政策和制度的落实能力上。正所谓“徒法无足以自行”,农业安全政策能否落实,能落实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相关政策的落实能力、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相关资源的动员能力。

1.农业安全的多样性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

我国农业安全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诸如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种子安全和生态安全等,而各类农业安全问题的构成也十分复杂,都是系统化的问题。以种子安全为例,种子作为农业安全中重要且特殊的一环,唯有提升其法治化水平才能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可见,种子安全问题不仅仅涉及政策领域、科技领域、农业领域,也涉及法治建设领域,种子安全问题对相关领域的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

第一,农业安全的复杂性对国家治理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安全一方面是农业产业自身各种要素的相互依存和冲突,另一方面农业安全也是农业产业整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就农业产业自身而言,农业安全问题的产生也有其复杂的背景因素。以农业粮食安全为例,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具体体现在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从业人口的不断减少、种植业畜牧业等相关产业深层次矛盾的日渐显现、粮食产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等,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对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关系方面,农业安全问题的产生和治理的复杂性更大。以农业生态安全为例,生态脆弱性主要指的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恢复能力。当前我国农业生态安全情况十分复杂,涉及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如何正确处理相关领域的问题、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对国家治理的能力,尤其是经验汲取、组织协调、资源配置、资源动员、资源整合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农业安全的脆弱性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新考验。农业是人类利用生命规律,通过增加附着于生命之上的劳动而获得剩余价值的产业,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农业的工作对象是生物有机体的这个特质,决定了农业的脆弱性,农业受到外界的干扰太多,无法和工业等其他产业一样,不受自然的影响。农业的脆弱性也决定了农业安全的脆弱性,也就是说农业安全问题相比其他产业的安全问题更加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更加脆弱。因此,我们在国家治理的各个维度上都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注,要求责任主体,尤其是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确保农业安全得到更多的投入和关注。以农业生态安全为例,生态安全的脆弱性要求政府在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更要处理好短期利益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在各种利益交替、各种矛盾冲突、各种价值互动当中,要保持定力,将资源的配给更加偏重于农业生态安全,确保农业生态安全不受到威胁,确保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的法治能力不受到损害。

2.国家治理能力水平影响农业安全

从本质上说,治理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会认同之上的合作,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此可见,国家治理是由国家作为主要责任主体与其他主体共同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行为。农业安全政策和制度静态地体现了农业安全的行为目标和基本价值,并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构建了责任主体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当中的行为逻辑,因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农业安全的指南。国家治理能力体现在农业安全政策和制度体现科学、民主、效率、法治、和谐的前提性,国家治理能力,尤其是资源动员和整合能力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安全的结果。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这个概念,学界有很多定义,国家治理体系就像国家治理大厦一样,其要有明确的目标,为了什么治理?国家治理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是实现这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第三是实现可持续的稳定,或者叫长治久安,这是国家治理的三大目标。[61]国家治理的目标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即国家治理体系必须要明确国家治理的目标,这是国家治理的先决条件,属于应然的状态。治理责任主体在资源动员、经营汲取、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已成为农业安全政策落实与否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3.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农业安全的保障

国家治理能力对农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农业安全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在农业安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安全的要求。现代农业安全比历史上任何社会形式下的农业安全问题都要复杂得多。我国古代的农业安全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等同于粮食的安全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方面也聚焦在粮食的自给自足方面,因此,解决农业安全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解决粮食产量的问题,对此,从阡陌制度、井田制度开始,各朝代都做过很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过很大的成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农业安全问题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除了粮食安全之外,农业安全的外延范围还包括食品安全、种子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国家治理必须要适应治理对象的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农业安全问题的边界不断扩张,给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诸多挑战和要求,这些要求和挑战在传统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并不存在,同时传统农业安全管控的手段和能力都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安全的问题,因此,农业安全客观上需要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化。

第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确保农业安全的结果。农业安全问题的不断发展要求治理主体提高管控和服务的水平。与农业安全问题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是,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些提高表现在治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首要体现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面,也就是治理能力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这些跨越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治理手段的法治化等。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得各种治理主体以各种形式从各个领域参与到农业安全治理当中来,使农业安全政策和制度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农业安全政策的落实得到保证。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了治理的效能,保障了治理的效果,适应了农业安全的基本要求。

[1]彭莹莹,燕继荣:《从治理到国家治理:治理研究的中国化》,《治理研究》,2018 年第2 期。

[2]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 年 (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 年第6 期。

[3]刘熙瑞,井敏:《服务型政府三种观点的澄清》,《人民论坛》,2006 年第5 期。

[4]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第190 页。

[5]郭小聪:《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人民论坛》,2010 年第2 期。

[6]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 年1月1 日。

[7]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 年1 月1日。

[8]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 年2 月18 日。

[9]习近平:《关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 年11 月16 日。

[10]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 年1 月1日。

[1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2]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86 页。

[13]许耀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总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年版,第9 页。

[14]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91 页。

[15]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87 页。

[16]韩冬雪:《衡量国家治理绩效的根本标准》,《人民论坛》,2014 年第4 期 (上)。

[17]袁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及其衡量标准》,《理论与改革》,2016 年第5 期。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82 页。

[19]袁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及其衡量标准》,《理论与改革》,2016 年第5 期。

[20]范逢春:《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意蕴、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第7 期。

[21]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 年第1 期。

[22]范逢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反思与标准研判》,《东南学术》,2014 年第11 期。

[23]范逢春:《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意蕴、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 期。

[24]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年版,第41、51 页。

[25]朱鹏颐:《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战术探讨》,《中国软科学》,2015 年第1 期。(www.xing528.com)

[26]徐君,李贵芳,王育红:《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4 期。

[27]程翠云,任景明,王如松:《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生态学报》,2014 年第1 期。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2 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885 页。

[30]王启云:《保障消费安全需要农业安全》,《消费经济》,2006 年第5 期。

[31]刘敬文:《影响中国农业安全的因素分析》,《大众商务》,2010 年第1 期。

[32]吕同舟:《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逻辑与过程逻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 年第5 期。

[33]彭莹莹,燕继荣:《从治理到国家治理:治理研究的中国化》,《治理研究》,2018 年第2 期。

[34]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与方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3 期。

[35]覃庆厚:《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在逻辑辨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年第4 期。

[36]吴汉东:《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问题研究》,《法学评论》,2015 年第5 期。

[37]魏治勋:《“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法学论坛》,2014 年第3 期。

[38]李尧远,张嘉雯,任宗哲:《国家治理现代化:共识、分歧与误区》,《宁夏社会科学》,2018 年第3 期。

[39]欧阳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5 年第1 期。

[40]马雪松:《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责任政治逻辑》,《社会科学阵线》,2016 年第7 期。

[41]张正斌,徐萍,段子渊:《粮食安全应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 年第10 期。

[42]张贤明:《政府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构建与路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5 年第2 期。

[43]胡靖:《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中国农村观察》,2000 年第4 期。

[44]孙甜甜:《中国农业政策转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5 年第16 期。

[45]韩强:《程序民主论》,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年版,第68 页。

[46]王怀勇:《发展现代农业的法治保障》,《法学论坛》,2009 年第6 期。

[47]程同顺,赫永超:《当前中国农业安全隐患及其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6 期。

[48]程同顺,赫永超:《当前中国农业安全隐患及其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6 期。

[49]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15 年第1 期。

[50]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第5 页。

[51]罗丹,陈洁:《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 年版,第50 页。

[52]罗丹,陈洁:《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 年版,第51 页。

[53]聂英:《中国粮食安全的耕地贡献分析》,《经济学家》,2015 年第1 期。

[54]张正斌,徐萍,段子渊:《粮食安全应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 年第10 期。

[55]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农业经济问题》,2014 年第2 期。

[56]付争艳,王瑞彬,唐华仓:《基于转基因视角下的粮食安全文献综述》,《农业经济》,2015 年第1 期。

[57]牛敏杰,赵俊伟,尹昌斌,唐华俊:《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6 年第3 期。

[58]戴小枫,吴孔明,万方浩,陈万全,李立会:《中国农业生物安全的科学问题与任务探讨》,《中国农业科学》,2008 年第6 期。

[59]薛澜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报》,2015 年第3 期。

[60]刘乐山:《中国 “入世”后的农业安全问题及其对策》,《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 期。

[61]何增科:《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探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4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