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恩格斯马克思辩证法互补及自然观研究

恩格斯马克思辩证法互补及自然观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并不能被认定为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完全无关甚至对立,而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的补充。综上所述,恩格斯和马克思尽管在实践观点、自然概念和辩证法上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部是互为补充的。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是根本一致基础上的互相补充。

恩格斯马克思辩证法互补及自然观研究

从研究侧重点看,恩格斯侧重于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侧重于社会历史辩证法。从研究对象看,恩格斯主要把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的方法,用于考察自然界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着重阐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自然界由无机物—有机物—生命形态—人的产生的发展过程;而马克思则主要把辩证法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方法,考察社会和从事生产劳动活动的人的历史的发展,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发展机制。从理论内容上看,恩格斯依托于自然来论述辩证法,希望在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既符合于自然和人的认识、思维规律,又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的辩证法形态;马克思把自然、人的认识、实践等要素统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揭示社会发展及其结构、机制,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强调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是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可以说,在辩证法的运用上,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存在根基与适用范围扩展至自然界,但并未把自然作为辩证法的唯一存在根基而与马克思对立,“从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需要出发,一种自然辩证法是必须的,马克思也希望恩格斯能完成这项任务”[49]。不管是恩格斯还是马克思都承认:自然界是依照自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先于人的客观存在;人能通过实践认识、把握自然的发展规律;人对自然的实践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并不能被认定为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完全无关甚至对立,而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的补充。

综上所述,恩格斯和马克思尽管在实践观点、自然概念和辩证法上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部是互为补充的。在马克思那里,实践、自然和辩证法都是以社会历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历史辩证法的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自然的社会历史含义同认识论含义是统一的;在恩格斯那里,实践、自然和辩证法则以自然为主要研究领域,侧重于认识论层面。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是根本一致基础上的互相补充。

【注释】

[1][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2]参见张一兵、苏明:《“回到事物本身”:马克思、列宁和海德格尔》,《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3][美]J.D.亨勒:《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4]转引自徐琳、唐源昌:《恩格斯与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5]转引自徐琳、唐源昌:《恩格斯与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

[6]参见孙荣:《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7]参见[美]约翰·斯坦利、恩斯特·齐默曼:《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所谓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8][美]J.D.亨勒:《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9]Manfred B.Steger and Terrell Carver,“Engels after Marx.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P.17.

[10]参见[美]特瑞尔·卡弗:《“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在东京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际研讨班上的演讲》,《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1]参见吴家华:《正确看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12]参见吴家华:《正确看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13]参见俞吾金:《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学术月刊》1992年第12期。

[14]参见俞吾金:《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从〈终结〉和〈提纲〉的比较看》,《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5]参见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16]参见何中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差别》,《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17]参见何中华:《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现代哲学》2007年第3期。

[18]参见孙亮:《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驳疑与自然辩证法客观评价——与俞吾金先生商榷》,《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19]参见赵家祥:《质疑“马恩对立论”》,《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20]参见杨楹、周世兴:《追问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质性差距论”的实质——对何中华教授反批评的批评》,《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1]参见任暟:《差异与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之比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2][美]诺曼·莱文:《可悲的骗局》,转引自《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1981年第3期。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www.xing528.com)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57页。

[28]徐琳、唐源昌:《恩格斯与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170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30][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1][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1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页。

[40][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286页。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4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4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49][美]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