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及根源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及根源问题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很有必要考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总结其不足,反思其根源,解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成熟,功利化、简单化、狭隘化倾向严重。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上认识不清楚,远未达成共识。有学者以江苏为例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全省高校创业教育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障碍:一是师资问题,二是教育政策不到位,三是资金不足。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及根源问题

在政府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领域,已经在高校中全面展开,并取得一定成就,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较小,且不平衡、不成熟,甚至在部分高校成了“鸡肋”,因而亟须创新。故很有必要考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总结其不足,反思其根源,解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

有学者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已多有研究,大致产生以下三类看法:①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覆盖面不够广泛,创业意识教育并没有普遍深入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缺乏创业知识的职业培训,对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大学生从业经验不足,融资困难并缺乏创业能力。②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创业信心不足,自我定位不明确等。③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到位,事实不到位,教育理论研究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急功近利等。总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尚未形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远未形成一门学科,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多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企业管理学科,创新创业的分类指导做得还不够,学科地位边缘化倾向明显。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较低。虽然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目前还处于“全球创业观察组织”(GEM)所统计的平均水平之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等原因,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规模小,系统性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也较低。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实效较差。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率较低,成功创新创业率更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差、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幅度和受益面较窄等方面。据清华大学创业中心调查,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率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成功率只有2%~3%,甚至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获奖者也表示不会自主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计划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比例更低。有学者以江苏为例,调查了高校自主创新创业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12月,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有近2/3的高校低于1%,低于5%的高校超出80%,大学生创业比例之低仍然令人忧心。再以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例,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6%~8%,而发达国家为50%左右,即使是在中关村这样一个人才密度远高于美国硅谷的地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仅有20%,而硅谷却高达60%~80%。同时,我国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氛围。因为精英色彩较浓,成了少数人参加和关注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成了“看客”。总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没有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做出显著贡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远远未能发挥。究其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后是主要因素之一。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于形式。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空缺状态。许多高校即使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培养目标不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第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平衡有很大关系。甚至在校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对象因校而异,有些学校侧重于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些学校侧重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些学校侧重于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些学校侧重于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偏差。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成熟,功利化、简单化、狭隘化倾向严重。我国的创新创业最初设定的目标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导致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误区。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和高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许多已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业余教育”,注重形式,舍本逐末。其结果就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操作层面、技能层面的培养,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塑造。可以说,高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模糊。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上认识不清楚,远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中的技术训练;甚至有人认为,本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研究生教育属于学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当然也就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倾向明显。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而忽略了创意型创业与社会创新。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有学者以江苏为例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全省高校创业教育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障碍:一是师资问题(占74.80%),二是教育政策不到位(占34.96%),三是资金不足(占21.14%)。其中,创业教育师资缺乏最为突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师资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稳定性较差。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非常匮乏,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大都是从“两课”教师或者学生管理人员等转变过来的,其知识结构缺陷较为明显。很多高校缺少“双师”型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其次,现有师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缺乏。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虽然大多数是专家、教授,但大都缺乏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或体验,在教学中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管理不善。目前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缺乏组织协调和管理机制,亦没有利益推动机制发展,教师归属感较弱。有必要以一定的组织、领导形式推动机制的建立并对资源加以整合,使其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www.xing528.com)

第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首先,创新创业课程广度不够。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都是在专业教育课程基础之上作为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由于受到教学计划等因素的制约,课程设计广度不够,兼职课程多,专职课程少,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课率较低。从总体形式来看,不仅实际开设比例较低,且课程分散,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例,虽然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已成为江苏高校的普遍共识,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呼声也很高,但近年来实际开设或近期拟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只占1/3。再次,课程体系化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做法主要有:在学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一些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部分创新创业内容,开设“KAB创业基础”选修课,邀请企业家做创新创业报告等。这些零散的课程类型比较单一;研究型学习课程较多,时间操作性较少;选修课较多,必修课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化程度有待提高。最后,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节。很多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的方式,往往会采用讲座、培训等形式。这些泛泛而谈的课程往往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或者只重视实践忽视理论。

第五,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陈旧。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内容整体比较陈旧、片面,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大多以入门知识为主,在案例选择上也是以成功案例或者励志教育为主,甚至渲染一夜暴富的神话,缺少商业技能的传授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创新创业的深层基础。②目前许多高校局限于操作层面,注重创新技巧的掌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办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等在内的诸多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都成为开展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规范,不完整。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个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因而尚未形成规范的、完整的教育体系。④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专业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学生亦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业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知识结构。

第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后。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翻版和延续。以考试结果论优劣,以培养“专业对口”的传承性人才为目标,以灌输知识为手段,导致“知行分离”。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以传授沿袭已久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学生以听、记为主,考试以书本知识和听课笔记为依据。这种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跟源于我国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我国的教育体制属于“模式化”的教育体制,过分追求“统一”:学制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安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学习程序统一、评定方式统一,最后培养出的学生也是模式化的“同一产品”,从而造成我国教育培养的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人才”过剩,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严重不足。

另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尚未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原有教育体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至今还未被列入高校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虽然大多数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大都不是专门的,职能分工并不明确,而是分散于学校各个部门,其功能还主要体现在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沙龙或者创业讲座等学生活动层面,甚至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补充。

第七,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持环境。这涉及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环境较好,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国家政策环境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措施不够,法律政策落实不力。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业教育宏观决策方面缺乏足够明确的、强有力的政策和规定;出台的一些鼓励政策,也难以真正贯彻执行。

在学术科研环境方面,创新创业学术研究还有待系统化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但研究整体上还很落后。这主要体现为:其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关注点较为片面,研究的范围还非常有限。目前创新创业学术研究侧重于研究创新的激励机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深入研究。其二,创新创业研究方法和成果还不成熟。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文献归纳式的定性研究,忽视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忽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其三,教学教改研究大多缺乏可执行性。研究成果简单重复较多,创新不够,尤其是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标准体系”还未形成。其四,科技队伍缺乏专业性、稳定性,尚未形成规模化。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学者大都属于“兼职”学者,创新创业研究稳定性、连续性不足。其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环境还有待优化。虽然我国已经在高校教育学会下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但是各地方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型社团组织尚未成立,这使全国和各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难以在期刊发表,尤其很难在权威的顶级刊物上发表。

在社会力量支撑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企业、公司等社会环境的支持。从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系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我国目前很少有社会风险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治理和经营。政府、大学、企业、其他组织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从文化氛围支撑方面看,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尽管我国大力宣传和鼓励创新创业,但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引导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局限于研究型人才,本科毕业生面临的无非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

第八,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混乱。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使用非常混乱。外来培训教材大多是管理学教材,与创业相关的专业内容相对较少,很多创业学教材都是机械抄袭杰弗里·蒂蒙斯与小斯蒂芬·斯皮内利的《创业学》,忽视了我国创新创业的规律和实践。就国内培训教材而言,相当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采用自编教材,而这些自编教材鱼龙混杂,标准化程度太低。

第九,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僵化。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教育形式僵化、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停滞于浅层形式。这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上,以论坛、讲座为主,忽视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校学生的参与方式上,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主,忽视商业实战演练;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形式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上。创业竞赛与创业报告一样,虽然其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但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情绪化、表面化、浅层化的教育,持续性作用不够,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致使其“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虽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入了一些实践环节,但这些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这些最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并不能在大学生中普及,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新创业教育之外。实际上,树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和塑造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也都应当适当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能仅限于上述典型的创新创业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