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为云:为实体经济赋能,解决智能应用难题

华为云:为实体经济赋能,解决智能应用难题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人工智能行业最大的瓶颈不是在于AI算法,而是缺乏具有经济价值的应用场景。会上还展示了华为在能源互联网方面的一系列进展,包括华为与国家电网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效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依托领先的技术和产业优势,构建自主可控的高效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标准。

华为云:为实体经济赋能,解决智能应用难题

EI是Enterprise Intelligence的缩写,意思是企业智能。这一概念的提出,显示出华为云将会走一条与市场已有的云服务提供商不同的路线

所谓云服务,是将海量计算资源布置在网络中(云端),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发送指令给云服务器,通过云端的大量服务器进行运算,再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虚拟化计算资源。

打个比方,个人电脑就如同古老的单台发电机,云服务则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在电气化革命的早期,工厂通常要自备发电机,如今供电这么方便,谁还会自备发电机呢?云服务的出现,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

在AI时代,云服务就是AI的载体,大数据是AI的食粮,三者复合成为ABC(3)。如同公元前的轮子和铁,19世纪的铁路电力,以及20世纪的汽车、电脑、互联网一样,ABC是一组技术集合,是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GPT),将会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云服务商来说,华为云是高维对低维的降维打击。

AWS(4)等传统云服务商主推公有云,在互联网客户方面有先发优势,数据中心是集中式的,更多属于传统IDC业务的虚拟化。华为云主推边缘计算,是公有云与企业私有云的混合云,技术构架更为复杂,不仅需要集中式数据中心,也需要部署分布式数据集群。

在华为云看来,AI的发展是为了将人工智能赋能到各行各业,让AI成为各行各业的助力,使它们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生产力得以高效利用,而不是用AI智能对行业进行质的改变,以至于完全颠覆了行业的本质属性。这也决定了华为云的使命: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人,而是做实体经济的赋能者。

目前人工智能行业最大的瓶颈不是在于AI算法,而是缺乏具有经济价值的应用场景。华为研发AI首先是为了解决内部实际问题,与实业紧密结合。华为涉及AI业务的团队非常多,他们分头为各个业务部门服务,比如手机、芯片、媒体、操作系统等,应用最多的则是任正非提到的两条主线:解决华为内部运作的自动化问题和华为的业务服务问题。比如,华为供应链的智能装箱、物流和路径规划,以及报关、发票、风控、营销、网络安全等场景,都已进行了数据化和智能化改造。

华为云根植于多年的企业网业务经验,以及自身业务数据化和AI化的实际应用,更加紧密服务于实体企业的需求,这是那些传统云所不能比的。

互联网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主要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也被称作消费互联网。未来,互联网将进一步向产业纵深发展,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创造方式,因此也被称作产业互联网。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需要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其他行业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两方面的人才相互理解和密切配合,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华为作为顶尖的ICT服务商,同时本身就是制造业企业,很早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华为虽然是云服务的后来者,却在产业互联网的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必将上演华为发展史上曾反复出现的“后发先至”的一幕。

产业互联网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了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四因说”,将变化规律归结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认为目的因是最根本的因素。这一论断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是有缺陷的,例如不是所有事物发展变化都有其目的。但是却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照四因说,我们把人类经济和技术系统归结为四类:动力机(对应动力因)、控制机(对应目的因)、工作机(对应质料因)、连接机(对应形式因)。这一分类具有分形意义的概念,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小到一把正在使用中的螺丝刀,大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这四个分类在各个尺度上都成立;对于任一尺度上的动力机、控制机、工作机或连接机,其内部还可以划分为动力机、控制机、工作机和连接机。

华为的主业ICT,其实就是控制机和连接机。“端管云”中的智能云是智能控制中枢,“管”是数据通信管道,实现经济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连接。

产业互联网中侧重于“动力机”的部分,就是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动力的能源互联网。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都是能源革命。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于2011年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预言,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为特征,一种新的能源利用体系即将出现,即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和软件应用程序,将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了能源互联网的“物联基础”。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预测是能源互联网实现生命体特征的重要技术支撑: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巨大的“能源资产市场”,实现能源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这个“市场”可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形成供需互动和交易,也可以让更多的低风险资本进入能源投资开发领域,并有效控制新能源投资的风险。能源互联网还将实时匹配供需信息,整合分散需求,形成能源交易和需求响应,让每一个家庭都变成能源的消费者和供应者。(www.xing528.com)

华为凭借自身的ICT优势,对于万亿级的能源互联网产业自然不会错过。在2018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作为唯一一家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理事会成员中的ICT领域提供商,华为企业BG能源系统部总裁季翔在大会上发布了“华为创新实践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成果,他表示:“华为提出‘新ICT,比特驱动瓦特’的理念,以瓦特云化、光随电走、物联增值等价值主张,致力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最佳合作伙伴和一站式ICT提供商。”

会上还展示了华为在能源互联网方面的一系列进展,包括华为与国家电网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效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依托领先的技术和产业优势,构建自主可控的高效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标准。华为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单位积极探索5G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来满足电力行业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

产业互联网中侧重于“工作机”的部分,就是范围更广泛、市场空间更大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GE)于2012年提出,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除了通用电气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加入该联盟的还有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ICT企业。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它可以帮助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融通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跨越发展,使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能够高效共享。

工业互联网也被称作美国版工业4.0,它与德国2013年提出的“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都是通过数字化的转型,提高制造业的水平。

尽管工业互联网在美国率先提出,但是这一项目的推进需要制造业、通信、IT的相互配合,特别是需要5G网络的部署落地。然而各个巨头各自为战,效率低下,而且美国也缺少能够快速高效部署5G的通信设备商。而这些正是华为的强项。

华为的工业互联网项目不仅已经成为现实,而且数量还在迅速增长。

比如,华为与长虹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工业PaaS(平台即服务)、IoT(物联网)等领域深入合作,联合创新,支撑长虹未来构建2500机理模型及微服务组件,打造300个工业App,在产品外延服务领域,覆盖700万智能终端,同时,将工业互联网的能力外放给50家上下游企业,为1000家开发者服务,打造工业互联网的新生态,建成四川区域工业产能地图,内容涵盖全川90%以上企业。

2018年9月,宁波市经信委、宁波市高新区联合华为公司及华为的生态伙伴,共同推出面向工业企业的宁波沃土工场。华为为企业提供高效敏捷的软件开发服务、工业AI等服务。同时,华为联合SAP、达索、ANSYS、和利时、金蝶等生态伙伴,打造5个联合创新中心,孵化了智慧企业、协同设计、仿真云、设备(智能运维)云、数字化工厂、AI视觉检测等联合解决方案,推动100家以上企业上云。目前,华为工业互联网的合作伙伴包括石化、汽车、冶金工程机械、电力、电子制造、装备制造等各行各业,在全国各地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与实践。

工业互联网在中国的大范围部署,还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降,核心都在于制造业的脱实向虚。工业互联网使得整个工业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效率。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便宜的人力成本,相对于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效能提升,将显得微不足道。巨大的网络效应,将极大减少中国制造业脱实向虚的可能。除了能源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华为的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还包括智慧城市项目和车联网,这是侧重于“连接机”和“控制机”的部分。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年提出基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架构的“一云、二网、三平台”,包括物联网和城市通讯网、业务使能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城市运营管理平台。

第二阶段:2017年宣布打造城市神经系统。华为认为,在整个城市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城市大脑,更需要中枢神经系统,还包括城市本身的周边系统,实现城市的万物互联,信息由下向上可达,一些指挥和指令由上到下进行传递。

第三阶段:发布城市智能体。华为认为,城市本身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市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信息化等相关技术的更多产业化应用,城市必然会发展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智能体,实现自我演进、自我生长。

可以看出,智慧城市方案还在不断演进之中,城市将如同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市民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隐形且高效,经济运行效率会大幅提升。

举个例子,深圳作为国内一线城市,原本也是一个“堵城”。自2017年开始,深圳市交管局便与华为合作,利用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华为云TrafficeGO交通智能体解决方案。

以感知智能为例,采用同时抓拍4车道车辆、200张人脸的人工智能摄像机,是业界水平的4倍;而在认知智能方面,华为与深圳交管局联合创新,设计了100多种基于交通场景的人工智能算法,实时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结果平均车速提升了15%。深圳在2019年一季度全国拥堵城市排名第46,在一线城市中排名最低,已经摘掉了“堵城”的帽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