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新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产业高地

甘肃:新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产业高地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甘肃在新常态、国际视野下的战略形象提出了更直接和客观的要求,对此很值得探索研究。通过这个平台的展示,让“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大的文化和经济平台在未来对外开放交往中的战略作用发挥得更大,更为适得其所。在西安至乌鲁木齐绵延2600公里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甘肃必将承担起“中转站”和“主阵地”的作用,成为各类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和各种产业的集聚高地。

甘肃:新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产业高地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王宁霞

当今,面向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树立形象传播的责任意识,制定科学的形象传播战略,提高形象传播的品质,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关注和重视的国际现实问题。甘肃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助推国家良好形象的塑造与推广方面也做了积极的努力,甘肃在打造形象方面有了些经验,但仍有很多提升空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甘肃在新常态、国际视野下的战略形象提出了更直接和客观的要求,对此很值得探索研究。

一、甘肃在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中要发挥人文优势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首先要明确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和平与合作、开放与包容的人文精神,这一精神是指引各国人民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借助丝绸之路的发展,让丝绸之路沿线上的人们的商品交换和技术、人员、思想的交流活跃起来,加强沿线城市之间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加深认识,全面提升合作的水平,使得丝路沿线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相知相敬、和谐共处,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进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方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方面的工作的顺畅进行,甘肃为此要塑造良好的尚和谐、重人本的美好形象。

1.甘肃在民心相通上有优势

曾经的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在甘肃出土的各类艺术奇珍反映出甘肃是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早期青铜文化和马的驯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在与周边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甘肃成了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也使甘肃成为丝绸古道上中国与西方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舞台,例如,位于甘肃酒泉市境内的玉门关,就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要隘。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从此地源源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通过玉门关等地传入中原;宋元时期,甘肃地区汉、藏、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长期共同相处,商业贸易兴盛,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等科学技术频繁交流,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所以甘肃自古以来就是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流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不仅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珍品,也谱写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甘肃自古就有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频繁的文化教育以及民间往来的历史的渊源。因此,甘肃要积极发挥在人文合作领域的有利条件,争取在甘肃设立上海合作组织代表处等对外交流机构,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缔结一批友好城市,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积极通过文化的手段和文化的内容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形成文化价值的认同,发挥并运用好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交流与沟通,交流汇通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国家的文明建构历史,唤起丝绸之路沿线人民对于历史文化和历史灿烂文明的追忆,重新建构起共建新时期新丝绸之路文明的信心和底气,再现中外交融的华美乐章

2.甘肃要扩大文化板块的宣传力度

主要是扩大敦煌文化、彩陶文化、大地湾文化、丝绸文化等几个文化板块的宣传力度,让延续了两千多年了,涉及丝绸之路沿线十七八个国家,影响着地球上大约四十亿人口中半数以上的人口的丝路文化大放光彩,甘肃要做实工作,从最能摸得着最能体现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的领域入手,外溢其他领域,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有序交流,尊重并且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各民族的文化,在共同理念的指导下,在对方国家国民认可的前提下,在众多企业都乐于参与的形势下,凝集文化精粹,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的良好态势,聚力发展。抓好丝绸之路文化的建设,是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益,对建设好习近平主席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作用明显。2013年1月19日国务院把对甘肃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区的批准,助推了甘肃在文化传承和发扬方面的工作。致力建设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区建设,这不仅仅是甘肃个体区域发展,更是一个国家责任,这个责任体现在要在甘肃搭建一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试验场,一个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展示,让“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大的文化和经济平台在未来对外开放交往中的战略作用发挥得更大,更为适得其所。

二、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节点,甘肃首先要基于甘肃特质,立脚站稳,稳基夯础,凝心聚力(www.xing528.com)

1.认真审视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

立足自己,挖掘比较优势,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展必要的准备性工作。

从甘肃的地理位置看,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锁匙之地”,甘肃西接新疆,东邻陕西省,最北端为肃北蒙古自治县背部的中国与蒙古国国界184界标,南接四川省,省域平面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狭长的带状或称之为哑铃状。在陇东和甘南有两个显著的狭窄段,俗称“蜂腰”。这种别致的形态促使甘肃自古以来在全局发展战略地位上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

(1)加快建设完善甘肃在“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带”的互联互通功能。设想一条经过我国西部的横跨亚非的新丝绸之路国际高速干线若能够实现,对推动东西方人员物资交流和经贸文化合作将起到巨大作用。与此同时,新丝绸之路沿线又是国际经济开发带,凝聚着全球经济、技术、人才、商品和文化的优势。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肯定都愿意去利用这种高速通道,分流优势。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整个东南亚和东北亚以及周边的太平洋岛国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交流运输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非洲北部、中部、欧洲中南部、海湾各国都会受益;甚至整个北美、南美和中美洲各国与美洲大陆以外的人流、物流往来的变化也是会显著卓然。甘肃是整个西北地区交通节点、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也是开启“东亚”和“欧洲”两大经济圈贸易大通道的关键所在。在西安至乌鲁木齐绵延2600公里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甘肃必将承担起“中转站”和“主阵地”的作用,成为各类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和各种产业的集聚高地。所以甘肃要力争做好推进道路的互联工程,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发挥战略通道优势,为整个新丝绸之路的架设和完成做好基础、扎实的工作。

(2)建设完善生态屏障功能。甘肃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批准了“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甘肃要正确面对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与区域生态脆弱高度耦合的现实性,以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要求的大背景下,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甘肃省情的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道路,把甘肃建设成绿色丝绸之路,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坡地改梯田工程、淤地坝工程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继续发挥和发扬,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改善甘肃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对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水质恶化、环境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完善,按照经济可行、区别对待的原则,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障机制,把治理荒漠化同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相结合,治山、治水、治沙、治盐碱相结合,尽量减少人类对荒漠土地的扰动,集约经营土地,利用好地表水资源,限制开采地下水资源,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治理,为推动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建设丝绸之路绿色长廊做出贡献。

2.合理发挥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和原有工业基地,夯实好自己的发展基地

甘肃省省会兰州产业基础雄厚,特别是工业上游产业比较发达,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能源原材料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的矿产和能源优势进行互补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2012年8月,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兰州新区获批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定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我们甘肃更要倍加珍惜这个条件和机遇,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的功能,突出打造交流平台、体现新区定位、深化产业合作,合理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有选择地确定实施项目和重点工作,让兰州新区发挥作用,形成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外向交流的全新格局。要加大选产力度,给新区政策优惠,解决水电、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合理运用问题。从老百姓的角度,着眼民生,加大城市建设,延伸交通,让老百姓行路容易,生活自在便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