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经济学:深入学习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认识经济学:深入学习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学习情境中,我们将一起从欲望、稀缺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入手,看看经济学可以怎样帮助我们更加智慧地生活。根据材料1,认识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分析政府、价格机制对市场的不同干预;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学对社会的贡献、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引导问题1(单选题)经济学研究的是()。

认识经济学:深入学习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偶遇了故事里那位“可以实现自己三个愿望的老爷爷”,你向他提出的第三个愿望会是什么呢?是的,相信大多数同学的答案都会是“请再给我实现三个愿望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欲望具有无限性。在我们无限的欲望面前,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在本学习情境中,我们将一起从欲望、稀缺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入手,看看经济学可以怎样帮助我们更加智慧地生活

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解释欲望、稀缺性等核心概念。

(2)复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各自的基本假设、主要内容。

(3)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4)掌握实证分析、规范分析这两种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根据材料1,认识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分析政府、价格机制对市场的不同干预;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学对社会的贡献、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学生任务分配表如表1.1所示。

表1.1 学生任务分配表

材料1 我国楼市三大“神话”终结

过去二三十年,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买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这些年买房能大量“造富”——5年前购买的一套房子,放到现在,少则净赚几十万,多则陡然间大赚几百万的也不在少数。很多房产专家,甚至把投资买房称作是“躺赚”且“稳赚不赔”的买卖。既然有大量的买房“躺赚”“暴赚”的先例存在,后来者自然不会错过这一财富生蛋的好时机,于是,对投资买房赚钱抱有幻想者大量涌现。与此同时,不少中低收入者却不得不“蜗居”在狭小的出租房内,年轻人则开始了“裸婚时代”……

房地产市场过热时期,国家针对楼市采取了增加保障房供给、限购限贷、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利率等一系列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在严厉的调控之下,楼市的种种“神话”终结。其一,“以钱炒钱”的模式终结。许多投资者是借钱运作,一旦资金面全面卡紧,便会陷入缺钱的境地。其二,“只赚不赔”的现象终结。2019年9月26日,在百度搜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得到约669万个相关结果。其三,“全民炒房”的时代终结。

材料2 “经济战胜了情感!”

在过去囚犯们也许会因为坏血病伤寒发热和感染天花而死于非命,但是,没有什么比糟糕的激励更能令他们丧命。1787年,英国政府曾经雇佣一些船长把一些被判了重刑的罪犯航运澳大利亚。航运船只上的条件简直恶劣得令人恐怖,有人甚至说这些船上的条件比贩卖奴隶的船还要糟糕。有一次,在航运过程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犯人都死了,其余的人到达时也都是精疲力竭,饥饿难忍,疾病缠身。一名长官在评论这些罪犯时残酷地说:“就让这些人下地狱吧,反正运送他们的酬金老板们已经拿到了。”

英国的公众对这些罪犯也没有多少好感,但问题在于,这些罪犯并没有被判处死刑。于是,新闻报纸发表社论要求改善航运条件,爱心人士呼吁船长们应该有人道主义精神,立法委员们通过了立法,要求改善航运过程中的食物和饮水、光线和空气,以及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然而,即使这样,死亡率仍然一直高得惊人。直到有位经济学家给出新的建议之前,任何措施都没有见效过。你能想象得出这位经济学家给出的是什么建议吗?

这位经济学家建议,不应该在大不列颠上船时就为所有的囚犯都付清费用,而应该在到达澳大利亚时,为那些能离开船只的囚犯们向船长们支付运费。1793年,当新的措施付诸实施后,存活率立即跃升为99%。一位精明的观察者如此评价这一事件:“经济战胜了情感!”

阅读工作任务书,收集“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中有关互补品和替代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供给及其影响因素、需求曲线与需求函数等相关知识,并完成引导问题1~16。

引导问题1 (单选题)经济学研究的是( )。

A.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 B.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C.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D.政府如何管制的问题

引导问题2 (单选题)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引导问题3 (单选题)由市场配置资源意味着( )。

A.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B.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规则(机制)实现的

C.政府能够决定谁获得多少消费品

D.要得到急需的物品你只能“走后门”

引导问题4 (单选题)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 )。

A.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不存在资源的浪费

B.因为存在资源浪费,所以资源并不稀缺

C.既存在资源的稀缺,又存在资源的浪费

D.既不存在资源的稀缺,又不存在资源的浪费

引导问题5 (单选题)经济学所说的理性,是指( )。

A.人们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B.人们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最好的决策

C.人们根据完全信息而行事

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做出的错误决策而后悔

引导问题6 (单选题)比较优势理论是由( )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约瑟夫·熊彼特

C.大卫·李嘉图 D.梅纳德·凯恩斯

引导问题7 (单选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走亲访友方面的需要属于( )。

A.生理需要 B.社交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引导问题8 (判断题)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于人们的欲望存在无限性特征。( )

引导问题9 (判断题)如果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

引导问题10 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欲望的无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1 俗语“物以稀为贵”说明了资源的稀缺性可以用什么来衡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2 你拥有哪些资源?请谈谈资源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3 新疆盛产棉花,赣南盛产脐橙,两者比其他同类产区质优且单产高,这是何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4 “男女应该同工同酬”这一命题属于实证分析法还是规范分析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5 “高职大三学生面临就业与专升本抉择”这一命题属于实证分析法还是规范分析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6 请根据你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填写表1.2。

表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按照收集资讯和决策过程,制订工作计划,完成表1.3的内容。

表1.3 工作实施计划表

小提示:总结呈现时间节点由教师确定,之后小组成员据此集体商议确定各部分计划用时,鼓励同学们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引导、监督学生完成“工作准备”部分引导问题的回答,并对各组的工作计划给出建议,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建议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并且再次熟悉分析材料,为工作实施做好准备。

第一步:根据材料1,认识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分析政府、价格机制对市场的不同干预。

引导问题17 楼市上存在哪些市场主体及市场客体?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8 楼市是怎样自发进行资源配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9 政府为何要对楼市进行调控?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学对社会的贡献、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引导问题20 (单选题)航运囚犯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经济学的重大启示:( )至关重要。

A.监督 B.舆论 C.激励 D.立法

引导问题21 如果在囚犯上船时,就已经向船长们支付了费用,船长们是很少有心思来善待囚犯的。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能激励_________囚犯。例如,有些船长不为囚犯供给必需品,他们把囚犯的食物储存起来,然后在到达澳大利亚后卖掉这些食物从中获利。而如果只有当囚犯能活着到达目的地时才支付运费,对船长的_________就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船长能从囚犯的死亡中获利。但现在,只有这些囚犯活着,船长才能得到这笔钱。

引导问题22 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当我们走进超市的时候,货架上会摆满新西兰的奇异果、印度的大米、智利的葡萄酒。我们每天都依赖千百万的其他人为我们提供食品、衣服和住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为我们的利益服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提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会按照一种可预测的方式来对待各种激励。名望、权力、声誉、欲望和爱好,这一切都是重要的激励。

引导问题23 航运囚犯的故事出自《宏观经济学:现代原理》一书。该书通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宏观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然激励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建立的激励机制应努力达到哪两种利益的一致呢?而现实中,这两种利益可能达到一致吗?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www.xing528.com)

小提示:农夫在早晨5点醒来就去照看自己的庄稼,卡车司机把货物运往超市交货,开发商冒着投资风险来建造城市——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努力。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满足你我的需要。

各组代表用PPT等形式进行作品展示,介绍任务的完成过程,准备作品展示材料,并完成表1.4至表1.7所示的评价表。每个学习情境的成绩评定将按学生自评、组内点评、小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四个阶段进行(建议按自评占10%、组内点评占20%、小组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50%的比例计算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

表1.4 学生自评表

表1.5 组内点评表

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内各位成员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4人小组为例,组长比重占40%,其他两个组员各占30%,总评分加权平均得出。

表1.6 小组互评表

注:填写此表时请根据班级实际分组情况,由被评小组以外的其他几个小组对被评小组进行评价,并填写此表格。

表1.7 教师综合评价表

一、什么是经济学

(一)两个重要的概念

1.欲望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简单地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人们的需要具有无限性,是没有止境的。从需要的层次看,我国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而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需要的内容看,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当一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

2.稀缺性

稀缺性就是资源的相对有限性。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的欲望的经济物品和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对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1)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存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2)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人们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资源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另一方面,是人们需要对资源的用途做出合理的安排或配置,尽可能地降低机会成本。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属于在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有效运用资源的问题,即效率问题。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就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二)什么是经济学

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科学。

面对稀缺性,人们必须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消费者、厂商和政府概莫能外,均需通过比较和选择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充分利用。因此,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是研究如何节约的社会科学。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面对资源的稀缺,需要做出选择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涉及整个经济,如个人、家庭、厂商、政府都要面对资源的稀缺与需要的无限性,以及由此引起的选择问题。这些选择活动集合在一起,就构成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家们将稀缺资源如何选择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由于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们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把既定的资源用来生产何种产品或者用多少资源来生产某种产品组合,都是经济决策者要进行的必要选择。

第二,怎样生产。

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组织生产。一般而言,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一个经济社会满足其成员需要的方式很多,因此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力求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需要满足。

第三,为谁生产。

也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来使用?这就涉及产品的分配问题。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将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向和配置。一般情况下,优质的劳动、资本、土地,总会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为了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人们就必须研究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三)市场机制和贸易的好处

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在现代社会有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即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都由政府做出,政府按指令性计划来配置与利用资源;另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即由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对生产或消费自主做出决策,并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与利用资源。由于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各有利弊,现实中,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结合使用两种体制,形成混合经济体制。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以市场为基础,辅之以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体制。

1.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配置经济资源的体制。它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机制构成。

广义的市场是供求关系的总和;狭义的市场是商品或劳务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它可以是有形的场所,如杂货店、农贸市场、酒楼饭店、证券交易所展销会订货会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网络、电话等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市场还有其他多种分类方法,如:按供求关系分为卖方市场、买方市场军事市场;按交易对象的用途分为消费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按销售环节分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按国界分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等。

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或参与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政府等,其角色为买方、卖方、中介和监管者。

市场客体是指买卖双方在市场活动中交易的对象,包括商品、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

2.贸易的好处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正是因为贸易,人们每天才能享用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甚至国外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使人们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用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促进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之间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互惠互利,这正是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根源。具体可以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解释从贸易中获利。

(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用比其他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每个生产者、地区或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优势条件,如果都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易,则对交易者有利,世界上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正如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缝制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为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为自己缝制衣服,因为他们都知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他人更擅长的职业,而以其收入购买所需要的其他物品,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将得到更多的利益。

(2)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用比其他生产者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产品的行为。大卫·李嘉图认为,两个生产者都能生产同样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个生产者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皆高于另一个生产者,则每个生产者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资源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处于优势地位的生产者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生产者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中获利。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性。例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不仅能够给病人动手术,还能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并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做各方面的准备,但他们往往要专门聘请护士。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而且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其对文件的打印以及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可能更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微观经济学

1.概念

微观的英文原义是“小”,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个量经济学,主要运用个量分析法,着眼于分析单个经济单位,如厂商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单个市场的经济现象等,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单位:厂商和居民户。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活动中的消费者。厂商又称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者。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如何根据现有的资源和人们的需要决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并寻找适合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要使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化。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实现了最大化。这将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决定的。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变量,如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等的分析都属于个量分析。

2.基本假设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就微观经济学而言,有四个基本的假设条件。

(1)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供求相等,或者说产品既无剩余又不存在不满足。理想的状态下,价格机制可以自发实现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可以使我们把复杂的动态研究转化为静态分析。

(2)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动力是自己的利益,行为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在这一条件下,价格调节资源配置优化才是可能的。

(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并可借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信息是完全的,消费者和厂商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资源才能得到最优配置,消费者和厂商才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4)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在不受任何干扰和阻碍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中讲的价格调节就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实现的。

3.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许多结论和观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至今仍然是“经济学皇冠上的宝石”。《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二)宏观经济学

1.概念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的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国民收入总量均衡、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问题,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组成的整体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

(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是社会资源的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条件,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决定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总量很多,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总消费、价格水平、增长率、利率、国际收支、汇率、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等。)

2.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自从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国经济就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中发展。经济危机的一次次发生,打破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完美神话,使人们对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产生了怀疑,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如果只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经济就无法克服危机。要让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

(2)政府应该且有能力调节经济。让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完全等市场失灵现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通过研究,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恰当的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的“罗斯福新政”成功地说明了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量,它就必须考虑各种总量之间的关系。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这种更现实的假设使它更为复杂化了。

3.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对宏观经济学的巨大贡献。其出版于1936年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石。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积极干预经济,认为只有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作为经济学的不同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为了实现经济学的目的,使得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体制作为既定的前提,不分析社会经济体制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只分析这一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体制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单个经济单位之和构成整体经济,宏观经济学分析的经济总量就是由经济个量加总而成的,对宏观经济行为和经济总量的分析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为基础的。举个例子,失业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要涉及劳动供求和工资决定理论,以及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理论,而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模型,正是建立在以完全竞争为假定前提的价格理论和工资理论基础之上的。

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用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学习经济学,就是要学会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研究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很多,如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在此,我们介绍最基本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一)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实证分析通常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用实证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被称为实证经济学。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是从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出发得出经验性结论,然后再通过进一步观察检验这些结论并发展或修改这些结论,这也是所有实证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遵循的方法。

(二)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分析通常回答“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用规范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被称为规范经济学。运用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必然要判断经济事务的好坏,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分析问题。因此,要涉及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很显然,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标准不同,对同一经济事务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因此,规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四、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学从消费者、厂商、政府等多个角度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并揭示其规律,是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经济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纯学术理论。正如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原理可以被运用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处理家庭或个人生活事务,还是从事管理工作,人们都有可能因学习并运用经济学原理而受益。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它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因对社会经济实践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是人们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既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理论依据,又是社会大众从事经济活动的潜在行为准则。

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让人变得富有,但能提供一些有助于人们致富或增强幸福感的工具。

(1)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学习其他相关理论。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是应用类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和学科有市场营销、管理学、财务管理、财政与金融、证券分析等,可见,学习经济学能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例如,为什么在粮食大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为什么火车上的盒饭要比街面店铺的价钱贵?为什么一些企业生意处于亏损状态却还在继续经营?等等,经济学能为你做出正确的回答。

(3)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正确解读经济信息与经济政策。有关研究显示,当今社会报纸杂志70%~80%的内容是经济类信息,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银行存款利率、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各种税费政策等,学习经济学能帮助你深刻理解这些经济信息,正确判断经济政策的影响、潜力与局限性,从而使你的思维更加敏锐,更善于捕捉并抓住商机。

(4)学习经济学有助于理性地参与经济活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例如,一位在校大学生需要做出消费决策、是否兼职的决策等;参加工作后需要决定收入在消费、储蓄或投资方面的配置,进而做出是否创业的决策;如果创业成功,又需要做出产量决策,招聘人员、购买设备和原材料决策,以及产品定价决策等。经济学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出上述决策。

(5)学习经济学可为备考经济师奠定经济学知识基础。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基础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考试科目,内容包括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六个部分。分析近几年的考试真题可知,以上六个部分在试题中分布较为平均,分值比例相差不大,其中经济学基础部分的分值略高。

(6)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有机会从事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职业。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必要学习经济学,从事与经济学密切相关职业的人则必须学好经济学。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职业主要有:政府官员及企业总裁,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投资者,财经领域的记者、作家、编辑,新财经节目主持人及评论人,财经领域的科研人员及专业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