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运变迁促进运河古镇演变

水运变迁促进运河古镇演变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多数运河古镇的发展演化深深打下了水运交通发展变迁的烙印。总体来看,全球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内陆运河航运交通发展面临的严重制约,为运河古镇由盛转衰的演变提供了动因。具体可以从对中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古镇的发展演化研究得到佐证。世界运河古镇发展因运渐兴。以山东济宁为典型案例,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直接驱动了近代山东运河古镇的兴衰。

水运变迁促进运河古镇演变

世界上多数运河古镇的发展演化深深打下了水运交通发展变迁的烙印。美国人口超过10万的150个城市中131个位于全长6 262公里、流域面积322平方公里、涉及31个州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周边。密西西比河开发已有200多年历史,1928年进入全面系统开发阶段,以防洪为主,充分注意便利航运,兼顾发电、灌溉等功能,目前已形成四通八达的深水航道网,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军事作用。在欧洲,德国内河航运异常发达,为沟通东西的天然河道,共挖掘了长达1 800公里的多条人工运河,形成了完善的航运网。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德国内河航运占比从20%下降为15.4%,但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进行航运标准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荷兰的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内河运输量占运输总量的20%多;法国的交通运输陆路为主,由于河流条件很差,只有1/4以上的航道可以通航1 500吨级以上的船舶,内河航运主要承担重大件、散货运输,目前水运约占全国运输量的3%,比重较小[6]。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以长江、珠江、淮河、黑龙江等四大水系为骨干的内河航运体系,并通过京杭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的航运[7]。然而,目前内河航运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远小于公路、铁路建设投资,对其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形成内河通航能力不足与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以及水运交通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之间的矛盾[8]。

总体来看,全球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内陆运河航运交通发展面临的严重制约,为运河古镇由盛转衰的演变提供了动因。具体可以从对中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古镇的发展演化研究得到佐证。一条绵延人工河,半部华夏文明史。运河古镇至今不但向世人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还以大量不同规模和主题的旅游景区的形式,深深丰富着现代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图1—3—a)。然而,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裹挟下,历经千百年繁花似锦的运河古镇,已不复昔日的车水马龙。运河古镇因运河的兴盛而繁荣,也因航运的衰退而式微,其变迁发展与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它们也是最能体现运河的物质载体之一。

(1)世界交通运输格局朝多样化演进。水运按航行区域分有内河运输、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水运一度是世界历史上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到了近代,与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组成世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相互补充与平衡[9]。纵观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19世纪20年代之前被称为“水运阶段”,全球各地运河的修建,不仅大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繁荣了运河沿岸的无数村镇,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进入铁路运输阶段,蒸汽机的发明相继被应用于船舶与火车,水上运输也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改变了动力,轮船水运不再一味依赖信风,任何季节都能航行,许多国际著名的运河修建于这一时期,或在原有基础上扩张,运河沿线的船闸、码头等区域的乡镇得到迅速的繁荣发展,许多处于水运黄金节点的城市一度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如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畔的扬州城。然而,进入20世纪30—50年代,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格局,铁路运输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虽然内河运输在欧洲、中国的长江流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仍占重要地位,但许多地区内陆运河的航运功能逐渐弱化甚至丧失,运河古镇发展优势不再,以京杭大运河岸边的扬州城为例,大运河的开通让扬州城一度享誉世界,但随着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因水运而兴的扬州城渐渐淡出,如郁达夫所说:“铁路开后,扬州就一落千丈,萧条到了极点。”总体来看,伴随着世界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朝向多样化交通运输方式相互影响的格局发展,水运交通虽然仍占有较为重要的运输地位,尤其是海洋运输业,但多数地区内陆运河航运功能明显有所衰退,这也是历史上运河沿线较为繁荣的古镇逐渐衰落的直接原因。

(2)世界运河古镇发展因运渐兴。运河古镇的繁荣与崛起有其深刻的水运经济优势作为支撑。一方面水运经济具有诸多优势(表1—1),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运河古镇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较为突出,其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依赖于交通运输的畅通与发展。从减少生产与运输成本的角度来看,在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等现代化运输条件尚未诞生的背景下,水上运输无疑是运输量最大、成本最低,且最为便捷的运输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历史上多数运河古镇的建立与分布大多是傍江依河,从当前京杭大运河沿岸古镇的分布可以看出,如今长江三角洲地区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镇分布最为密集(图1—2—b),“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逐渐“古久成聚”,许多小城镇也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市镇,“虽日镇务,然其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也”。运河的开辟,既促进了运河古镇的快速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为城市之间的联合与城市带、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纽带,促进了区域的发展与繁荣。运河改变了古镇的发展面貌,丰富了古镇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也对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了剧烈的冲击。(www.xing528.com)

图1—2 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名镇分布

表1—1 水运经济的主要优势比较

(3)世界运河古镇发展缘运而衰。交通运输方式在运河古镇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变迁会对运河古镇发展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以中国京杭大运河为例,除里运河与江南运河段,目前多数河段由于水流不足、航道失修、泥沙淤积、上游水库蓄水等情况,只能季节性通航或丧失通航能力,严重制约了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10]。而在运河古镇发展历史上缘运而衰的案例较多。以山东济宁为典型案例,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直接驱动了近代山东运河古镇的兴衰。依靠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山东运河沿岸的古镇迅速发展起来,区域内古镇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政治地位也得到大幅提高。直至清朝末年,铁路运输这一新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兴起,并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新的贸易转运中心和交通枢纽也随之诞生,运河古镇发展受到巨大冲击,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使山东运河古镇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交通地位以及城镇体系中被边缘化,许多运河古镇逐渐走向衰落。此外,较为典型的有昔日京杭大运河畔举世闻名的扬州城,在近代也逐渐淡出享誉世界的著名城市的行列,发展优势难以凸显。虽然,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运河古镇依托转型发展重新焕发生机,如国内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平望镇、周庄镇、南浔古镇等,国外荷兰的羊角村、德国高斯海姆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等,但整体来看,当前世界多数运河古镇面临着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