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政府绿色矿区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绿色矿区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地方政府普遍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针对资源濒临枯竭的矿山、矿区实施矿山复绿、土地复垦等循环改造工程,涌现出了一批示范性绿色矿区。2011 年,德兴铜矿也成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经过试点,探索总结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经验,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的相关制度和绿色矿山考核指标,选拔树立了一批典型,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地方政府绿色矿区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近几年地方政府普遍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针对资源濒临枯竭的矿山、矿区实施矿山复绿、土地复垦等循环改造工程,涌现出了一批示范性绿色矿区。其中江西省通过秉持着资源节约与充分利用的理念,打造出了一条绿色产业链;浙江省则是以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为宗旨,走出了一条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河北省则在矿山生态建设和矿区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对这些省的示范性绿色矿区模式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介绍。

(一)江西模式:“吃干榨尽”助力矿业经济绿色升级

江西省矿产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铜、钨、铀、钽、重稀土金和银这七种矿产是江西最大的资源优势,为江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矿业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使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在多次实践探索之后,江西省逐渐走出了一条矿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产业的绿色升级。

1.深化理念,提高回收利用率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的开采历史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这里地质储量大,含铜品位却不高,从建矿初期的日产2 500 吨,到如今以日产13 万吨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第一矿”。然而,产能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可采储量的减少,资源压力的增大。从2003 年开始,德兴铜矿开始对部分铜品位在0.25%以下的含铜废石进行充分回收利用,8 年多时间,共利用低品位矿石880 万吨,多产铜量16 307 吨,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经济与效益的最优化。在德兴铜矿,不仅是含铜废石,连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液,都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开采环节,还一直延续到了冶炼环节中。德兴铜矿的铜矿石除了主产金属铜外,还伴生有金银等多种有益成分。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采用闪速熔炼核心技术,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实现了铜冶炼综合回收率98.15%以上,金、银综合回收率分别为94.51%、94.52%以上。同时,为了提升资源利用率,贵溪冶炼厂则实施了炉渣选矿项目,每年从废渣中回收铜8 000 多吨,相当于一个中型矿山的年产量。通过自主研发,成功从废渣、废液中回收多种元素,其中年产硒200 吨、碲50 吨、铼盐3 吨,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1/20、1/8、1/20。这样既提高了企业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2.做强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链

在江西省,许多企业并不满足于仅仅生产销售初级资源产品,而是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深加工产品来获得效益。例如章源钨业,它是江西省首家钨行业上市企业,其向下游钨精深加工延伸,先后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加工重点项目。如今,章源钨业已经成为全球首家工业化生产纳米钨粉的企业,钨粉及碳化钨粉产销量连续4 年全球第一,硬质合金产销量国内前三。

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利用空间是无限的。稀土作为江西的特色资源,开采配额有限。在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质,成为江西稀土产业必须破解的难题。赣南稀土一度经历了无序开采的阶段,多达上千家企业参与到稀土的开采经营中。从2000 年开始,赣南逐步整合采矿权,统一开采、统一加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企业数量从1 000 多家减少到300 多家,再到一个矿业集团公司——具有国有性质的赣州南方稀土矿冶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从勘察、开采,到加工、应用,赣州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吸引了一批稀土应用企业落户,如发光材料、风力发电、电动马达等。江西赣南稀土产业的变化,折射出的正是江西矿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产业链不断延长,效益不断提升的努力。目前江西基本完成了35 个省级重点矿产资源矿区整合工作,参与整合的矿业权数由172 个减少到47 个。

3.改进工艺,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二,高达63.1%,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矿业经济绿色升级,是护住绿水青山的必然要求。早年,赣南稀土开采方式还是传统的池浸、堆浸,破坏植被、开挖山丘,采出稀土后又重新堆起一座小山,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使开采不破坏地表,江西省从2003 年开始改进开采工艺,停止了池浸,2007 年开始终止了堆浸,采取原地浸出法,避免了对地表的破坏。为了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江西省还率先在全国出台《稀土保护条例》,实行矿业系统党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还专门成立矿业公安,实现部门联动管理。从2003 年起,进行了31 次大规模矿业治理专项行动。为做好稀土资源储备与保护工作,划定了禁止开采的11 个稀土国家规划矿区,面积2 000 多平方公里,确保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稀土矿,江西各大矿区都在进行土地复垦。目前,德兴铜矿矿区80%的可复垦地都进行了生态修复。在水龙山复垦示范基地,矿山废弃物堆场重新复绿。2011 年,德兴铜矿也成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为了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江西省从2010 年12 月1 日起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目前已存储保证金6.86 亿元,截至2011年,全省由矿山企业负责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矿山1 430 个。恢复面积1.3 万公顷。大部分生产和在建矿山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治理。[5]

(二)浙江模式:科学引导绿色矿山建设

如何在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获得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十多年来,浙江省以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为抓手,坚持科学导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坚持试点引路,政策引领

浙江的矿产资源开发以非金属及普通建筑石料矿为主,普通建筑石料矿占全部开采矿山的70%以上,且基本上为露天开采矿山,长期以来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05 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浙江绿色矿山建设的序幕。经过试点,探索总结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经验,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的相关制度和绿色矿山考核指标,选拔树立了一批典型,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试点以来,涌现出了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建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遂昌金矿等典型代表。

在成功试点、积累经验的基础上,2008 年6 月,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会同原省环保局制定了《浙江省省级绿色矿山创建管理暂行办法》。2012 年7 月,该厅又会同省环保厅制定了《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应建必建”的原则。将绿色矿山建设内容调整为六大类26 项指标,丰富优化了绿色矿山建设内容,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吨耗资源经济效益、矿区绿化覆盖率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率作为主要指标,引导矿山企业在科研和技改上加大投入力度,努力采用先进的采、选矿工艺,为建设绿色矿山提供技术支撑。

2.坚持政策激励,多措并举(www.xing528.com)

为激发矿山企业的主体能动性,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明确对绿色矿山企业实施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同时,规定在采矿权出让时,要将绿色矿山建设内容纳入采矿权出让合同,对未按合同约定建设绿色矿山,以及建设质量较低的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不予通过,暂缓办理采矿权延续等采矿权登记事项予以限制。为了优化新设采矿权布局,自2012 年6 月起,浙江省公路、铁路、航道两侧1 000 米内可视范围,明确规定不得新设立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从制度层面减少绿色矿山建设难度,促进绿色矿山建成率的提升。严格实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分区设置采矿权,在规划开采区,要求新设经营性建筑石料类采矿权的出让期限一般不得低于10 年,矿山的年均开采规模一般不得低于100 万吨,鼓励矿山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的能力。

另外,浙江省严格执行治理备用金制度,倒逼矿山企业自觉履行治理义务,促进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的要求,增强了建设绿色矿山的内生动力。建立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让环保、安监等有关部门从绿色矿山建设的方案评审、过程监督到工程验收全程参与,合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15 家,建成率达70.3%,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23 家,省级绿色矿山118 家。

3.坚持综合治理,还清欠账

矿山粉尘是影响矿容矿貌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2013 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积极响应《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要求,会同省环保厅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矿山粉尘防治专项行动,并制定了《浙江省矿山粉尘防治技术规范(暂行)》和《浙江省矿山粉尘防治管理暂行办法》。2016 年,浙江省政府将矿山粉尘防治工作作为G20 杭州峰会环境质量保障重要内容,该厅借峰会之势,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创新建立了矿山企业粉尘防治公开承诺、省级挂牌督办等制度,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截至2016 年底,全省75%以上的生产矿山粉尘排放实现达标运行。

为有效整治废弃矿山,2004 年起,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开展“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四边三化”废弃矿山治理和深化“四边三化”废弃矿山治理等专项行动,认真组织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把废弃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景观建设等结合起来,既消除了矿山边坡安全隐患,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仅2016 年,浙江省就完成治理废弃矿山289 个,治理废弃矿井645 个。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废弃矿山治理1 719 个,完成废弃矿井治理1 876 个,基本还清了矿山开采留下的历史欠账。[6]

(三)河北模式:生态修复助力石家庄绿色崛起

河北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116 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74 种,储量居全国大陆省份前10 位的有45 种。炼焦煤和石油铁矿石储产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位。在全省绿色矿区转型中,以石家庄市最为典型。作为国家第三批25 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该市近两年来抓住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这个重大机遇,把环境转型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基础和先行工程来抓,大面积植绿,控尘减排,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修复。

1.修复生态,大面积植绿改变城市印象

城区投资400 余万元,重点打造了世纪大道省级园林绿化样板街,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了一条长1 000 米的供居民休憩、健身的慢行绿道,而这仅仅是矿区快速改变城市印象的一个缩影。2013 年12 月23 日,矿区经省政府正式批复,成为全省首个“省级园林城区”。以创园为契机,该区统筹推进扩绿增量。采取见缝插绿、立体增绿、盆景补绿等措施,共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社区5 个,省级园林式单位比例达到13%,省级园林式小区达到10%;建成市级园林式单位、社区18 个,市级园林式单位比例达到43.75%,市级园林式小区达到40%。充分利用街道两侧空地、拆迁后临街土地、企业预留地等,采取“租地留绿、租地建绿”的办法全部进行绿化,建成“集芳苑”“环翠苑”等26 处绿地游园,总面积达2.15 万平方米

同时,针对南纬路、矿市街、红房街、北昌路等城区主干道绿量少、绿化水平不高等情况,矿区先后投资4 000 余万元大力度地推进扩绿增量,新增城区绿地5.3 万平方米,要求沿街90%以上单位和小区实施了拆墙透绿、立体绿化,建成3 处林荫停车场。全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绿化达标率达84%,林荫路推广率达50%。截至目前,该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1.61%、35.92%。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 平方米,已达到并超过国家级园林城区标准,世纪大道则获评省级园林示范街道。

2.减排控尘,重拳出击打造碧水蓝天

矿区以“山青、水净、气爽、宜居、宜业”为目标,出台了《井陉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案》,以焦化、钢铁、洗煤三大行业为主的“三点”,焚烧污染和各类扬尘源为主的“两面”为重点,关停了丰达钢铁、恒生钢铁两家能耗大户,4 家焦化企业全部限产,61 家储煤场全部取缔,开展道路交通环境联合执法、淘汰黄标车和“控尘”等工作。全区还投入700 万元,增加了道路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车辆,出台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问责办法,制定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增加了道路洒水次数,施工场地扬尘遮挡。区政府与重点排放企业签订了环保责任状,并实施24 小时驻厂督导,对全区15 家加油站全部实施了油气回收改造工程,特别是四家焦化企业先后投入4 500 万元进行了污染治理,有效控制了“尘”和“味”的问题。

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该区完善了城区、园区的污水管网体系,提高了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城镇污水的入网率。截至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镇区的居住小区入网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了省控标准。

3.特色旅游助力,探索文化旅游转型发展新路

在着手加快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的同时,石家庄矿区以段家楼景区保护开发为龙头,对清凉山冰雪文化旅游、天户峪昊源苹果采摘、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吸引了多家国内知名文化公司洽谈合作,明确了以“红绿白黑”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文化旅游转型发展的新路。2013 年5 月,正丰矿工业建筑群列入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段家楼景区迎来了保护和开发的黄金时代。该区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井陉矿区旅游发展规划》《段家楼景区项目策划》和《段家楼文物保护规划》。在《井陉矿区旅游发展规划》中,段家楼景区计划投资32 亿元,利用5 ~10 年的时间分三期工程建设,逐步形成石家庄市知名休闲旅游区、环首都文化旅游新亮点和全国知名工业遗产旅游示范景区。

该区还将旅游和文化巧妙“联姻”,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深挖当地生态、人文、工业遗产、民俗文化四大类文化资源,先后出台了《井陉矿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井陉矿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精心包装园区建设、影视剧、博物展馆、民间艺术表演、文化艺术节五大类27 个项目,以“清凉山冰雪文化旅游节”和“天户峪昊源苹果采摘节”为平台,进行文化招商,叫响“根雕之乡、拉花源头、冰雪胜地、葛洪故里、百年煤城”5 张文名片,实现了矿区的全面转型和绿色崛起。[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