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南州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及小康社会雏形初具

黄南州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及小康社会雏形初具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黄南州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发展特点和困难,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但黄南州资源富集、人口适度、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一)经济发展稳中有增,小康社会雏形初具2014年黄南州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56.34%,其中人均GDP、R&D经费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这五项组成部分的实现程度分别是45.82%、36.8%、69.52%、52.33%、100%。

黄南州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及小康社会雏形初具

虽然黄南州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发展特点和困难,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但黄南州资源富集、人口适度、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近年来,黄南州紧紧围绕稳定和发展两大任务,坚持团结为根、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生态为重、党建为基、富民兴州、强基固本,努力建设平安黄南、小康黄南、幸福黄南、美丽黄南、奋进黄南,力争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打好基础,七年解决根本问题、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准确把握社会稳定新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条件。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增,小康社会雏形初具

2014年黄南州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56.34%,其中人均GDP、R&D经费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这五项组成部分的实现程度分别是45.82%、36.8%、69.52%、52.33%、100%。社会和谐实现程度89.06%,其中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这五项组成部分的实现程度分别是93.02%、67.96%、100%、90%、91.36%。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78.97%,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这五项组成,其实现程度分别是62.47%、98.16%、70.78%、100%、92.61%。民主法制实现程度90.98%,其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这两项组成部分的实现程度分别是97.78%、85%。文化教育实现程度38.29%,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三项组成部分的实现程度分别是26%、29.19%、53.62%。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85.5%,其中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这三项组成部分的实现程度分别是73.04%、100%、8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可以量化的指标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以下主要指标:人均GDP达31400元,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城镇人口比重为60%,失业率(城镇)在3%~6%之间,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2.8∶1,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10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恩格尔系数小于40%,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5岁以下死亡率低于20%,平均预期寿命大于75岁,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为90%,社会安全指数大于等于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84吨标准煤/万元,常用耕地面积动态平衡,环境质量指数等于100。[10]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5年黄南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70.34%。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大评价体系看,2015年黄南州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56.43%;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89.6%;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78.97%;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90.8%;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38.29%;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85.5%。因此,根据经济学的理性常识,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黄南州经济发展稳中有增,小康社会雏形初具。

(二)特色农牧业不断壮大,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和加快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出台,黄南州积极引导农牧民主动适应、主动转变,同时,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加快农牧产业化发展,农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农牧业生产形势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一是按照“稳粮、优化、增蔬、扩饲”的发展思路,推动农牧业“粮经饲”统筹,推进了同仁县、尖扎县无公害、绿色果蔬及高原之宝牦牛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二是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发展布局,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重点加大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农牧业与三产对接;三是推进了“一区五核”园区建设,推动农牧业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带动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农牧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牧业升级、增值;完善可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从养殖、加工到流通环节全程质量监督。四是加快了构建农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等物流运输体系,组织“高原之宝”、“绿草原”、“西北弘”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青洽会,扩大知名度和市场销售规模;加快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发展“互联网+”等电商平台,在西宁等周边城市开设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特色农畜产品直销店。五是切实加强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扎实做好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外来有害生物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三)绿色工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2015年以来,黄南州坚持稳中求进,出台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系列政策措施,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主导产业架构形成。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水电企业蓬勃发展,形成黄河、隆务河、泽曲河三个水电工业带,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注重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在继续抓好水电企业满负荷运行、电解铝企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按照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优势明显的原则,明确“一县一园”的发展定位,实施一批园区给排水、电力、道路及仓储物流设施等项目,完善园区承载服务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聚合,充分体现产业优势,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园区引领产业升级,重点推进生态有机畜禽产品加工、生态水开发、特色手工业、果蔬贮运加工等,着力加强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建设。深入实施“个转企、小升规工程”、“百户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和“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促进瀞度、绿草源等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小微企业16家,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7家,新增省级培育名录企业2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家,确保工业经济的拉动力适度增长。(www.xing528.com)

(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2015年以来,黄南州围绕“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扩大宣传推界面为动力,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打造了“大美青海、秘境黄南”旅游品牌。推进了坎布拉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尖扎县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同仁县热贡艺术产业园建设步伐,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全国热贡文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成立了热贡文化协会和唐卡鉴定中心,出台了唐卡鉴定标准,“热贡唐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举办了第四届热贡文化旅游节、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第四届“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节等系列文体活动,热贡艺术和民间藏戏走进央视综艺栏目,热贡文化知名度不断提高。以坎布拉景区为核心的后弘文化园区,以隆务河流域为中心的热贡文化园区、热贡艺术园区、热贡传媒动漫园区,以蒙藏文化为核心的草原生态文化园区,以麦秀风光和藏民俗文化、日石刻技艺为核心的藏民俗文化园区的旅游特色日益突出。截至目前,黄南州先后建成农家乐、藏家乐、风情园196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1家,初步形成以“沿黄”、“沿隆务河”为中心的乡村旅游核心区域。

(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黄南州立足比较优势,重点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城乡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推出了一批起点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投资项目,筛选充实项目储备库,加大项目储备和滚动推进力度。谋划了一批全产业链、关联度高、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为投资后续增长提供保障。鉴于民间投资好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的现状,进一步拓展民间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一是鼓励民间投资通过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领域,使其成为民间投资的新增长点;二是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搭建投资平台、强化服务引导、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民间投资向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让民间资本对投资收益形成稳定的预期,带动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

(六)生态保护富有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黄南州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驰而不息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状况持续好转。三江源二期、三北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有序实施,李家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有序实施,推动坎布拉和麦秀国家森林公园、洮河源和泽曲国家湿地公园、和日国家沙漠公园等的保护建设,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加快推进黄河、隆务河、泽曲河、洮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实施了隆务西山和夏卜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面推进城市区域、县城村庄、交通沿线、工业园区、厂区学校等重点区域的高标准绿化,有效改善人居和生产生活环境;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行草原补奖绩效管理,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促进种养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利于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品和绿色工业,对黄南州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