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积极推动低碳循环经济技术,实现绿色采购和产业化。

政府积极推动低碳循环经济技术,实现绿色采购和产业化。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筹推行绿色标识、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校、科研单位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循环经济技术的产业化。

政府积极推动低碳循环经济技术,实现绿色采购和产业化。

(一)完善激励约束政策

为增加循环经济技术的供给提供条件,政府需要从宏观上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改变现有政策中,一方面,要强调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大力发展重污染行业;另一方面,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矛盾格局。

1.激励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指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依赖于服务主体的壮大、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推广、技术设备的支持、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政策机制的完善。

(1)要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

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推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技术产品走出去。统筹推行绿色标识、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完善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等发电上网政策。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

(2)发展环保技术装备

提高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研发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加快低品位余热发电、小型燃气轮机、细颗粒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资源化、多污染协同处理、土壤修复治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高效热泵、半导体照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适用技术。

市级政府根据国家规划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的各项循环经济技术和激励政策,包括政府奖励、政府优先购买、直接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

大力促进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尤其是能够把各种技术性废弃物还原为再生性资源的资源再利用技术;二是政府拿出一定的财政支出,通过自然化的生态手段修复各种被人类活动大大干扰了的城市自然空间。

2.约束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其中关于环保的部分指出: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1)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制订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加大重点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构建机动车船和燃料油环保达标监管体系。提高城市燃气化率。强化道路、施工等扬尘监管,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加强重点流域、海域综合治理,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水质较差湖泊综合治理与改善。推进水功能区分区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

(2)大力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公布未达标企业名单,实施限期整改。城市建成区内污染严重企业实施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开展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改革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对中小型燃煤设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区域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沿海和汇入富营养化湖库的河流沿线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总氮排放总量控制。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3)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收运系统,提高垃圾焚烧处理率,做好垃圾渗滤液处理处臵;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改造,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达标运行,城市、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www.xing528.com)

(4)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

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开展环保督察巡视,建立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实行省(直辖市)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统一监管,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严格环保执法,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强化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

实际落实中,应该严格限制甚至适当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要加强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抓紧制定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

制定建立生态园区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选择合适的企业进入园区,避免企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维持以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也避免盲目地将不适合进入生态园区的企业纳入规划。

通过收取原生材料税、建立押金返还制度、制定再生含量标准等方式,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同时改革现有垃圾收费制度,制定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垃圾收费制度。另外,通过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企业对所生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即不仅负责产品生产,而且负责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服务体系

市各级政府应努力完善各地的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健全科研服务体系、建立技术咨询信息系统、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3方面的内容。

1.将循环经济纳入科技攻关计划。鼓励和引导大专院校开展循环经济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的研究,依托高校建立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的重点实验室。建立各研发中心,发挥技术开发的核心骨干作用。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校、科研单位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循环经济技术的产业化。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2.建立循环经济方面的专家咨询库,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行咨询论证和技术指导。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公布企业间、产业间、部门间、地区间的再生资源和社会废旧物资供求信息,开发物质、能量和水集成软件及技术集成方法库,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向社会定期公布环境友好技术目录和投资指南。

3.鼓励中介机构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法规制定和技术推广,协助政府开展技术咨询,社会宣传,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社会公益活动。

(三)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市场的培育

当一个企业因为可以将污染转嫁到企业外部而不需要进行相应补偿并获得额外收益时,它是不愿去增加投资、改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水平的。针对这种“市场的失效”,为加大企业对循环经济技术的内在需求,保证循环经济技术的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政府应致力于培育循环经济技术市场,逐步完善市场的职能,减少市场的缺位,使实施循环经济技术的企业、单位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由于其行为带来社会效益所应得到的承认和经济刺激,并愿意将这一行为继续下去。而且只有市场不断扩展,企业的环保行为才能不断得到社会的、经济的刺激,使企业对新技术开发的投入能够一直维持下去。为此,政府应提高对企业环保设施引进的投入力度,并积极探索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改变政府作为防治污染主体的地位,实施“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推动企业自身自觉进行污染防治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引导社会尤其是民间私人资本进入环境市场。建立股票债券融资、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和融资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些较大的、有序的循环经济技术交易市场,设立、完善排污证(权)交易市场,积极寻求通过产权交易达到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途径。

(四)增加循环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内的主体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落后于其他更具优势的大型企业。解决这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困境的办法有:(1)为了保障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拥有充足的资金,政府应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2)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良性贷款融资机制,组织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3)政府应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增加企业筹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为有想法、有创意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优质的平台;(4)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包括资本金的投入或者进行直接拨款资助等发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基金”的作用,使真正需要这笔资金的企业能够得到实际的帮助,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五)改变政府主导型的技术开发模式,建立以企业和市场为主导的技术研发模式

现阶段,我国的节能环保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研发资金有限。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制定相应措施,集聚社会技术研发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关键技术和重大公共技术项目中,让企业能够低风险、低成本地公平享用这些技术研发成果,并能进一步进行二次创新,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