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军民融合,构建西部产业高地

推进军民融合,构建西部产业高地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军民融合构建有西部特色的产业高地党文朗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比,西三角的最大特色是国防科技工业高度聚集、实力雄厚,最大优势是发展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目前以西安民用航天基地建设为标志,正在跨入新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推进军民融合,构建西部产业高地

推进军民融合 构建有西部特色的产业高地

党文朗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比,西三角的最大特色是国防科技工业高度聚集、实力雄厚,最大优势是发展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是筹划西三角经济区发展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西三角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实力及其战略地位

建国以来,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一直是国防科技工业高强度投资建设的地区。“一五”、“二五”及三年调整时期,在156项重点工程带动下,国家在这一地区新建、扩建了一大批航空兵器电子工业企业。156项中的46个军工项目一半以上布局在西部地区,其中17项放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形成国防科技工业的主体骨架。“三五”、“四五”、“五五”期间,国防建设的重点进一步转向以川、渝、陕为核心的三线地区。经过规模空前的三线建设,三线国防科技工业快速扩张,占全国国防科技工业一半左右(其中航空、电子工业占3/5,核工业占2/3,兵器、航天占1/2,航舶占1/4)。除舰船工业以外,国防科技工业的主体转移到川、渝、陕为中心的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结合军工能力调整,继续推动国防建设向西部倾斜,在压缩一般军工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川、渝、陕地区重点军工厂所的投资建设力度。同时对布局不合理的三线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搬迁、改造,有力促进了国防科技工业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发展。目前,西安已集中在陕60%以上的军工企业和90%的科研院所,形成颇具规模的飞机城、航天城、兵工城和电子城,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聚集度最高的城市。成都、重庆的军工产业聚集程度也位居全国前列。此外,在三市交叉辐射的腹地也有军工密集布局,特别是宝成、成渝沿线的宝鸡、汉中绵阳等都是全国知名的地级军工大市。

西三角地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在中央四代领导集体悉心关怀下,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战略产业,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镇国之宝。在国土纵深地带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建立战略后方基地,是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以陕、川、渝为核心的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对于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遏止霸权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企图,乃至促进国际战略均衡,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当前国际局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看,在我国这一腹心地带继续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增强我国的战略威摄力量,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其在国家安全坐标上的战略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发展目标和安全目标的统一。

第二,它是推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二战以后的军工和平利用浪潮,使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功能大大强化。通过发展民用产业,国防科技工业逐步融入国民经济大系统,直接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原来独立封闭的军品生产也通过产业关联,把国防消费传递到诸多产业部门,产生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益。特别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防科技工业更是发挥了领跑作用。为军事目的而实施的“曼哈顿计划”,使核能的可控制使用成为现实。“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促进航天和空间开发等高科技产业迅速成长。我国的“两弹一星”也带动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仅长征二号火箭研制就开发了1100余种新材料。西三角是我国航空、航天、核能和电子信息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是我国战略高科技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区内国防科技工业在创建之初从原苏联和东欧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三线建设中又汇聚了全国当时最优秀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近多年通过实施高新工程,人才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具有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潜能。

第三,它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西三角,国防科技工业的大规模建设曾有力拉动相关产业的跟进发展,带动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促使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可以说是对西三角经济区的一次奠基性开发。几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一直是这一区域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在重庆,工业产值的2/3是由军工企业及其关联效应形成的,以军工为主体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销售收入就达到千亿元以上。在西安、成都二市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规模也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主导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十二五”及更长一些时间看,随着航空、航天、核能和电子信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在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二、西三角经济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区内国防科技工业认真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大力发展各类民用产业,特别在以下五大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展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一)在战略高科技领域,具有行业优势的军工主导民品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航空工业利用区内航空资源密集、配套条件优越的有利条件,并与区外合作,在成功研制生产多种军用飞机的同时,开发了运七(新舟)、运八系列民用飞机和新型支线客机,启动了大型飞机研制,承揽了大量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闫良航空产业基地建设进展加快,航空产业在区内聚集发展势头强劲。航天工业充分发挥空间运载工具和卫星(导弹)有效载荷及控制系统等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历次卫星(导弹)发射和重大航天工程作出贡献,并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目前以西安民用航天基地建设为标志,正在跨入新的产业化发展阶段。核工业依托区内独具优势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能力,已成为我国核电主力军团,并通过实施大型核电站国产化工程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电子信息产业以军用电子产品为主导,形成军民用雷达、通讯导航、广播电视、计算机及软件、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门类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并锤炼出长虹那样的家电巨头。总体上看,西三角的军民结合型战略高科技产业是国内其它地区难以相比的,其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在地面交通运输装备领域,军民结合型汽车、摩托车产业已成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在长安、嘉陵、建设等大型军工集团带动主导下,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长春的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摩托车出口基地,由数千家企业组成的上下游配套体系覆盖汽车研发、生产、经销的各个领域,长成为西部最大的产业集群。成都、西安的汽车产业也形成较大规模,并带有显著的军民结合特色。(www.xing528.com)

(三)在高端技术装备领域,军民合作研发制造取得显著成绩。依托军工优势,采用军民合作方式,积极参与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是西三角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成功路径。实行军民结合以来,区内军工企业先后研制生产民用技术装备数百种,产品覆盖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30多个中类,其中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西三角具有优势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及多种专用设备,都程度不同地带有军民结合成份。目前,适应西部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需求,军民用企业再次联手,合作研制能源化工重大装备也取得一定进展。

(四)在军民两用技术领域,有力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区内军工厂所利用自身专长,积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从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光电信息、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生产,有些新产品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军工重大专项工程的带动效应和军工厂所的人才、技术溢出效应,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区内不少民营高科技企业都带有一定军工背景。在西安、成都、重庆、绵阳、宝鸡等军工聚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均呈超前发展态势,新经济发展指标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五)在第三产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生力军。两三角军工厂所创建初期由于环境条件限制,都在企业办社会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后来经过改革,这部分资源已逐步融入地方第三产业,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如军民用科技、信息、情报资源的融合共享,正在使区域信息服务业产生倍增效益;军民用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存量资产的整合共用,对加速现代物流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军工景观资源的开发开放,为区域旅游业增添了新生力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西三角的军民结合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防科技工业大多数民用产业规模较小,产出效益较低,人才、技术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军民分割体制造成的。破解体制束缚,进一步发挥军工生产力的潜能,推动军民用产业融合发展,是西三角经济区应当着力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三、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其核心思想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体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它要求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实行全面融合,促进发展要素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实现发展和安全双重效益。西三角经济区要认真贯彻这一指示,力争在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起飞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为此建议:

(一)确立军民融合的区域发展战略。西三角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在国家安全上的重要地位,坚持国防功能、经济功能与区域发展功能统筹兼顾并互相促进。在产业发展上要把关系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航空、航天等战略高科技产业放在突出地位,作为独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并充分发挥它对其它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在发展措施上要强化军民融合的政策取向,加大对军民结合的支持引导力度。在体制改革上要着力解决军民分离、军地分离问题,促进军民用企业加强产权融合、产业融合和科技创造融合。

(二)加强西安—宝鸡—汉中—绵阳—德阳—成都—重庆经济轴心建设。这一地带以国防科技工业为特色,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密集布局了大量国家级骨干厂所,科技教育资源充裕,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交通等基础设施良好,经济高地效应明显。西三角经济区应将建设重点放在这一地带,通过项目倾斜、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使其实现领先发展。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一是作为区内的经济增长轴心,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并带动区内其它地区共同起飞;二是作为西部的经济高地,对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辐射效应;三是作为长江经济带和西陇海经济带的联结通道,在更大范围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优化

(三)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当今世界,军民用技术融合趋势日益强化,融合产生的效用日益凸显。未来学家托夫勒因此断言: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大炮和黄油之间的政策选择,就不会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水火不容,而是可以鱼和熊掌二者兼得。美、英等发达国家为此都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在我国,西三角经济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条件最好,且有一定工作基础,应争取在国家支持下,设立军民两用技术专项计划,推进军民之间的科技创新融合。三市之间也应在这方面加强合作。例如:联手整合三市微电子光电子及数字化技术优势,强化企业间分工协作,集中力量做大集成电路、厚膜电路、高端通用芯片,新型元器件、通讯导航设备、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使西三角成为以军民两用技术为特色的国家信息产业基地。

(四)建议国家在西三角经济区开展军民融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鉴于西三角的特殊战略地位和特殊产业结构,应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开展这一试验。主要目的是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促进航空、航天等战略高科技产业聚集发展,增强战略后方基地的应有功能;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全面融合,高水平地加快西部经济高地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快体制创新,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为有效推进军民融合,应建立高层协调推进机制,由三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指导机构,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参与,加强规划层面的衔接、项目层面的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

(作者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色经济组副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