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批判与自我批判分析

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批判与自我批判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企业界乃至世界企业界,号召员工不停地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有这种审慎的反省自觉精神的公司,估计只有华为。批判与自我批判,一切都是为了延续华为的活力。从“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到“从泥坑里爬出的人就是圣人”,华为一直在自我批判。正是这种自我纠正的行动,使华为这些年健康成长。2000年,华为研发体系举行过一个万人规模的“呆死料”大会,大会的标题就是“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

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批判与自我批判分析

在中国企业界乃至世界企业界,号召员工不停地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有这种审慎的反省自觉精神的公司,估计只有华为

反躬内省,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中国人沉稳勤劳,往往又骄傲自大,耐性不足,务虚多过务实。1934年,林语堂先生写了一部《吾国与吾民》,里面提到了中国人的15种国民性格:

1.稳健;2.单纯;3.酷爱自然;4.忍耐;5.消极避世;6.超脱老猾;7.多生多育;8.勤劳;9.节俭;10.热爱家庭生活;11.和平主义;12.知足常乐;13.幽默滑稽;14.因循守旧;15.耽于声色。

快一百年了,这些标签依然稳稳地贴在中国人身上。

尤其有了互联网,民众眼界大开,自我约束力降低,个人主义膨胀,受不得批评,自我批评更是鲜见。

任正非的看法比林语堂先生更激烈:“中国人一向散漫,自由,富于幻想,不安分,喜欢浅尝辄止的创新。不愿从事枯燥无味、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不愿接受流程和规章的约束,难以真正职业化地对待流程与质量。……”

在华为,自我批判不是一个虚幻的口号,而是持之以恒的制度和文化,是融合在华为血液中的基因。如果不能理解并认同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华为为什么可以自动进化。

任正非说:“自我批判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世界上只有那些善于掌握自我批判的公司才能存活下来,世界是在永恒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如果不坚持自我批判这个原则,华为绝对不会有今天,没有自我批判,华为就不会认真听取客户的需求,就不会密切关注并学习同行的优点,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很快被淘汰。”

批判与自我批判,一切都是为了延续华为的活力。自我批判不是要洗脑,洗脑对华为来说没什么用处,不管哪个行业,被洗了脑的人都会变得智商下降,变得执着又呆头呆脑,让人生厌,是不能指望这样的人上一线的,他们一定会坏事。能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又有干劲儿,才是华为需要的人才。就算敢死队,也要有头脑,灵活机变,而不是绝望的自杀式冲锋。自我批判是要让华为人不断提醒自己,不断改进,不断向前跑,要跑得比别人快,不是变傻子。“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都是在磨难中百炼成钢的。矿石不是自然能变成钢,是要在烈火中焚烧去掉渣子,思想上的煎熬、别人的非议都会促进炉火熊熊。缺点与错误就是我们身上的渣子,去掉它,我们就能变成伟大的战士。”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许多令名不终的例子。

那些曾经创造辉煌事业的人,却在人生的下半场变得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企业家精神”消退,继而事业迅速败落,当事人悔不当初。

那些丧失自我批判的意愿、丢掉自我批判武器的大公司,照样会摔下来,而且摔得更惨,尽管它们当初也是以奋斗为起点,在创业过程中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大力投入研发,有着先进管理模式。

独霸世界手机品牌第一宝座整整14年的诺基亚手机,就是因为长久的顺境,丧失了自我批判的动力,结果成了“100分的输家”。被微软收购的新闻发布会上,它的CEO埃洛普沮丧又伤感地说:“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是还是失败了。”

2010年,借助新奇的互联网营销模式,陈年的凡客诚品成为现象级的热点。接连完成五轮融资的陈年,在资本的猛推下,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出自己将来的目标:“我希望将来能把LV(路易·威登)收购了。”一年的时间,他就以吹气球般的速度,从单一的男士T恤、帆布鞋产品销售平台膨胀到产品达19万种的电商平台,连菜刀和拖把都售。2011年,凡客巨亏6亿人民币

诺基亚如此,凡客也是如此,无数失败的公司都是如此。

就连华为自己,任正非时时敲打警醒,依然挡不住奋斗精神的飞速消退。2000年,华为已经崛起,很多华为早期员工却在怀念创业时期的良好氛围,感慨今不如昔:“以前公司内部有很好的氛围,大家都是真正以公司为家,没有一点儿私心。那时,虽然条件很艰苦,大家收入不高,但是士气很高,充满了奋斗的激情。后来条件逐渐好起来了,大家收入也高了,可是那种奋斗的冲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似乎在退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华为人的士气已经大大低落。如果将来华为出问题,肯定是出在这上面。”

华为30年,取得的成绩确实是惊人的,但它犯下的错误也是数不胜数。各种判断失误、各种管理失误、各种浪费、各种折腾反复,华为也因此流失了许多人才。

从来没有不犯错误的公司,关键是能否少犯错误,能否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回,能否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到“从泥坑里爬出的人就是圣人”,华为一直在自我批判。正是这种自我纠正的行动,使华为这些年健康成长。

没有批判与自我批判,或许华为在1996年就自我膨胀,把自己压死了;没有批判与自我批判,或许华为在2000年后的“冬天”就冻死了;没有批判与自我批判,或许华为在2011年的消费者业务上就狠不下心来,步了联想、酷派的后尘。

2000年,华为研发体系举行过一个万人规模的“呆死料”大会,大会的标题就是“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在现场,任正非把由于工作不认真、测试不严格、盲目创新造成的大量废料,以及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奔赴现场“救火”的往返机票,成箱成盒地包装成特殊的奖品,发给了研发系统的几百名骨干。

这太富有任正非风格了,只有他才会如此不顾情面,大张旗鼓。他甚至建议“得奖者”将这些废品抱回家去,与亲人共享……

他的思考模式是:“华为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尽管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着幼稚和自傲,我们的管理还不规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我们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导向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而当天用几百份丢脸的奖品,就有希望换来研发系统的巨大成长。“研发系统这次彻底剖析自己的自我批判行动,也是公司建设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分水岭。它告诉我们经历了10年奋斗,我们的研发人员开始成熟,他们真正认识到奋斗的真谛。未来的10年,是他们成熟发挥出作用的10年,而且这未来的10年,将会有大批更优秀的青年拥入我们公司,他们在这批导师的带领下,必将产生更大的成就,公司也一定会在未来10年得到发展。”

现实确如任正非所言,华为研发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2018年1月17日,任正非签发了一份《对经营管理不善领导责任人的问责通报》,任正非自罚100万元,郭平、徐直军、胡厚崑各罚款50万元,同时,华为常务董事李杰也被罚款50万元,并通报公司全体员工。原因是海外一些代表处发生了经营质量事故和业务造假行为,公司管理层对此负有领导不力的责任。

之后,在人力资源2.0总纲第二期研讨班上,各级管理者在开放性的讨论中,炮轰创始人任正非,列出了整整十大“罪状”:

“一、任总的人力资源哲学思想是世界级创新,但有的时候指导过深、过细、过急,HR体系执行过于机械化、僵硬化、运动化,专业力量没有得到发挥。”

例如,海思的一些科学家因为比例问题必须打C,结果这些人离开公司,就被人家抢着聘为CTO,而且做得不错。现在HR管得太细了,条条框框太死了。各级主管对人力资源的有些政策怨声载道,尽人皆知,但HR基本是视而不见。(www.xing528.com)

“二、不要过早否定新的事物,对新事物要抱着开放的心态,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这几年,任总强调聚焦的多,“收的”多,对一项新技术、新事物,在没有看清楚之前否定的多。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老板讲话都是公开的,因为老板的个人影响力和个人威望太高了,员工们要花很多时间去灭火,老板讲完人工智能,员工们赶紧要跟诺亚方舟的专家谈,不是这么回事;老板关于AR/VR的讲话讲完,员工们要跟AR/VR团队的专家去解释;关于自动驾驶,查钧那里也做了研究,也需要去解释。老板原来讲话还是内部发,现在是全社会都能看到。老板这样讲了,底下人还怎么吸引人才?专家说“你要我来干啥呢”?人工智能、AR/VR、自动驾驶等领域都很难吸引业界优秀人才。

“三、工资、补贴、奖金、长期激励机制等价值分配机制需要系统梳理和思考。”

公司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传统业务的一些管理者职级虚高、薪酬福利虚高,出去后找不到薪酬相当于现在每年交税额度的岗位;而新业务的核心骨干大量被人家挖墙脚,人家只挖最佳时期做出最佳贡献的年轻人,华为很被动。华为HR政策上,不深入实际,不了解业务,不重视专家,不重视新人所造成的大水漫灌,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大家诟病比较多的。华为管理者和HR体系都需要反思。

“四、不能把中庸之道用到极致,灰度、灰度再灰度,妥协、妥协再妥协。”

从任总的哲学思想来说,任总一直推崇英国的改革,不推崇法国的大革命,认为改革比革命好,建设比破坏好。任总这几年对公司变革的态度一直是提倡多改良少革命,多做增量性变革,导致现在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公司上上下下中庸之道用得太极致了,灰度、灰度再灰度,妥协、妥协再妥协。人人都知道要改革,不改不行,但多年来是讨论、讨论再讨论,一直没改成。

“五、干部管理要在风险和效率上追求平衡。”

总的看来,华为在干部的矩阵管理过于复杂,干部管理未来要在风险和效率上追求平衡,需要重新梳理干部管理的权力分配。

“六、要重视专家,强化专家的价值。”

对于专家在组织中的价值创造地位以及价值分配,过去有段时间是被相对矮化的。

现在不少专家都有恐惧感、困惑感。专家看到一个方向,主管经常用why质疑他,而不是用why not鼓励他。总是这样下来,专家被打压得不说话了,或努力证明领导是对的。

“七、反思海外经历适用的职务范围的问题。”

由于强调“之”字形发展,强调海外经验,华为的SPDT经理进行了多轮循环。现在去看,当前绝大部分SPDT经理都是白发丛生,都是四十多岁,缺乏朝气,没有什么年轻人,因为年轻干部没有海外经验,不能提拔啊。这样下去,会扼杀了真正有理想和梦想做好产品的优秀年轻的产品经理。按华为的条件,雷军就不合格,因为他没有海外经验;乔布斯也有问题,他从来没来过中国。

实事求是,从结果来看,市场回流的SPDT经理、子产品线总裁甚至产品线总裁中,相当部分的人做得不好。

“八、不能基于汇报内容、汇报好坏来否定汇报人员或肯定汇报人员。”

当前,汇报成为干部升迁的关键环节。我们不否认汇报是重要的沟通工作方式,也是了解干部的渠道,但高级管理者(特别是老板、轮值),不能基于汇报内容、汇报好坏来否定汇报人员或肯定汇报人员,不要因为一次汇报就轻易否定一个干部,也不能因为一次汇报就给一个干部快速升职甚至跳级升职。我们要坚持战场选干部,杜绝仅凭汇报选干部。

“九、任总的很多管理思想、管理要求只适用于运营商业务,不能适用于其他业务。”

任总的一些管理思想、管理要求只适用于运营商业务,不能适用于其他业务。也就是说,任总的很多话,要加定语“运营商直销业务”,盲目要求其他业务适配不合适,甚至可能是一个灾难。

“十、战略预备队本来是‘中央党校’,但由于实际运作执行问题,结果变成了‘五七干校’。”

过去一年,战略预备队运作过程中确实有不少问题:脱离业务实际,训战效果差强人意,预备队的入队和离队机制没有与优秀人才推荐和干部任用衔接,队员出队困难,一线嫌职级高,用处不大,不愿意接。不少队员感到彷徨。这些问题不能回避。

任总在讲话中,有的时候把战略预备队和资源池混为一体,这就造成了不小的混乱。在不少人心目中,战略预备队被理解为冗余人员的缓冲池,污化了战略预备队的战略作用。战略预备队本来是“中央党校”,但由于指导思想和实际运作执行问题,结果变成了“五七干校”。从机制上来说,未来的战略预备队还是回归原本的定位,要变成“中央党校”,去学习了要有好处,至少认为这个人去战略预备队是有前途的。

这十条批评非常辛辣,其中一些内容直指任正非的核心思想。

对老板都能这么放开批评,那么自上而下,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层层顺利贯彻下去了。

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独此一家。

面对批评,任正非坦然面对,自信十足:“如果一个公司真正强大,就要敢于批评自己,如果是摇摇欲坠的公司,根本不敢揭丑。正所谓‘惶者生存’,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

某天华为人不愿自我批判,人人歌功颂德、上吹下捧、一团和气的时候,危机恰恰就要降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