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速加工贸易升级,提升价值链地位

加速加工贸易升级,提升价值链地位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通过掌握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掌控其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最终获得高额利润。其四,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贸易利润低。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逐步向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转型升级。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演变,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切入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加速加工贸易升级,提升价值链地位

“价值链”概念由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他指出“企业的价值链不仅受其自身创造价值的一系列内部活动的影响,而且还受包括外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在内的整个价值系统的影响,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竞争演变为整个价值链系统的竞争”。在价值链的全球分工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产品价值链条各环节在国家之间的配置,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产品价值链条的哪些环节上确保竞争优势。”此后,Gefeffi提出了“全球价值链”概念,并认为随着产业分工全球范围内不断细化、深化,一条完整价值链上所有的增值环节均可分离出来,进而散布到世界各地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产品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以谋求产品最佳的增值空间和利润空间。以时下流行的苹果手机的生产为例,见下表:

表6 苹果手机部分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制造商及所在地

资料来源:根据isUppli定期公布的材料整理而得。

上表清晰地反映出一部手机是如何在全球每一个参与到整条价值链分工的生产者的合作下被生产出来的。企业通过掌握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掌控其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最终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企业可以依据价值链各环节对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需要和各国的不同要素禀赋,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价值链,致使企业竞争优势与国家比较优势相互分离,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了国际分工的主体。

随着产业全球分工的深化,产业链的各个增值环节逐步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专业化生产,企业可以依据价值链各环节对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需要和各国的不同要素禀赋,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价值链,致使企业竞争优势与国家比较优势相互分离,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了国际分工的主体。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企业生产中高附加值环节主要集中在产品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这些在价值链高端的环节主要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价值链低端环节才分布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主导全球价值分工,影响我国的外贸总体格局。其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掌控着技术研发环节,阻碍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其三,跨国公司主导全球资源配置带来了国际分工变化,致使全球经济失衡,也加剧了贸易摩擦频发。其四,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贸易利润低。以我国出口的芭比娃娃为例,我国出口价约为3美元,在美国的零售价约10美元,而生产企业仅赚约0.4美元的加工费。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也为审视一国产业竞争力状况及提升路径提供了分析方法。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任何一国的经济活动均不再是一国的个体行为,而是本国产业或企业不由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科技进步,国际分工越来越细,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会逆转,因为这个过程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的,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是由比较优势的变化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所决定的。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和下行、外部需求疲软,以国际代工为基本特征的加工贸易增速随之趋缓乃至逆转,“中国制造”走向微利时代已是大势所趋。代工链条已悄然走到了转折点。虽然我们不能断言“刘易斯拐点”何时到来,但不可否认它正在逐步逼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不仅是“必要”,更成为“必须”了。

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会对集群中企业的升级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代工企业升级的路径与效果。研究表明,出口倾向与附加值水平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的价值链升级能减少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对外需市场依赖越小,企业越容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总体思路:产业升级,服务支撑;中间提升,两头延伸;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市场主导,政府协调。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逐步向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转型升级。1.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和产业支援服务业的向外转移呈现出持续性、大规模和战略性的特征。各国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2.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研发,促进加工贸易由OEM(贴牌生产)、OE到ODM(委托设计制造)、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基础。3.延长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加工贸易本土化进程,即加工贸易企业以采购国内原材料,在国内销售(深加工结转)其产品,在本土设立研发、服务等机构,引进本土管理人才等方式,或者与本土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深加工结转,并以上述方式从事加工贸易业务,最终实现加工贸易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本土化的过程。加工贸易本土化要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产业链的纵横延伸为主线,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集约发展。4.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形成民营、外资企业并举的格局。逐步改变“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模式等。20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演变,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切入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自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后,大力鼓励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和贸易快速发展,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垂直型的分工链,利用本国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专门从事某种产品某一工序的生产,从而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西方许多学者认为,近多年来世界贸易的增长来源于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中国也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由传统的水平分工方式向产品内分工方式演变,并成功地以加工贸易方式,利用本国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从加工组装环节切入了全球专业分工的价值链,从而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本质上讲,加工贸易呈现了典型的产品内分工特征。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利用外资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加工贸易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

客观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高速度、跨越式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利用外资和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外贸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配件的配套生产等领域,劳动密集度高而技术含量较低,在生产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及产品设计等关键环节,多数为外方所控制。在国内价值链上也有待延伸,如何发挥好加工贸易对我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促进优化作用,提髙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今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

加工贸易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全球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制造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成为发达国家发展重点,发展中国家则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分工不仅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而且深入到产业部门及企业内部。加工贸易是国际资本与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贸易方式,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它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为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以吸引外资与技术所釆取的经济策略。

加工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一项重大政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终端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件的配套生产,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等多数由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呈现出“高端产品、低端加工”“高级产业、低级生产”的怪现象,在全球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层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受制于人、准入门槛偏低、区域发展失衡、外资企业主导而本土企业融入难参与少、管理手段和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指,利用劳动力、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资本、技术经过长期积累达到一定规模时,应适当地调整经济策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的转型,由外资主导、“外技”依赖的加工工厂向内资主导、自主研发的民族产业转型,由重短期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产业链上其他重要节点升级,同时实现由低附加值加工阶段向高附加值阶段升级,由采用较低生产技术向高新技术逐步升级。(www.xing528.com)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其目的是要延长国内价值链条,逐步由低端的生产制造向研发、专利、品牌、营销等价值增值环节转移,进一步提升国陈分工地位;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主要是开放的差距和外经贸发展的差距。当前,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的97%,中西部地区仅占3%。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等加工贸易产业开始寻求“西进”,有助于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加工贸易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道路。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从来料加工起步的,即“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生产原料和中间品都是委托方提供的,国内没有生产配套条件。随着国内生产配套条件的逐步提高,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也提供了国内的需求和拉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到上游制造环节、零部件配套环节及自主研发环节,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加工贸易形式逐步提升,产品也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如ODM(即原始设计商的缩写)和OBM(指专门接受其他企业定牌生产的要求进行生产,而从不创立自己的品牌)等。总体来看,加工贸易占比过大的贸易模式,使得我国在全球生产链条中主要处于“微笑曲线”所示的加工、组装环节,不但经济效益不高,而且易造成我国的“技术路径成长依赖”,不利于我国整体技术突破创新。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等在研究人口变化对东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提出了“demographic gift”—词,其字面意思是“人口转变所带来的礼物”,意即人口转变期高比例的适龄劳动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后来,一般被译为“人口红利”,其人口结构的特点是“中间大、两头小”。“人口红利”为发展提供了机会窗口,但劳动力资源被充分利用是兑现“人口红利”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充分就业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GDP增长率等相关性如下表所示。

表7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与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与世界银行(WB)数据整理。

奥肯定律认为GDP变化和失业率之间有稳定的关系,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从表中看,奥肯定律似乎不太灵验,但GDP增长率与失业率总体呈现负相关。也有学者认为,尽管我国沿海地区近年劳动用工成本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产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关键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高于工资成本上升的速度,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成本是下降的。所以认为我国制造业的比较成本优势依然存在。“人口红利”产生的积极效应是阶段性的,人口结构在不断调整,“人口红利”也不可能一直存在。我国2012年更是出现劳动力数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必须得考虑如何用好劳动力资源的问题了,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显得刻不容缓。

品牌的内涵是产品品质品格和品德,品牌的具体表现是具有知名度、高美誉度和良好的顾客忠诚度。品牌象征着财富,品牌证明着品质,品牌积淀着文化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丰田是我的右脸。”曾有学者把国家之间的竞争归结为企业间的竞争,而企业间的竞争又被归结为品牌间的竞争,并估算美国国民生产总值60%来自于品牌创造的价值,而中国仅有20%。

价值链提升战略,就是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出口价值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推动外贸和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外贸在全球出口价值链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呈现粗放的、数量扩张型增长,而“价值链提升”战略则是经济全球化赋予外贸发展的新内涵、新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