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

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的比重及地位。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改善,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模式。因此,从创新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认证认可能够促进生产要素不断优化组合,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演进。高级化过程中包括了产业结构素质提高、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和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的比重及地位。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改善,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产业从低附加值升级到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到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包括产业发展升级概念、产业升级路径、产业升级动力、产业升级方向和产业结构发展演变路径等内容。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纪。W.配第在17世纪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不同。十八世纪中叶之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服务部门的扩展。大萧条之后,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以统计数字为依据首次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战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总结本国的产业发展经验丰富了产业发展理论。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100170阿罗斯100170熊彼特(Joseph Alois Sehumpeter,1883—1950)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熊彼特以动态发展理论为基础,认为“创新”是生产体系中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在熊彼特创新概念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演绎提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概念。创新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利润前景驱使企业不断创新,不断优化和改进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形式,以获得可观的市场竞争优势。认证认可制度是一种全球通行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能够对企业创新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催化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技术的准标水平,并通过认证认可的公信力向市场传递可信的质量、技术等优势信息,进而获得市场的认可和青睐,并为产品生产制造过程提供了更高的全新参考指标和条件;其他企业为了不被市场竞争淘汰,也必须加大创新力度,紧跟甚至超越新的技术参考指标和条件。认证认可机制使得企业创新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更加透明化,促进了市场对创新结果的认可,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好催化剂;同时,市场主体的创新也使得认证认可依据的标准和规范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也推动产业的认证认可水平不断发展进步。因此,从创新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认证认可能够促进生产要素不断优化组合,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演进。

2.赤松要的“雁行形态学说”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根据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史实和日本经济二元结构明显的特征提出了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雁行形态模型,认为经济发展较落后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阶段循环模式,实现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发展,将各演进阶段在图上绘出,图形呈倒"V"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或“雁行形态学说”。“雁行形态学说”认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等资源禀赋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能够不断提升和优化自己产业演进,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并且使先行国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雁行形态论”除了这一基本模型之外,还有有关生产发展次序的引申模型,即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进展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从粗制品向精致制品,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品到生产用品的转化等,进而使产业结构实现升级的过程。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结构逐渐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提升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结构为主的方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依据“雁行形态论”,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认证认可制度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尤其是认证认可依据的相关标准和准则也会不断提升,逐步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接轨,以标准为标杆进一步推动产业后发优势的发挥,借助认证认可的信任传递效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演进、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www.xing528.com)

3.贝恩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贝恩(J.S.bain,1966)在«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中,认为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经济整个系统的内部构成,而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高级化过程中包括了产业结构素质提高、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和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高知识化、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过程。产业结构理论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供需结构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主要表现为严重过剩的低端产能、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推动供给侧的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调整、制度创新,为激发和扩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在此基础上,借助认证认可这一全球通行的市场机制,强化与全球制造链、价值链的有效接轨和深度融合,推动供给侧在技术标准、质量水平、市场服务机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不断走向高端,引导供给侧在更高水平层次上优化升级。

4.新结构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的,是以每一时点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出发点,认为一个经济体在一个时点的经济结构是由当时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主张政府应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在“有效市场”环境中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促进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推动产业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向中高端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林毅夫根据中国现有产业与国际差距将中国的产业分成五种类型,其中与我国主要出口产业相关的包括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退出型产业三种。针对追赶型产业。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长起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面对人力资源等要素禀赋优势的消失,必须因势利导、转型升级、探寻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装备制造业这种追赶型企业为例,我国各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在资金融通和外汇获取上支持企业走出去,并购海外同类具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的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途径。针对领先型产业。珠三角地区的白色家电企业如美的这类白色家电企业在产品技术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必须增加自主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世界市场建立销售、加工生产、售后服务等网络,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针对退出型产业,包括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我国出口企业中存在大量的依靠劳动密集优势的制造业,随着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优惠政策不再,一部分企业可积极升级到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的生产阶段,部分可以转移到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例如东莞的华坚鞋业于2012年在埃塞俄比亚投资设厂并迅速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