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策略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策略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稳定的农业经营者群体要求获得相对稳定和相当水平的农业经营效益。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从根本上来讲是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报酬率。2)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策略

农业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农业大国,201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5%。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已经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转变为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上来。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来势迅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市场,我们要迎头赶上,否则就没有出路。国际间的农业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科技决定着未来农产品市场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为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必须着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近年来,中央出台的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文件主要有《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

1)农业科技的基本功能

(1)增加农产品数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最基本的任务是保障人们的食物供给和其他重要工业原料的供给。农业的供给情况由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决定,而从长期和根本上来看,农业科技水平是农业供给的最终决定因素。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研发、教育和推广事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保证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其关键环节是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由于农业经营具有长期性,沉没成本高,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有赖于相对稳定的农业经营者群体。而稳定的农业经营者群体要求获得相对稳定和相当水平的农业经营效益。我国的农业经营效益长期低于其他产业,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以稳定农业经营者群体。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从根本上来讲是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报酬率。

(3)提高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现代的国际间的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谁拥有了更先进的技术,谁就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占有优势,成为“领头羊”。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世界农业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关税降低、农产品进口量剧增而导致价格竞争,影响我国农产品的产出量,进而影响农业经营者的收入,实际上是价格竞争背后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科学技术应用的竞争。因此,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以迎接挑战,参与国际竞争。

(4)缓解资源短缺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本来我国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就非常有限,又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势必造成对农业资源的挤占。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一方面要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农业资源的减少,这就要求国家通过相关政策保护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进步,在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2)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组学为基础的设计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生物育种研发。以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

(2)粮食丰产增效。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对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协调的科技需求,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增效新理论、新技术和集成示范研究,使产量提高5%,减损降低5%以上,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

(3)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以种植规模较大的果树、花卉、茶叶、木本(草本)油料、热带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植物、杂粮等为对象,重点突破增产提质增效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研发新产品,形成高效轻简技术,确保我国农业产品多样性和国家农业安全,促进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

(4)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研究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新原理、新装备、新方法和新技术,建成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的区域性蓝色粮仓,促进海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强化优质蛋白供给,引领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5)畜禽安全高效养殖与草牧业健康发展。以安全、环保、高效为目标,围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产业、草食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为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6)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显著提升主要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www.xing528.com)

(7)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突破农林生态系统氮磷、有毒有害化学品与生物、重金属、农林有机废弃物等污染机理基础理论及防治修复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技术、产品和装备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8)农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突破肥药减施、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

(9)盐碱地等低产田改良增粮增效。加强盐碱地水盐运移机理与调控、土壤洗盐排盐、微咸水利用、抗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替代种植、水分调控等基础理论及改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盐碱地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和新材料。开发盐碱地治理新装备,选择典型盐碱地及低产田区域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研发成果示范应用。

(10)农业生物制造。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为重点,开展作用机理、靶标设计、合成生物学、病原作用机制、养分控制释放机制等研究,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农业生物制品并实现产业化。

(11)农机装备与设施。突破决策监控、先进作业装置及其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效环保农林动力、多功能与定位变量作业、设施种植和健康养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地处理与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灾害防控等技术与装备,形成农林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12)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农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和新型生物质资源(能源植物、微藻等)的清洁收储、高效转化、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等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业态,使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进入国际前列,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3)智慧农业。研发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构建大田和果园精准生产、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及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信息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系统,建立面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乡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14)智能高效设施农业。突破设施光热动力学机制、环境与生物互作响应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设施轻简装配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环境调控智能化、水肥管理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制温室节能蓄能、光伏利用、智慧空中农场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实现设施农业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各类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科研和生产系统的纽带,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农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也是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产品产量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法,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稳步发展提高。

各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相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各异。美国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体系,由州立农学院统一领导与管理。中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分别管理施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系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的现代农业不可能走欧美发达国家大型农场式经营的道路,只能在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下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在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要通过分散、独立的家庭式农业生产养活十几亿人口,根本途径就是农业科技的转化与推广。因此,只有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将农业科技作为公共物品供给广大个体农户,同时增加供给渠道,让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的主体,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让农民能够在市场上以多种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的转化与推广,从而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步伐。

“一主多元”农业推广体系是指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协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该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多个社会主体共同构成,尽管它们各自职能定位不同,但相互之间关系紧密,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可以说,中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就是一元向“一主多元”农业推广体系转变的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新整合多个社会主体,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在坚持“一主”的同时,发挥“多元”的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