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从总体布局到生态环境的优化

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从总体布局到生态环境的优化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建立在总量保证、布局均衡、结构合理、运行通畅的植被系统基础上。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点、线、面相结合,从总体布局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社会公益效益,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有机整体。

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从总体布局到生态环境的优化

(一)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

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建立在总量保证、布局均衡、结构合理、运行通畅的植被系统基础上。森林生态网络是这一系统的主体。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不良的根本原因是植被系统不健全,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措施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森林生态网络。

建立合理的森林生态网络应该充分考虑下述因素。一是森林资源总量要达到一定面积,即要有相应的森林覆盖率。按照科学测算,森林覆盖率至少要达到26%以上。二要做到合理布局。从生态建设需要和我国国情、林情出发,今后恢复和建设植被的重点区域应该是生态问题突出、有林业用地但又植被稀少的地区,如西部的无林少林地区、大江河源头及流域、各种道路两侧及城市、平原等。三是提高森林植被的质量,做到林种、树种、林龄及森林与其他植被的结构搭配合理。四是有效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森林天然群落特有的生态效能。从这些要求出发,以林为主,因地制宜,实行乔灌草立体开发,是从微观的角度解决环境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技术与经济、质量与效益结合的问题;而点、线、面协调配套,则是从宏观发展战略的角度,以整个国土生态环境为全局,提出森林生态网络工程总体结构与布局的问题。

“点”是指以人口相对密集的中心城市为主体,辐射周围若干城镇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森林生态网络点状分布区。它包括城市森林公园、城市园林、城市绿地、城郊接合部以及远郊大环境绿化区(森林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受自然生命保障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加快,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 多座,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以及京、津、唐地区已经形成城市走廊(或称城市群)的雏形,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因此,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国际上对城市森林的研究和我国有关专家的认识,现代城市的总体规划必须以相应规模的绿地比例为基础(国际上通常以城市居民人均绿地面积不少于10m2 作为最低的环境需求标准),同时,按照城市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状况已用城市规划、城市性质等确定城市绿化指标体系,并制定城市“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以及噪音、粉尘等综合治理措施和专项防护标准。城市森林建设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向往居住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里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这种需求已成为我国城市林业发展和城市森林建设的原动力。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及园林城市、文明卫生城市的评定标准中,均把绿化达标列为重要依据,表明我国城市建设正逐步进入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轨道

“线”是指以我国主要公路、铁路交通干线两侧、主要大江与大河两岸、海岸线以及平原农田生态防护林带(林网)为主体,按不同地区的等级、层次标准以及防护目的和效益指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不同组合建成乔灌草立体防护林带。这些林带应达到一定规模,并发挥防风、防沙、防浪、护路、护岸、护堤、护田和抑螺防病等作用。

“面”是指以我国林业区划的东北区、西北区、华北区、南方区、西南区、热带区、青藏高原区等为主体,以大江、大河、流域或山脉为核心,根据不同自然状况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的块状分布区。它包括西北森林草原生态区、各种类型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全国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区等,形成以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化、基因保护、防风固沙以及用材等为经营目的、集中连片的生态公益林网络体系。

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点、线、面相结合,从总体布局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社会公益效益,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有机整体。

(二)实行分区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按照“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总体布局和区域发展战略,实行分区指导。

东扩:发展城乡林业,扩展林业产业链,主要指我国中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

主攻方向:通过完善政策机制,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延伸林业产业链,积极发展城乡林业,推动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兼顾木材加工业原料需求以及城乡绿化美化的种苗需求,把这一区域作为我国木材供应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促进林业向农区、城区和下游产业延伸,扩展林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西治:加速生态修复,实行综合治理,主要指我国西部的“三北”地区、西南峡谷和青藏高原地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今后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重点地区。

主攻方向:在优先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同时,通过加大西部生态治理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对风沙源区、黄土高原区、大江大河源区和高寒地区的生态治理,尽快增加林草植被,有效地治理风沙危害,努力减轻水土流失,切实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www.xing528.com)

南用:发展产业基地,提高森林质量和水平,主要指我国南方的集体林区和沿海热带地区,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主攻方向:在积极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域和政策机制的优势,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发展质量,加速推进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纸林板一体化、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业产业,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北休:强化天然林保育,继续休养生息,主要指我国东北林区。

主攻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调整,进一步休养生息,加强森林经营,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建设我国用材林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把东北国有林区建设成为资源稳步增长、自然生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三)重点突出环京津生态圈,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东北、西北和南方三大片

环京津生态圈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在这一生态圈建设中,防沙治沙和涵养水源是两大根本任务。它对降低这一区域的风沙危害、改善水源供给,同时对优化首都生态环境、提升首都国际形象、举办绿色奥运等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5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地区。生态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开拓财源。

生态圈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加强现有植被保护,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植树造林种草,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沙区植被,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综合治理退化草原,实行禁牧舍饲,恢复草原生态和产业功能;搞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风沙危害,促进北京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造林营林,包括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种苗基地建设等;治理草地,包括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栏封育、草种基地建设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利设施,包括建立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基于这一区域多处在风沙区、经济欠发达和靠近京津、有一定融资优势的特点,生态建设应尽可能选择生态与经济结合型的治理模式,视条件发展林果业,培植沙产业,同时,注重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主要包括长江及淮河流域的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山东、上海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思路是:以长江为主线,以流域水系为单元,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手段,以遏制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为重点,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起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生态结构稳定和功能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主要任务是:开展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飞播造林及低效林改造等。同时,要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适销对路和品种优良的经济林业,培植竹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

黄河流域,重点生态治理区域是上中游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为64 万 km2,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0%,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建设思路是: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对坡耕地和风沙危害严重的沙化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实行乔灌草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对黄河危害较大的地区要大力营造沙棘等水土保持林,减少粗沙流失危害;积极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东北片、西北片和南方片。东北片和南方片是我国的传统林区,既是木材和林产品供给的主要基地,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西北片是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和“瓶颈”地区。

东北片肩负商品林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重任,总体发展战略是:通过合理划分林业用地结构,加强现有林和天然次生林保护,建设完善的防护体系,防止内蒙古东部沙地东移;通过加强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坡面和耕地冲刷;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同时,合理区划和建设速生丰产林,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提高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能力;加强与俄罗斯东部区域的森林合作开发,强化林业产业,尤其是木材加工业的能力建设;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和丘陵浅山区的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及林区其他第三产业。

西北片面积广大,地理条件复杂,有风沙区、草原区,还有丘陵、戈壁、高原冻融区等。这里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及与此相关的旱涝、沙暴灾害等,治理重点是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特别是长江、黄河源头及流域的天然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扩大林草植被;大力开展沙区,特别是沙漠边缘区造林种草,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有计划地建设农田和草原防护林网;有计划地发展薪炭林,逐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果业、沙产业、森林旅游业及林业多种经营业。

南方片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立地条件好,适宜森林生长。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充足,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好;集体林多,森林资源总量多,分布较为均匀。林业产业特别是人工林培育业发达,森林单位面积的林业产值高,适生树种多,林地利用率高,栋地生产率较高。总体上,这一地区具有很强的原料和市场指向,适宜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培育业和培育、加工相结合的大型林业企业。主要任务是:有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森林综合效益;建设高效、优质的定向原料林基地,将未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在主要依靠人工工业原料林上,同时,大力发展竹产业和经济林产业;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力发展木材制浆造纸业,扶持发展以森林旅游业为重点的林业第三产业及建立在高新技术开发基础上的林业生物工程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