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创新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到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音乐教学活动主题,形成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范式,即音乐教学模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产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欲望。

构建创新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具体到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音乐教学活动主题,形成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范式,即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能够真正使中小学生热爱、喜欢、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

(一)“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

“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某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产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欲望。“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情境—感受—兴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多看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为此,教师应根据民族音乐作品的需要,向学生提供多种视觉材料,如图画、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为音乐作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例如,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我们在上新课前先出示一幅“草原风光”的图画:草原里有飞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美丽的蒙古包,天漂浮的白云和宽广的原野,“听到”牧民们高亢嘹亮的歌声,闻着奶茶的香味等。设置这样美丽的风景画肯定会引起孩子们对大草原的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欣赏戏曲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戏曲的脸谱,挂一些戏曲的伴奏乐器,如京剧中的“三大件”京胡二胡、月琴,挂一些名家画像,如以“四大名旦”著称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民族音乐的氛围,让他们通过视觉材料来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美即可。

2.多听

音乐是靠听觉来感知的,是听觉艺术。通过多听来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也是感染式教学模式的一个方面。我们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自觉地进入音乐情境。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二泉映月》时,我们可以通过初听、复听、再听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对整首乐曲的初步体验;还可以通过聆听二胡与合唱形式的《二泉映月》、弦乐合奏形式的《二泉映月》、钢琴与管弦乐队演奏的《二泉映月》并加以比较分析。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演奏风格的特点。

3.多演

演就是把我们感受到的音乐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我们要让音乐课“活”起来,创造一种表演的情境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的学习。例如,欣赏戏曲音乐时,我们可以模仿剧中的人物,分角色表演或模仿唱几句;教唱新疆歌曲时,我们可以跳几个新疆舞蹈动作;学唱《走进西藏》时,我们就配上藏族舞蹈动作,边跳边唱欣赏鼓子秧歌时,我们可以随着舞蹈者的鼓点节奏跳一跳、扭一扭。只有创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才能感染学生,并能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信心。

(二)“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行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探究创新的快乐。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内容,指出探讨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既可以研究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也可以自己搜集补充一些研究材料。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和技能,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去热爱民族音乐,去了解民族音乐,探索挖掘民族音乐的独特美、内涵美,并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它,并且能运用正确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去听赏、去表演它。

1.通过作品的比较来挖掘民族音乐的独特美

比较就是指教师给学生准备具有可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的基本特点,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同类同名的音乐作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体会挖掘各民族音乐的艺术美。例如,关于民歌《茉莉花》,在我国,仅《茉莉花》就有很多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同名民歌加以比较分析,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江苏地区的《茉莉花》旋律清丽、婉转,曲调更具有抒情性;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柔美、细腻,它的进行速度很慢,旋律进行委婉,歌曲的结尾有较长的拖腔,拖腔的材料采用的是吕剧的“四平腔”,它的曲调与歌曲的旋律形态基本接近;东北地区的《茉莉花》,曲调比河北的平直、朴实,歌曲的风格热情洒脱、豪迈挺拔。除了比较歌曲的艺术特点,还可以延伸到音乐文化,分析造成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三首同名民歌的独特美;可以对不同的戏曲音乐,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吕剧、昆剧等进行比较赏听,体验他们不同的特点;还可以将戏曲、说唱、民歌等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无论从唱腔上还是曲调的特点上,它们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www.xing528.com)

2.通过综合分析,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美

综合分析就是先对作品进行完整、全面、整体的认识,再具体到部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综合的评述。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我们就可以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求音乐的美。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尽情地赞颂了江南水乡的绰约风姿。欣赏乐曲时我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即初听全曲—复听—再次复听。初听主要是听辩乐器的音色,判断乐器的性质,认识乐曲的调式结构,整体性的体验音乐的风格及情绪。复听要求我们具体到段落,一段一段地进行分析,如“江楼钟鼓”的引子部分研究乐器的表现力,“花影层叠”一段描绘了斜阳夕照,落日余晖,暮色降临,江边传来阵阵的萧、鼓声使人联想到江边傍晚的秀丽景色,“月上东山”一段的音乐活跃,热情欢快,使人联想到月亮冉冉升起的景象。通过具体分析加深初听的各种认识及体验,深入理解乐曲片段的内涵及审美价值。再次复听就是对乐曲进行全面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尤其是要认识乐曲在艺术创作上的基本特征及乐曲的内涵美。《春江花月夜》的美感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节奏、旋律、音色、配器、创作手法等,尤其是它的民族风格。总之,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美,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融合式”教学模式

融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适应的素材,经典的音乐片段以及教材中提供的乐曲,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来学习音乐,让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在体验感悟、表现创编音乐时,融合有关的其他学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音乐的教学过程,实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交流与互补。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单一、线形的思维方式,形成集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融合”式教学模式

民族音乐教学应遵循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民族音乐美的感受、美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思维观念。在民族音乐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掌握我国各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融合式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民族音乐教学各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有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我们将这四个领域相互融合进行教学。具体说,即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可以融合歌唱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表现活动中,我们可融合歌唱欣赏、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创造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欣赏、表现、相关文化融合进来。这样可以使各个学习领域得到强化,并促使学生加深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作用。例如,欣赏京剧戏曲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唱一唱京剧的曲调,模仿录像做几个动作;还可分角色表演,像《沙家浜》中“智斗”一段,找三个学生分别扮演胡传魁、阿庆嫂和刁德一。这样通过欣赏、学生参与表演,进一步体会京剧音乐的魅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主动性。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时,需要学生熟记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聆听这个主题,并把主题的节奏拍出来。通过认真聆听,大多数学生都能拍出来。聆听中间较为活泼的音乐时,可让几个学生模仿农耕的动作来表达劳动人民的喜悦心情。通过欣赏、表现、创造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进而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效率

2.民族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绘画、雕塑影视文学等都是姊妹艺术,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这些学科与民族音乐教学相互融合,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促使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学生聆听、体验音乐,把握好新疆音乐的特点,然后教师可充分发挥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随着音乐跳起来。进行这个环节时,教师可参与活动,做几个标准的新疆舞动作,如头部的摇动、颈部的移动、手腕的多变、腰胸的挺拔与眼神的配合等,让学生模仿创编,这样师生共同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融合歌唱、演奏让学生随音乐伴奏唱出歌词来,让学生拿着手鼓随音乐的节奏打起来。喜欢绘画的学生可拿起彩笔即兴创作画出歌词中描述的风景美;善于作诗的学生还可以即兴赋诗。像这样在唱、奏、舞、画、文融合式民族音乐教学中,学生会很快掌握新疆音乐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融合式教学气氛中,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再如,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为让学生对琵琶丰富的表现力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为让学生体验《十面埋伏》与古战场的壮烈,我们可让他们吟诵“力拔山兮气概世”。通过音乐与文学诗句的融合,学生很快获得了美的体验,也理解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美。

除了以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模式外,还有一种较为传统的并且很实用的教学模式——“口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陈旧”,但很有实用价值。在中国的戏曲界,艺人们习惯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当“口传”时,师傅已经把多年对于这段唱腔的感悟、体验及风格的把握和只能意会的经验完全融入其中,让徒弟们心领神会,达到“心传”的目的。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演唱了解感受戏曲音乐的韵味,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戏曲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教唱的方法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

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可以认为“教学有模,教无定模”。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只要是能够有效指导教学的模式都是好的模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