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高效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体验;二是实践。《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句中,就大量使用了呼牛吃喝声和模仿锣鼓声的衬词,使这首山歌更加形象而生动。总之,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练习法是一种既普遍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构建高效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这种活动包括两个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的行为主体,学生是学的行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学模式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受特定的课程内容制约,同时受到教学组织的影响。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民主合作的关系,应是认知、情感、价值观的相互感染,体现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音乐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包容性,它既包括各学科通用的教学模式,也具有音乐教学自身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要建立适应民族音乐教学的系统方法。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体验;二是实践。

(一)体验式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感知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体验音乐的情感,进而想象音乐内容所表现的各种意境,理解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具体分为以下三种。

1.聆听体验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欣赏民族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聆听民族音乐的氛围,引导学生能够在音乐中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感知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民族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体验那种音乐的气势磅礴、英雄壮美;通过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学生体验人世间真善美的真谛。听琵琶曲《十面埋伏》,我们不仅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古代战场上的壮烈情景,还能体验到我国民族音乐的美和我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高超平和巨大成就。

2.感知体验

感知体验是主要通过学生观看音乐教师的实际操作或使用直观的教具,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体验音乐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练习,教师通过示范演唱、示范演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此来体验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要让学生掌握某种民族乐器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挂图或把乐器拿到现场,通过让学生观察触摸和亲自实践获得感性认识;要让学生掌握戏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录像、VCD、电脑多媒体,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来体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直接和相关的演员或民间艺人交流,获得第一手的材料;或通过演员和民间艺人的表演,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3.情境体验

通过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民族音乐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有关民族音乐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室里设置民族风情的背景,播放民族特色的音乐,穿戴民族服饰,摆放各种民族乐器,挂置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画像等。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极大兴趣。

(二)以课堂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课堂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接地参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创造音乐、正确评价音乐的教学模式。

1.练习实践

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小学非常普遍,几乎每一本有关教学方法的专著里都涉及了练习法。练习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反复复地做某些具体动作,来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笔者教学生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特别强调了四川民歌的特点就是歌词语言丰富多彩,幽默而风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衬词衬句的大量运用最富有地方特色。《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句中,就大量使用了呼牛吃喝声和模仿锣鼓声的衬词,使这首山歌更加形象而生动。当然,这些地方民歌的特殊唱法也增加了学生学唱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把握不住衬词的韵味而影响了歌曲情绪表达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唱,直到唱出衬词的韵味。此外,视唱民族乐曲、演奏民族乐器、学跳民族民间舞蹈等都需要通过一遍遍的练唱、练奏、练跳才能掌握唱、奏、跳的技能技巧,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促动学生,使他们受到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但是也需要注意,教师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要有新的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都有新的进步和变化,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才有意义。总之,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练习法是一种既普遍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2.探究发现

新课标指出,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和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探究新知识是一种创新性的认识过程,它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马斯洛曾论述人类的两种学习过程——外部学习过程和内部学习过程。其中,内部学习过程对人的影响较大,人们通过内部学习,深化对自我的认识,探求新的知识,挖掘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学习某些地方戏曲音乐时,通过聆听、探索、研究该戏曲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调式特点,进而发展到探究该戏曲音乐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然后再把这种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同其他的戏曲音乐加以比较分析,得出该戏曲音乐的综合评述。就在这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戏曲音乐的独特风格,感受到了戏曲音乐的内涵美。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乐器音色不一样?怎样才能演奏出一首富有表现力的乐曲?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去探索音色异同的原因,研究民族器乐演奏的技巧和方法,研究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总之,通过探究性的方法,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

3.创造活动(www.xing528.com)

新课标指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全国获奖录像课王蕾老师的《击鼓传乐》,在这堂课中,王老师将聆听、模仿、表演、创编等环节安排得十分恰当。在创编环节中,她设计了练习方式和表演方式这两种训练方式。练习方式要求两人为一组,用手掌模拟小镲自编自演,表演方式就是从以上表演小组中任选一组拿小镲进行即兴表演。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让学生掌握了民歌小调的特点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老调新唱的创造练习,在原有的曲调上添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歌词,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还会提高学生对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在学习民族调式时,还可以让学生即兴创编五声调式的旋律,加深他们对我国民族调式的认识,形成民族音乐理论的思维。

(三)以课外民族音乐实践为主的辅助式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需要课堂的培养,更需要课外业余活动的相互配合。课外活动和课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教育功能。为促进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学校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加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

1.民乐队

民乐队可由笛子二胡古筝唢呐、琵琶、扬琴、笙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组成。活动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各种民族乐器的结构,教给学生掌握各种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认识不同民族乐器表达乐曲的风格,体会各民族乐器的优美音色。通过让学生亲自演奏民族乐器,对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再加上教师那富有激情的演奏,会吸引很多不愿学音乐的学生也开始对民族乐器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的愿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民歌队

在具体的训练中,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我国的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训练时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中选择主题鲜明、富有代表性、风格性强、旋律优美的作品,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吐鲁番葡萄熟了》《茉莉花》《三十里铺》《沂蒙山小调》等耳熟能详的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歌曲。此外,还要给学生搜集一些当地的民歌素材加以练习,如民歌《王大娘喂鸡》《绣花曲》《四季花开》等。民歌来自人民群众,来自火热的社会生活,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是经过实践考验的艺术精品。精心的选材结合教师生动而细致的讲解,无论是草原牧歌的悠长、黄土高原山歌的高亢,还是江南小调的轻慢、劳动号子的雄浑,都能在中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民歌之美,激发起他们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舞蹈队

舞蹈艺术对发展学生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辅德、启智、怡情、健体等重要的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舞蹈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拥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接受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熏陶,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不同民族的特殊情感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增强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该组织课外舞蹈兴趣小组,以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在舞蹈队训练时,我们要选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如新疆舞《美丽的新疆》,傣族舞《船歌》《傣女》,蒙古族舞《牧歌》《奔腾》,彝族舞《啊咪子》《欢乐的彝寨》,汉族民间舞《雪儿》《东方红》《鼓子秧歌》等,通过对各个民族舞蹈的动作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领略其不同的艺术魅力,感悟民族精神的真谛。

4.戏曲小组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代表绚丽多姿。中国有三百多戏曲剧种,许多剧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传承民族戏曲文化,发挥戏曲艺术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大力普及戏曲艺术教育,如开展戏曲艺术兴趣小组,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小组活动时,可以采用欣赏戏曲表演的形式,通过欣赏优秀的名剧名段,不仅可以获得艺术享受,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选择歌颂民族英雄的《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红灯照》等传统剧目,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具体表演,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中。如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京剧《苏三起解》,吕剧《小姑贤》等著名唱段。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表演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戏曲兴趣小组的开展,使更多的中小学生知道戏曲艺术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会大大激发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总之,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小组,给学生创造学习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自由自在地学习、表演创造着民族音乐,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5.开设民族音乐专题专栏

中小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是宣传学习知识的重要窗口。我们可利用这些窗口设置民族音乐的专题专栏。广播站可通过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民族音乐专题知识讲解;二是民族音乐展播,每天播放一些优秀的民族歌曲、民族乐曲、戏曲,通过听觉使学生体验到民族音乐的美。宣传栏可以设置民族音乐专栏,搜集有关民族音乐的素材,通过知识小问答、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舞台剧照以及民族乐器的图画展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风貌。

6.举办民族音乐学习沙龙

经常举办一些比赛、文艺汇演、晚会和艺术沙龙等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比赛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民歌演唱比赛、民族乐器比赛、戏曲演唱比赛、民族舞比赛及才艺展示比赛等。比赛的范围可以是班内同学之间比、年级内班与班之间比、校内年级之间比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比赛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音乐才艺的机会。此外,还可以将民族音乐知识融入不同形式的竞赛之中,这样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大量掌握有关民族音乐的知识,以便于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掌握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