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流的发展历程及概念

物流的发展历程及概念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5月,中国物资学会代表团赴日本参加国际物流会议,带回了物流概念。表1.1中的几个代表人物将PD纳入到市场流通行为的研究范畴中。

物流的发展历程及概念

1.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简而言之就是“物品的流动”。其确切的含义因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而有所不同。

1963年成立的美国实物分拨管理协会NCPDM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认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有计划地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品由生产地送到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其内容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材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料处理及仓库管理等。1985年NCPDM更名为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中文译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将物流(Logistics)定义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以及为实现这一流动而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2005年1月1日CLM更名为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即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韦伯斯特新百科辞典》(1993)定义物流是军事的一个分支。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ELA(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认为:“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德国物流协会认为物流是“有计划地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由生产地送至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其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料处理及仓库管理等”。

20世纪50年代中叶,日本经济恢复中十分重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部向美国派出了“搬运专业考察团”(也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于1960年正式引进了PD(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概念,并将其解释为“物的流通”、“实物流通”,1970年后简称为“物流”,沿用至今。日本学者菊池康也编著的《物流管理》一书中,定义物流是“将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运输、搬运、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

1979年5月,中国物资学会代表团赴日本参加国际物流会议,带回了物流概念。当时接受的概念是PD(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一词从日文汉字的“物流”直接引用而来。因此,我国许多文献中也是按PD的概念来阐述物流的,一直沿用到1989年将Logistics译为“物流”。2000年,国家标准规定“物流”对应的英文为Logistics。2001年8月1日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定义物流(Logistics)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在200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中,物流被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其中的“回收”在2001年版本中没有,是2006年版本的新增内容。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物流”的界定尚无明确统一的解释。不过,从上述物流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物流概念并没有限定在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其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内涵在不断发展充实。本书对物流概念的界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的定义。

1.1.2 物流理论的发展阶段

物流概念自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出现以来,主要经历了物流理论起源期、实物分拨(PD)成熟期、PD向Logistics转化、Logistics向供应链理论演化这四个发展阶段[1]

一、PD和Logistics物流理论起源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文献研究表明,PD物流理论起源于美国。从最早研究农产品流通问题开始到后来对整个市场商品流通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市场营销的PD物流理论。Logistics物流理论也起源于美国。从最早对军事后勤的管理问题研究开始到后来在整个商业后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形成了Logistics物流理论。因此,市场营销(Marketing)和军事后勤(Military Logistics)是孕育PD和Logistics物流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正在由农业国开始向工业国过渡,是美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的资本被投入扩大再生产,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使市场供应超过市场需求,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此市场营销应运而生。在农业向工业转型以及市场营销形成背景下,一些美国专家学者关注农产品营销问题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表1.1中的几个代表人物将PD纳入到市场流通行为的研究范畴中。

表1.1 PD物流理论起源

Logistics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形容词Logistikos,其含义指的是skilled in calculating(精于计算)。第一次在非战斗性行政勤务方面使用这个词是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期,这个时期军事官员用Logista术语描述财政和物资的发放事宜。研究表明,真正较为完整地论述Logistics的是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尔(Chauncey B.Baker)在其所著《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

从实践发展角度看,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后勤就是一种为部队提供军粮、武器和装备的重要网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及盟军为了战争目的,需要在横跨欧洲、美洲、大西洋的广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军需品补充调运,形成和丰富了“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理论与方法,对军需物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分发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管理。显然,军事后勤活动为人们对Logistics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美国著名物流教授唐纳德·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等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Logistics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或理论,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判断,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真正促进了Logistics物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上述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之所以都存续下来,还因为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独立运用,互不冲突,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学派来进行统一规范,也不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还基本上没有物流和物流业的概念。

阅读材料

关于物流概念创立的时间,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物流概念最早产生于1901年,约翰·克罗威尔(John F.Crowell)在其经典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首先研究了物流问题。有人认为是1905年琼西·贝克在《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提出的军事物流(Logistics)的概念。另一种观点是,1915年阿奇·萧(Arch Shaw)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这是物流概念的最初萌芽。

上述观点中,约翰·克罗威尔(John F.Crowell)虽然第一次研究了配送问题,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和研究物流这个概念本身。如果从配送是物流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看,克罗威尔第一个研究了物流问题。但是,如果从明确提出和研究物流问题的角度看,阿奇·萧在1915年较早地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到了物流。他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值”,并且首次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的概念。有人将其译成“实体分销”,也有的译成“物流”,这就是最早的分销物流概念,其实质是分销配送。目前,普遍获得认同的物流概念的起源正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奇·萧于1915年提出来的。

二、PD物流理论发展成熟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正处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持续大量制造、大量消费的时代,企业根本无暇顾及流通领域中的物流问题,认为大量库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必要进行改善;加之美国政府卡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业者实施严格管制,大多数企业没有积极性去考虑物流改革问题,仅把物流作为一个成本核算的部门。因此,PD是与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理论,并从美国走向世界,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物流理论,这可从表1.2所示的著名研究和事件中证实。

表1.2 有关PD的经典研究和历史事件

总之,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全世界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接受了PD这样的概念,很多有关PD的论文、著作、杂志开始大量涌现,频繁召开有关物流管理研讨的会议,这些都推动了物流管理学的形成以及物流管理实践的发展。

三、PD向Logistics物流理论转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物流业产生深刻影响,石油价格从1973年一桶不到3美元高涨到1980年40美元左右。一方面货物运输业者很容易将燃料价格上涨转嫁到运价中,企业不得不研究如何降低物流费用问题;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影响了产品的销售,产品积压使得处于粗放经营的库存成为企业重大经济问题。这种环境变化要求美国企业改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时代的物流系统。与此同时,很多外资企业进入美国,增加了物流行业竞争激烈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出台了鼓励自由竞争的政策,通过放松运输管制,依靠竞争和市场力量调节运输业务,给物流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放松管制引发过度竞争以及市场淘汰机制,又相应地导致企业数目的急剧下降和运输效益的降低。

于是,许多企业为赢得竞争优势,在物流管理中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MRP、MRPⅡ、MRPⅢ、DRP、DRPⅡ、DRPⅢ以及JIT等。这些集成化管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PD物流理论已经不太合适了,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物流已经被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扩展物流内涵的想法变得强烈起来。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明确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其理由就是因为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比较狭窄, Logistics概念则较宽广、连贯、整体。显然,这时的Logistics已不同于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提出的那个军事领域物流管理理论,而是成为经济领域跨企业间的物流管理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物流理论都相应作出了改变,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转而使用Logistics。

四、Logistics向SCM理论演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增长,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经济学编辑Michael J.Mandel撰文首次提出“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认识到,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不仅对物流,还要对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协调,并且这种协调仅在企业内部是不够的,应由重视职能转变为重视过程,不再局限于物流职能集合或分隔的影响,必须在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形成的供应链上密切合作,达到生产流通全过程效率的提高。(www.xing528.com)

于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快速地提供商品,必须对链条所有企业的物流进行统一管理,物流活动更加系统化、整合化,出现从Logistics到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重大变化。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开始将Logistics定义为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 2001年CLM明确将Logistics纳入到SCM的范畴,2005年CLM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标志着SCM理论已完全取代并吸收了Logistics物流理论(见图1.1)。

图1.1 物流理论演化发展阶段

1.1.3 物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物流在当今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经济活动具有双重性,即物流是增值性经济活动,同时又是增加成本、增加环境负担的经济活动。对物流双重性的认识,应当是研究物流管理的一个基本点。我们的任务是在尽量降低物流对成本的占用、尽量减轻物流造成的环境负担基础上,使物流活动能够增值。

一、物流创造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是“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称作“时间价值”。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1.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

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才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产出的粮食除了当地少量消耗外,就会损坏、腐烂,而在非产出时间,人们就会找不到粮食吃。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弥补,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3.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

物流总体和不少具体物流遵循“加速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这一规律,以尽量缩小时间间隔来创造价值。但是,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例如囤积居奇就是一种有意识地延长时间差以创造价值。

二、物流创造场所价值

场所价值指的是“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由于改变“物”的不同场所存在位置,创造的价值称为“场所价值”。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有以下三种具体形式: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3)从低价值的生产流入高价值的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的构筑,一个基本选择是在成本最低的地区进行生产,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在价值最高的地区销售,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使物流得以创造价值,获得增值。

三、物流创造加工价值

“物”通过加工而增加附加价值,取得新的使用价值,这是生产过程的职能。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不断注入,增加了“物”的成本,同时更增加了它的价值。

在流通过程中,可以通过流通加工的特殊生产形式,使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物”通过特定方式的加工而增加附加值,这就是物流创造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创造加工价值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取代正常的生产活动,而只能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但是,物流过程的增值功能往往通过流通加工得到很大的体现,所以,根据物流对象的特性,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这一加工活动,可以对整个物流系统的完善起到重大作用。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物流作为对用户的服务方式,依托信息传递的及时和准确,得以有效组织这种加工活动,因此它的增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阅读材料

海尔物流促进了海尔企业的发展

1998年海尔集团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要,开始进行流程再造。在海尔的流程再造中,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是其关键工程。重整物流,就要以时间消灭空间,用速度时间消灭库存空间。海尔的物流中心不是为了仓储而存在,而是为了配送暂存的,海尔物流的发展大大刺激了人们对海尔产品的消费,是海尔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海尔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

销售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海尔也不例外。海尔物流是海尔销售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物流的便捷也是他们考虑的重点。如果说买一个冰箱,因为海尔有自己的物流,可以今天付款今天就送货到门,而另一个品牌却需要依赖第三方的物流,根据它们的时间去安排送货,等上一个星期,那么消费者会选择哪一个呢?有时遇到有急用的顾客肯定立刻选择海尔。而且不需要依赖第三方物流也节约了成本,给予海尔在价格竞争上的优势。所以海尔的销售业绩在物流的辅助下提高很多。海尔前瞻性地发展自己的物流对公司销售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