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

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做好扶贫规划,坚持差异化扶贫从福建省贫困现状出发,扶贫规划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立足于长远。现在福建省仍然存在个别绝对贫困现象,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别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必将得到彻底解决。此外,因为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标准会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因此长期规划中的相关标准和扶贫政策应对此有所考虑。

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

(一)做好扶贫规划,坚持差异化扶贫

从福建省贫困现状出发,扶贫规划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立足于长远。从理论上讲,世界范围内的贫困有三种类型:一是生存型贫困,二是温饱型贫困,三是发展型贫困,后者指在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发展资源、机会与能力的不足,是发展过程中的相对贫困状态。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我国温饱型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发展型贫困将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问题。

现在福建省仍然存在个别绝对贫困现象,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别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必将得到彻底解决。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总有一部分人的收入或消费低于平均水平。因此,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也因此,福建省的扶贫规划有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之分。从当前情况来看,短期规划意在解决省内尚存的绝对贫困问题,这部分问题在2020年后将成为小量问题但并非绝对不存在,事实上,返贫现象本身难以绝对解决,倘若调高扶贫标准,表现将更加明显;长期规划则从长远着眼,注重相对贫困问题,把发展和消除不平等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缩小因贫困群体发展能力,以及城乡差异、区位差异所导致的不平等。总之,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并不矛盾,长期规划的实现离不开短期规划目标的攻克,而且短期规划也有利于树立脱贫信心,且短期规划服务和服从于长期规划。

在长远规划中,要更多地从多维贫困的视角来看待贫困问题,不仅要以收入或支出作为测量贫困的主要标准,还应结合机会、健康以及权利等非物质因素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同时并从多维贫困的角度来规划相应的扶贫政策,这就包含了物质或非物质性支持,如包括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就业发展、社会融入等扶贫内容,还要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组合及其内部比例搭配。此外,因为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标准会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因此长期规划中的相关标准和扶贫政策应对此有所考虑。

扶贫规划也有层次之分,随着层次的递减,其内容逐渐具体,反之则逐渐抽象和重原则。在制定基层扶贫规划时,应由帮扶主体和帮扶对象共同完成。帮扶主体要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实际,会同贫困地区党政部门和贫困人群研究制订扶贫发展规划。包括具体的帮扶项目也要做好前期规划,在立项前要与贫困家庭充分沟通交流,了解困难群众的意愿和能力,提高扶贫项目选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扶贫规划要注重全面扶贫和重点扶贫的问题。这里的全面扶贫包括帮扶区域、帮扶人口和帮扶措施的全面,重点扶贫包括重点区域、重点人口及重点措施,也包括扶贫重点环节和领域的控制,如对扶贫资金的管控等。从关照范围来看,全面扶贫是必然的,但由于一定时空范围内扶贫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全面扶贫有可能是渐次实现的,在同一时期仍然是有重点地执行。当前在扶贫政策供给方面,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强化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可见,当前精准扶贫是以深度贫困地区及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重点,以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为重点举措来展开的。今后应增加对深度贫困地区以外的深度贫困人口的关注,在扶贫举措上更加注意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提升,及重点扶贫举措的配套要求,打好扶贫举措的组合拳,有效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

扶贫规划中应区分贫困类别,坚持差异化扶贫。如前所述,贫困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如可以分为区域贫困与群体贫困。区域减贫与群体减贫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般情况下,区域增长对群体减贫有帮助,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改善都有助于贫困群体发展。在区域内贫困群体较多时,区域脱贫对群体脱贫的影响较大,而当区域内贫困群体减少,区域脱贫对群体脱贫影响减小。也正是因为区域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的边际效应递减,国家才将扶贫开发的重点逐渐下沉至重点贫困县、贫困村。如今,在福建,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有着一定的重合性,而地区贫困又是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障碍,地区贫困更是相对贫困的重大表现。因此,一方面,可以继续考虑将区域贫困和群体贫困两手抓,既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公路交通、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发电等重大产业项目向贫困地区布局,加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缓减区域相对贫困问题,并实现其向贫困人口的“涓滴”效果,又优先考虑贫困群体的需求,通过以工代赈、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使贫困群体直接受益。内中,由于不同贫困村的发展基础、资源状况不同,村里适宜发展的特色产业也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发展措施,避免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对于贫困人口而言,也需要对其致贫原因适当分类,然后结合该贫困户的具体需求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另一方面,由于相当多贫困人口不在贫困地区,地区开发对反贫困的贡献显著下降,因此可考虑将贫困人口扶贫与落后地区开发适度分离,对于贫困人口不够集中的贫困地区而言尤其如此。又如贫困可以分为长期贫困和暂时性贫困,对于暂时性贫困可以根据其致贫原因通过短期救助实施脱贫,长期贫困多源于能力缺失,对于长期贫困者则应通过思想教育、就业帮扶等多种手段长期扶持。再如可以根据有无劳动能力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应通过完善社保制度予以兜底,并尽可能保证其基本生活质量和尊严;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重在通过就业、创业帮扶等多种方式鼓励其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

在扶贫规划中还应端口前移,加强贫困预防。目前,我国扶贫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预防性政策,是指防止贫困发生或降低贫困发生概率的各项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救济型扶贫政策,指当贫困发生时,减少其负面影响和损害的各项政策,如低保、送温暖等临时性社会救济、棚户区改造工程等;三是开发性扶贫政策,是指消除贫困者的脱贫障碍,拓展其脱贫能力的各项政策,主要是再就业和创业政策。当前应加强预防性政策建设,如完善社保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和受益度;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医疗卫生知识和健康生活知识的普及,推介商业保险等;对于贫困家庭,应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快发展教育扶贫,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此外,扶贫规划要有系统性、统筹性。这既体现在单一扶贫项目,如电商扶贫要避免就电商谈电商的片面思想,将人才培育、品质保障、品牌塑造、市场宣传、网点建设等纳入其中,系统、协调推进;又体现在统筹全省扶贫事业方面,做好扶贫资源整合和统筹安排,做好干部互派及山海合作等;还体现在要将扶贫事业和其他发展事业统筹,如要将扶贫规划融入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在多方面事业推进中解决贫困问题。

(二)完善具体扶贫制度

制度化对于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制度可能造就贫困,因此有所谓“制度性贫困”的类型。如由于户籍制度形成城乡差别的劳动就业制度与福利制度,是造成进城务工农民福利权利不公正的重要原因,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收入。另一方面,扶贫政策或制度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扶贫的实效。

1.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扶贫的预防性政策,对于已经陷入贫困的群体而言也能起到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人口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大大病医疗补助力度。与此同时,还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如新农保可适当放宽新农保条件,相关补贴向贫困老人倾斜。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缴费参保。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对此,可以考虑“脱钩”执行,让老人养老有所保障。另为响应民政部推出的“高龄津贴制度”,2015年福建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全省80周岁以上低保老年人高龄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给予满80周岁及以上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本人每人每月100元。将来条件成熟后,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在新农合方面,也可完善医疗报销制度,加大统筹力度。近年来,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报销比例、报销程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针对贫困群体也出台了不少便民惠民举措,但跨境报销仍是一大难题。一般情况下,参保人员在省内异地就医时,需先垫付大病保险赔付金额,之后再回到当地报销。某些地市尝试改革,如泉州市从2019年7月1日起实行大病保险全省联网即时结算,参保人员在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时,个人只需支付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商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由所属医保经办机构通过医保全省联网结算平台与医疗机构结算。但这只是针对大病的统筹尝试,也只是省内统筹。今后仍应加大统筹的区域和范围。另外将来财力许可的话,报销的比例和上限还可进一步提高。另外,保障制度预防为先,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预防制度建设十分重要。2014年福建省老龄办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提供1次免费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但《意见》的精神在农村还未普遍落实。今后,随着医生签约制度的推广,应该会有较大的改观。

低保制度直接针对贫困对象而设。今后,各地低保标准及低保补助标准,也应切实根据当地各年最低工资标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情况等因素予以适时调整,建立弹性补贴机制,扩大低保覆盖面和惠及程度。对于在贫困线以上,但生活仍然相对困难的贫困边缘户,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相信以后福建省对这部分群体的照顾将有所增加。

2.产业帮扶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举措,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近年来,福建省也将产业扶贫视为扶贫的重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后,福建省产业扶贫仍应继续做好长远规划,要注重项目的前瞻性、持续性、特色性。要聘请策划专家、社会工作者、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熟悉当地情况的群众代表按照生态至上、优势互补、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资源状况、文化背景及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进行帮扶,要突显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同时,产业帮扶要关注产业发展全过程,不仅关注其生产,帮助其获得启动资金,还要关心其技术胜任及产品销售等问题,形成一个闭环。可能的话,还要注重扶持整条产业链。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产业帮扶的配套设计,如积极引入市场主体,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样板,解决贫困人口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加强与企业或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大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青年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等。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还有必要将分散的贫困者集中起来帮扶,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生产。(www.xing528.com)

实践中,福建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虽然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境内普遍缺乏较具竞争力的产业资本社会资本,民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但生态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特色农产品丰富,一些县城还是革命老区或中央苏区县,只要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引入生态产业,用市场机制拉动就业,就可能扬长避短,走出贫困陷阱。同时,针对当前生态扶贫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一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扶贫项目融入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中,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林业经济、绿色经济、生态旅游等,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制订市场规划。二要吸引生态环保型开发商入驻,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吸收当地居民就业或以资产参与,如组织和引导贫困户盘活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自有资产,取得资产收益;三要加强特色产业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要按照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步骤,集中力量建设核心产业和旅游景观群,并建立扶贫与生态保护协调机制,防止以扶贫的名义侵蚀生态。旅游产业要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需求,整合资源,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四要针对生态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开展培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五要开展线上线下营销,广开销路;六要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培育,通过举办环境保护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同时完善环保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及时发布政府相关政策和环保信息,鼓励公民参与监督等。

电商扶贫是当前较为有效的产业扶贫方式。为进一步做好农村电商扶贫工作,应积极帮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引导入驻企业或新兴经营主体在当地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吸引贫困户就业或以劳动力、土地使用权等入股,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在此基础上,鼓励贫困村与电商企业合作,整合当地农特产品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网上销售农特产品,带动贫困户从事网货生产加工。为了扩大电商扶贫效果,还应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加强贫困地区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如鼓励具备条件的村级信息服务站点、供销、邮政等机构与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整合建设服务网点,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功能和配套设施,可引导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增加信息发布、代收代缴、代买代卖、生活服务、物流快递等服务功能,为贫困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要依托福建省商务厅的电商培训计划,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在贫困地区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并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为重点,培育一批贫困地区电商创业带头人;电商扶贫还需提升贫困地区物流配送水平。应鼓励和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建立适合电商发展的物流配送网点,搭建城乡仓储物流配送平台,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针对贫困地区主要生产生鲜农特产品的特点,各地物流园区建设还应合理规划产地预冷、低温运输、生鲜仓储、定制配送等全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为电商销售提供便捷、高效的配套物流服务。

3.就业创业扶贫

在就业帮扶方面,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或正向引导,激励贫困者就业(包括稳定就业和非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将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人员对象范围加以扶持,免费为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求职登记、办理《就业创业证》等服务,并积极推荐贫困人口就业。

要实现就业帮扶,还必须为贫困者创造工作机会。这包括将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到落后地区,如鼓励资本下乡在贫困地区开厂设点创造就业机会;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到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地区,如加强大城市与贫困地区的帮扶对接,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就会。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更快捷,但对于一部分贫困户而言,第一种显然更便利,尤其对于那些需要照顾老人、小孩或家中还有季节性农活的贫困者而言更是如此。创造工作机会的另外一种手段是就近提供公益性岗位,近年来林业部门、环卫部门均为此做出了贡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以工代赈”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其中的某些环节可由当地贫困村民完成或由村民协助完成。此外,对于一些贫困人口而言,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增加其收入。在社区公益劳动中,日本和我国个别城市推行的时间储蓄制度很值得借鉴。这些社区实行参与会员制,将会员照顾老年病患者或为老年人干家务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会员或其家属要求服务的时间储蓄。其目的是让年轻人多为老年人服务,以换取自己年老后要求照顾和服务的权利。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运用到年轻人身上,也可以运用到贫困者身上,尤其是贫困低龄老年人身上。近年来,联合国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强调创造再就业和教育培训条件,发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作用。2016年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也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发展、互助养老、社区治理、社会公益等活动,继续发挥余热并实现个人价值。因此,鼓励健康低龄贫困老年人在适当培训后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如去社区养老院照料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累积其服务时数,达到一定标准时,将来即可减免其自身入住养老院的相关费用,缓解贫困人口的养老压力。另外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多地发展加工制作等居家就业。此外,还要鼓励企业雇佣贫困者。目前私营企业有着较为丰富的就业资源,但从市场规则出发,私营企业一般更愿意雇用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不是贫困人口,借鉴国外做法,可考虑给予稳定雇用一定数量贫困人口的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或税收减免。

为获得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如为鼓励贫困户依托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对贫困户进行电商知识普及和技能操作培训就必不可少。又如政府可以动员企业面向贫困人口开展定向培训,或者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实即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采取“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对贫困劳动力分期分批实施到人、到业的“订单式”精准培训。

在创业方面,应在充分结合地情、贫困情况尤其是贫困者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和支持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对于城市贫困人口,可以适当放宽其创办个体或家庭自救型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协助落实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等。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组织起来发展绿色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农业或特色手工业。

4.健康扶贫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截至2015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共有838.5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4.1%。因此,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所在。

为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当前福建省健康扶贫的重点任务是逐渐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及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等政策,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尤其是通过创新医疗叠加保险机制,使贫困患者的医疗总费用个人报销比例大幅提高,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后还须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与基层医疗机构或医生签约,切实加强基层健康服务。鉴于近年来福建省家庭医生签约某些地区存在着“签而不约”或“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一要加强家庭医生培训,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缓解农村基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是除建立健康档案和进行健康管理与咨询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可借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4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措施落实的通知》,通过建立家庭医生预约诊疗模式、提供中医药服务、建立家庭药师队伍等方式加强签约激励机制建设。三要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对签约对象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的考核,增强家庭医生的责任感。四要加强经费保障。如何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此外,还要加大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力度,加大医疗知识和健康生活的宣传等。

健康扶贫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尤其是一些具有医疗专业优势的民营医院、医学协会,以及具有慈善精神的企业和个人等,他们不仅可以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建设提供大量的物质援助,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医护指导,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理念,甚至一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还愿意投身于农村贫困地区健康建设。此外,健康扶贫还要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帮扶能力,培育老年人互助组织,成立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群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

健康扶贫还应充分发挥贫困人群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提升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区分了四类促进健康因素:20%为遗传因素,20%为环境因素,10%为医疗照顾,50%为生活方式。[11]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至为关键,而目前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意识是不少健康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健康扶贫方式主要是帮助贫困者缓解医疗支出压力,较少关注他们摆脱健康贫困的能力建设,因此难以真正消除健康贫困。而且这种事后控制的扶贫方式仍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较高的医疗成本和政府财政压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贫困地区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方面的宣传教育,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健康管理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健康体检、慢性病防治等医疗卫生活动,使贫困人口真正成为自身健康的主导者;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运动设施的投入,促进老年人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造福工程

应该说,经过前期努力,福建省造福工程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今后主要是要解决局部搬迁及先期搬迁的善后问题。

局部搬迁的压力相对较小也不至于太仓促,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搬迁前的规划。要把造福工程放在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考虑,与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精心编制搬迁规划,明确实施对象的总体数量、分年度实施方案、搬迁安置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政策保障等内容,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搬迁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贫困群众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二是坚持发展优先。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搬家建房、改善居住条件,而是通过搬迁实行易地开发,拓展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要考虑到安置地产业结构、就业容纳力等情况。三是坚持模式创新。长期以来,福建省奉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为主的迁移方式,这有利于整体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对旧宅基地进行整体复垦,使土地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福建各地又探索出外迁安置、梯次安置、基地安置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搬迁模式,今后仍可进一步探索适合贫困群众的安置方式。

善后问题主要是搬迁群众的发展问题、适应问题和管理问题等。实践中,部分贫困者搬迁后面临着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差异,在安置地很难适应。因此,要妥善解决好搬迁后的适应性问题,尤其是就业问题。必要时可以尝试先迁一部分,即劳动力先出山,两头有家,在移民点有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之后,再全家搬迁。同时,要综合采取培训、推荐就业等各种帮扶措施,帮助搬迁农户在安置地安营扎寨并彻底脱贫致富。此外,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户籍管理、教育接纳等附带问题也要同步跟上。201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从解决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就业帮扶、产业培育、社区管理、社会融入、权益保障等方面,明确了后续扶持工作目标任务和支持政策。相信这对推进福建省相关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

专项扶贫还涉及其他方面,如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这包括公共教育支出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提高其基础教育质量;扩大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继续落实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发动社会力量支持贫困家庭子女大学求学费用;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缓解师资短缺问题,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