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研究政治和经济关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研究政治和经济关系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把在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大厦基本构建起来。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研究政治和经济关系

马克思巴黎考察了法国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研究了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后,从现实残酷的斗争中认识到,革命运动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就不能形成强大的无坚不摧的力量,错误的理论更会使革命运动遭受巨大损失。马克思把在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1.人民创造历史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多种概括。比如,有的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简略概括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经济决定政治;有的人将之概括为生产力决定社会的发展;有的人将其概括为社会发展有规律,由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其中蕴含的一个前提人们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要生存,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在劳动有了空闲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在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工具生产、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分工关系和分配方式,构成为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转化,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与宗教观念等一切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也都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生产力的变化虽然是不间断的,但当一种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并基本稳定时,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观念和文化,也都基本稳定,人类社会便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由于人类社会的形态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是在后人对前人劳动生产力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因此,劳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都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认为由于优秀人物的一时之念,导致了重大事件的发生,这些重大事件构成为历史。人民群众特别是辛苦劳作创造财富的劳动阶级都是群氓,是一群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在历史中不起什么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正是人民群众特别是人数众多的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因而才可能使有的人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与科学研究等。这些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劳动者为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者提供生活所需,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劳动者为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劳动者提供科技所需和精神所需,他们都是劳动者,都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即使是资本家的劳动,也是一种剥削的劳动,是一种与普通劳动者一样的劳动。如果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剥削劳动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他们也就成为普通劳动者。如果一个人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他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显赫人物。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有那个时期的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出现。不否定天才人物的作用,但天才人物只有代表了一个阶级在斗争中的利益和成败得失才能显现。这种斗争,不能成为否定劳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因的理由,因而也不能否定人民创造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马克思在艰苦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可以从他写的多部著作和多个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出端倪。

马克思研究了前人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于1844年4月至8月,写了三个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完成)。从这些手稿对斯密、李嘉图、萨伊、蒲鲁东、穆勒等人的经济学著作进行的评价,对资本、地租、工人与商品的关系、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的新见解中可以看出,其时马克思已经用唯物主义来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解剖社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

1844年8月,马克思与恩格斯见面后观点的交流,加速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进程。在1845年2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里,批判了社会主义者布鲁诺·鲍威尔等人对群众的轻蔑,指出,群众不是“冥顽不灵的”和“不知足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9]不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如果说这场革命(指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本书作者注)是不合时宜的,那么,并不是因为群众对革命‘怀有热情’和表示‘关注’,而是因为人数众多的、与资产阶级不同的那部分群众认为,在革命的原则中并没有体现他们的现实利益,并没有体现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包含一种‘思想’,也就是仅仅包含一个激起暂时热情和掀起表面风潮的对象罢了。”[40]“因此,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1]

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主义,他不理解革命实践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2]马克思认为,环境改变人,人也改变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43]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有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应是消极的,而应用积极的态度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历史的发展。以此观点来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就能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

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现阶段,即政党政治阶段,人民通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让人民群众感到建设好社会主义是自己的事业,以增强人民大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1846年6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大厦基本构建起来。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现实世界是观念的产物”的绝对精神和用幻想、观念、教条、臆想来反对唯心主义的所谓革命哲学。在序言中他们说:“有一个好汉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他一生都在同重力的幻想作斗争,各种统计给他提供大量有关这种幻想的有害后果的新证据。这位好汉就是现代德国革命哲学家们的标本。”[44]马克思恩格斯说明了人由于劳动而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二是马克思恩格斯说明了生产力决定了人们的交往形式,即后来马克思所表述的生产关系。他们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45]“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46]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的理论说明了历史上的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产生的原因和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类社会必然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规律决定的,不是个人所能阻挠得了的。三是马克思恩格斯说明了国家是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矛盾的产物,国家是以共同利益的姿态出现的,所以,国家内部的斗争,都是不同阶级的特殊利益之争。“这些始终真正地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47]因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消灭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他们说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四是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使无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明晰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里,说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苏联的解体,确实与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存在。在这部著作里,他们说,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可见,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革命实践活动是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成果是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指导。马克思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活动,他和恩格斯于1847年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受同盟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在宣言中,他们把革命的目标、理由、条件、依靠力量、道路、动力等都讲得很清楚了。

后来,马克思以他的著名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依据,撰写了政治经济学长篇巨著《资本论》,构建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论证体系。

3.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表述。1859年,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如下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8]

对马克思这个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表述,学者们的解释不尽相同。恩格斯曾作过一个简略的概括性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49]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几个概念的含义及相互关系:(www.xing528.com)

(1)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即生产力。生产力有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用什么工具劳动很重要。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一定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工关系、分配关系等。人的劳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关联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变化而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改变生产关系就成为必然。

(3)生产方式。包括劳动者用什么工具生产、分工关系(即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配置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4)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组织如军队、政府部门、法院、监狱等物质形态以及政治、思想、观点、艺术、宗教、哲学、法律等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

(5)社会经济形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依次发生的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

(6)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起根本的决定作用。由于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所以,生产关系处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共同变化构成一定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虽然说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根本作用,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作用。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上述的原理作一通俗的概括: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制度、法律制度、阶级状况、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意识形态,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以生产力为前提,以生产关系为依据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如果生产力发展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变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将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革。

因为生产力是在积累继承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发展的,过程不可逆,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停滞,也不可逆。例如,有人发现了火,用火烤制食物,用火冶炼金属,后人必然要在利用火的基础上生产与生活,而不可能弃火不用。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不可能再回到低级阶段。不过,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生产力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生产方式就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如果此时人们推翻一个旧政权,再建立一个新政权,那只是原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社会不会出现一个新形态。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人都阻挠不了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但是,这绝不是说,人们可以坐等社会演变而不需主观努力去改变现状。或者说,被压迫阶级不经过斗争可以坐等资本主义自动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压迫阶级如果不斗争而坐等社会的自然演进,则其命运的改变可能需要数千年或者数万年。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必然变革。但变革时间的长短则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人们对生产力发展的认识、生产关系变革的方向和方法、阶级力量的博弈等因素有关。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越快,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越透彻,代表社会进步的力量越强大,社会的变革过程也越快,时间也越短。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说,社会可以“自生秩序”,人们不要企图改变现存状态,应该让历史自然演进。这种主张无非是企图延长资本主义不平等制度的寿命而已。

4.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与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历史上大致的几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可以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予以说明。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为保证生存,人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氏族,共同行动,协作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没有人剥削人的情况。这种社会形态,被称为原始共产主义。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先是发生了农业畜牧业大分工,后来又发生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大分工,生产力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生产力的发展,在四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在战争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死,氏族把他们留下来做奴隶,为他们生产剩余产品。二是一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发生生产性具体分工,另一方面军事、管理、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发生固化性社会分工。三是贸易发展起来。四是因个人能力的增强使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由于长期与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文化水平的低下,人们认识不到剩余财物增加是因生产力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所致,反而放任人的动物性发展。一方面,他们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占有贸易盈余,个人与家庭私有制出现了。另一方面,他们奴役奴隶劳动,氏族首领利用职权把剩余产品占为己有,剥夺性私有制出现了。当为解决利益冲突和防止奴隶反抗的军队、监狱、法庭等暴力机构等政治上层建筑建立起来,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天命、神权、宗教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形成后,阶级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出现了。奴隶社会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对人的本性的践踏。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人们才知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从自然工具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不断改进,使劳动剩余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奴隶们生活不下去,于是奴隶们就反抗,就起义。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阶级为了避免灭亡的命运,只好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给奴隶以相对自由,租给奴隶土地,让他们交纳地租,人类社会便发展到封建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不断增加,分工不断细化,人们交换财富的品种和范围扩大,货币的作用凸显,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把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投入生产,通过劳动力的劳动,使货币增殖,成为资本,于是,资产阶级诞生了。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把工人变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实施以货币增殖为目的生产,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私有制与生产力的社会化矛盾终究要解决,人类社会必然要过渡到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共产党人的奋斗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