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塑造品格修养的护身符?

如何塑造品格修养的护身符?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品格主要是指个人的人品和风格,修养主要是指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所以说,个人最持久的魅力来自于内在形象而不是外在形象,最本质的特征来自于品格修养而不是外表容貌。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是文化的重要根基,也是个人品格修养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格修养如同个人的“护身符”,是安身立命之本,可保平安,可驱邪难,指引众人一直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如何塑造品格修养的护身符?

与过去相比,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价值多元、思想包容、个性凸显。对人的约束和禁锢随着社会发展在逐步减少,自由和创造日渐成为社会的潮流。不过,这是否意味着对个人的品格修养要求降低了呢?

刚刚过去的2016年,从国内来看,出身“草根”的演员王宝强的一则离婚事件竟然引起了围观群众对王宝强前妻马蓉的谩骂和围攻。知名导演冯小刚为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炮轰万达影院被网友毫不客气地揭了老底。从国外来看,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激烈角逐暴露了美国总统选举中最丑陋的一面,堪称是一场淋漓尽致的人性阴暗面超级秀。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还是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并持续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否则,人类社会将有失控的风险,失去应有的秩序和方向,陷入崩溃沉沦,甚至从人类社会倒退回到“动物世界”。《增广贤文》中有言:“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这是真实的人性使然。不过,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真相总会有大白之时。逾越了底线,就是践踏了做人的意义。

什么是人的品格修养?以道德来衡量个人的品格修养是否准确?品格修养是否应该成为评判人才的必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品格主要是指个人的人品和风格,修养主要是指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如果用素质来评判,品格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修养则是做人的综合素质。如果品格修养也是个人的素质表现,为何还要单列出来重点分析呢?因为人的素质有很多种,比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但是品格修养是一种特殊的素质形式,是个人的内在形象。外在形象无论丑俊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而内在形象却是随着阅历的增加而越发沉稳厚重,如陈年醇酒般历久而弥香。所以说,个人最持久的魅力来自于内在形象而不是外在形象,最本质的特征来自于品格修养而不是外表容貌。正如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品、伟大的行动者。”

道德是衡量个人行为是否正当的规范和准则,也是做人做事的约束和底线。道德不仅规范人的行为,而且调节社会矛盾,引领社会舆论。道德主要以“善或恶”来评价行为,分为私德和公德。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与法律相比,道德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具有约束性。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熙皇帝曾在御批中写道:“人或自恃有才辄专恣行事者,思之可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习近平主席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是文化的重要根基,也是个人品格修养的核心。与法律相比,道德的调整范围非常广。中国古代就有“四维八德”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在美国人的观念中,诚实、同情、勇气、责任、忠诚、感恩、宽容、自信、自律、竞争是个人最主要的十种美德。每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都需要具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有家庭美德,这些道德要求就是个人品格修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格修养如同个人的“护身符”,是安身立命之本,可保平安,可驱邪难,指引众人一直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不过,道德和法律一样,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很多情况下,道德可能会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甚至成为虚伪者的遮羞布。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他自己也做不到,可谓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集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历史学家于一身的罗素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堪称顶级杰出人才的代表,把“不可随众行恶”作为一生的座右铭。他曾经在《自传》中这样概括他的人生动力来源:“三种单纯而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对爱情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罗素在1920年曾经来中国讲学,对中国的认识可谓无比深刻,以至于孙中山称他为“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1958年到1959年,罗素还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名为《西方的智慧》,题签特意注明“将此书献给毛泽东”。不过,作为一名里程碑式的文化与科技巨匠,罗素的思想与行为有时也是矛盾的。一方面,罗素对人类的苦难充满了同情,一直在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奔波。另一方面,在婚姻和个人生活方面,罗素却不加自律,甚至不负责任。1950年,罗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为《婚姻和道德》,获奖词中称赞罗素“为人类的道德文化做出了贡献”。在现实生活中,罗素却无视道德观念。罗素对胡适非常赞赏,但胡适对罗素的婚姻观却颇有微词,认为罗素做人不负责任,因此一直与罗素保持距离。

硕果累累的英国科学牛顿其实也一直在人品方面饱受质疑。曾经有人认为,以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和化学上的贡献,他可以三次获得诺贝尔奖。以他在微积分上的深厚造诣,还可以获得一次菲尔兹奖(数学领域世界最高奖,相当于诺贝尔奖)。但是从他对待曾经帮助过他的科学家胡克,与他有竞争关系的数学家莱布尼茨,甚至他唯一的挚友天文学家哈雷的态度来看,牛顿不仅性格乖张,而且为人实在令人不齿。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谓家喻户晓。“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可以说,培根的名言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但是实际生活中的培根,却是一个完全两样的人。投机专营、卑躬屈膝、见风使舵、落井下石、颠倒黑白、恩将仇报,把自己的姨父也是大恩人艾塞克斯勋爵送上了断头台,出卖良心换来的仅仅是1200英镑的赏赐。不过,他自己后来也因受贿和舞弊而被投进监狱。(www.xing528.com)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要求,即使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因素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即使这不是个人出人头地成为杰出人才的必备条件,但必定是人类社会长期生存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是如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被质疑有人品问题的名人毕竟还是属于“少数群体”。比如很多人并不太了解的当代文学家兼画家木心,原名孙璞,虽然一生历经命运坎坷,却一直“在绝望中求永生”,以人品和作品两个维度诠释了自己的传奇人生。正如木心所说:“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还有从经济学家到语言学家,再到思想家的周有光老人只用两句普普通通的话——“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和“现在我已经老到可以说出真话了”,一下子就拉开了与其他所谓“大师”或“专家”的距离,这才是大师风范和学者本色,也是优秀人才在品格修养方面的典范!

为什么有些顶尖人才在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后,还被世人毫不留情地痛加鞭挞?世人对这些名人的品格修养批判是主持公道还是多此一举?在个人的成就结果与品格修养之间,是否应该有所偏重或取舍?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仍以道德的视角来评判人才是否已经过时?人类社会一直遵循至今的道德本身,是不是也有需要反思与改进的方面?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但也难以圆满解答。

今日头条栏目“头条问答”2016年12月12日有个问题“为什么网上有很多人骂杨振宁?”竟然吸引了上万名网友积极参与。很多网友认为杨振宁与钱学森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相比,在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时刻逃避缺席,到了晚年却回到祖国出尽风头,属于投机之徒。在夫人去世仅半年之后,就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光环娶了比自己小54岁的翁帆为妻,属于无德之人。不过到了2017年2月初,一则“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新闻又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到杨振宁对祖国并不广为人知的贡献,尤其是他以世界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为中国请回了大量世界级高端人才,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前沿视野,为缩小中国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做出了巨大努力。

这件事情也说明,由于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所处阶层和各自视野的不一致,资源配置和心理诉求的不平衡,社会各界对于道德层面的认知和理解并不一致,甚至在有些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变异和扭曲,道德与人品竟然会在某些时候演变成为人身攻击与情绪发泄的工具。

目前在国内,让孩子上贵族学校似乎已经成为“富贵”身份的标签,但是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教育方式却比平民学校还要艰苦得多。其实,西方贵族精神的“贵”并不等同于“富”,更不等同于“权”,而是意味着文化教养、荣誉意识、自由灵魂和责任担当。富是物质层面的,权是制度层面的,只有贵是精神层面的。18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说过:即使是最贫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可以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经允许不能踏进这所房子,这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故事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国王爱德华伦敦贫民窟进行视察,当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时,哪怕他身为英国国王,也得首先毕恭毕敬地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意识就是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也是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甚至还有纷争与战争。世界和人性一样,既有多姿多彩的一面,也有残酷不堪的一面。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常怀敬畏之心,践行做人之道,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护身符”,也是流芳后世的“长命锁”。对于个人来说,能力再强,成就再大,如果身后被世人唾骂,恐怕也并非本人真心所愿。就连说过“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法国皇帝路易十五,在位时也是用尽一切手段争取民意的认可。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可能在某一时刻欺骗某一个人或者所有的人,但绝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的品格修养也是如此。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不能忽视做人的品格修养,何况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的各界人才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富豪,他们成为最富裕的一代中国人。不过,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直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并不足以驾驭庞大财富的有限心智,使得这一代富裕阶层可以得到普罗大众的羡慕,但难以得到公众的追随和认同。最富裕一代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支离破碎、光怪陆离,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但不太可能赢得同样巨大的尊重。”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观点与此类似,他认为居人之上者需要兼备三个资质,这三个资质按顺序排列如下: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

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无止境,但是做人做事不能无边界。很多杰出人才或成功人士,尤其是一些商界和政界中人,就是在志得意满之时,自我膨胀过度,超越了边界,最后导致满盘皆输,身陷囹圄,甚至踏上一条不归路。归根结底,还是忽视了自身的品格修养提升,利欲熏心,利令智昏,自作聪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在价值多元、“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潮流面前,又有几人能够坚守做人的底线?更有几人能够固守一生不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