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优化

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亲子游戏中,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亲子教育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的示范式的参与指导,是活动与指导的融合。

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优化

幼儿园亲子游戏作为一个新型的家园沟通平台, 给了孩子一个在家长、老师面前表现自我、施展个人才艺的机会,给了家长更加了解、贴近自己的孩子的机会,给了老师更多与家长充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在亲子游戏中,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指导。开展亲子游戏时,家长可直接观摩教师如何指导孩子,或者教师直接告诉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完成游戏。②间接指导。在父母指导孩子活动有一点小困难时,教师应帮助父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家长在以后再碰到此类问题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③个别性指导。在父母指导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个别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去做。④评价性指导。在每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绍给大家,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以此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亲子教育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的示范式的参与指导,是活动与指导的融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缩短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使家长在活动中获得了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到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真正唤起家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最终实现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知识拓展

儿童传统游戏举例与价值分析

传统游戏之一:贴烧饼(贴膏药)

(适用于中大班)

一、传统玩法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面向圆心站成内外双层圈,内外圈两名幼儿对齐,圈内站有甲乙两名幼儿。游戏开始,两名幼儿击掌后,甲追乙逃,被追幼儿乙可灵活地找机会保护自己,如在圈内外穿来穿去,增加追逐幼儿甲的难度。快被追上时乙可立即站在内圈小朋友的前面,同时相对应的外圈幼儿成为被追者。如被追到,则互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

二、创新玩法

甲乙两名幼儿追逐时把“跑”换为“双脚跳”或“单脚跳”,增加游戏难度和花样。

三、现代教育意义

本游戏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追逐跑及快速躲闪的能力,通过创新还训练了幼儿腿部的肌肉力量,发展了跳跃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

传统游戏之二:老狼老狼几点了

(适用于小中班)

一、传统玩法

材料准备:老狼头饰小兔子头饰若干。

场地布置:较开阔的活动场地,布置好轮胎、大树和栅栏,模拟小兔子的家。

游戏玩法:教师扮演老狼在前面走,幼儿扮演小兔子跟在后面走。游戏开始,小兔子们一起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转身同时举起手指示意时间:“1点了!”小兔子要立即停下保持不动。小兔子继续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按数字顺序依次回答:“2点了!”“3点了!”……直到老狼回答:“6点啦!天黑了!”老狼转身追逐,小兔子们赶快往家跑,注意灵活躲避。跑回家里者为胜,被捉住的小兔子改扮老狼角色,游戏重复进行。

二、创新玩法

可以采用大灰狼手持数字卡片让幼儿辨认几点的方式进行游戏;也可以有多个老狼角色,以增加追逐的刺激性;还可以改成老狼不按顺序说数字,而是随意说,没有规律,也可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

三、现代教育意义

此游戏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让幼儿把时间与老狼的追逐联系起来,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此游戏既有益于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时间和数的概念,又可以培养幼儿灵活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奔跑能力。

传统游戏之三:吹泡泡

(适用于小班)

一、传统玩法

教师和幼儿一起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顺时针或逆时针边转圈圈边说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大家把圆圈撑大);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小泡泡(大家把圆圈缩小了)。泡泡飞高了(大家把双手举起来),泡泡飞低了(大家手拉手蹲下),啪!泡泡破了(大家撒开手向后仰倒或坐下)!游戏可反复进行。

二、创新玩法

(1)把儿歌随意改变顺序说或重复某一句说,如“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小泡泡,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最后说:“啪!泡泡破了!”随儿歌做相应动作,以增加活动量。

(2)和幼儿一起吹真的泡泡,边吹边捉泡泡,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三、现代教育意义

此游戏要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按一个方向走,而且步伐要一致,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促进了大肌肉的发展。说完儿歌最后一句翻倒在地,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使幼儿充分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传统游戏之四·挑棍儿

(适用于大班)

一、传统玩法

材料准备:小木棍或筷子、冰糕棍若干。(www.xing528.com)

游戏玩法:把很多小木棍合在一起,弄乱。两人猜拳决定先后顺序。玩者将所有小木棍垂直于地面撒落,先将散落一边的单棍捡起,再用手中棍插进交错叠压在一起的棍中,轻挑至一旁,挑出的木棍归自己。挑木棍时不能触动其他棍,否则,即为“瞎了”,由第二个幼儿挑棍,依次轮换,最后,谁挑的棍多即为胜。

二、创新玩法

游戏材料可以在原先传统木棍的基础上发展到纸棍和吸管。用纸棍和吸管做游戏时,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在挑的过程中纸棍和吸管很容易滚动,需要孩子的手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三、现代教育意义

“挑棍儿”这个游戏,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可以很好地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游戏过程中的挑棍儿能有效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控制能力,提高手眼配合协调的能力。

(资料来源: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知识链接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和亲子游戏

婴幼儿出生开始研究个体社会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埃里克森强调早期社会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早期人格是个体发展的基点,并且认为如果早期各阶段的人格基架建设不良,那么,这将会影响个体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在每个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重要人际关系,而在个体最初的三个阶段中,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对儿童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亲子游戏是促进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可以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找到孩子在各个阶段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亲子游戏的发展。

1.信任对怀疑(0—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处于婴儿期,个体生理机制不成熟,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外界力量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处于这个时期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如果婴儿能从父母或者是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婴儿将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对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反之,婴儿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扩大下去会形成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特征。

2.自主对羞怯(1—3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处于幼儿前期,随着身体机能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身体的大小肌肉的活动,从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的活动与操作。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倾向,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在心理上渴望自主发展,开始认识到自己有自我照顾的能力。因此,父母必须成为孩子行为的规范者和自主能力发展的引导者,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给予表扬。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对孩子养成自主的人格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反之,对孩子过分的限制或者是保护,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产生羞怯心理。

3.主动对内疚(3—6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处于幼儿后期,经过前两个阶段,儿童的身心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且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儿童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获得工作上的、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的主动性发展程度有关。因此,家长对孩子必须耐心地解答问题,并且可以为他们提出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游戏在这个阶段对于孩子克服内疚、发展主动性有着重要作用。反之,孩子遭到屡次失败后就会丧失信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要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就要了解孩子最真实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埃里克森不仅指出了孩子每个时期的需求,同时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的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克服其羞怯、疑虑和内疚感。基于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的理论依据,促进亲子游戏合理健康的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亲子游戏的启示

亲子游戏是按照婴幼儿发展的规律来实施的,针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矛盾,亲子游戏也按照这些阶段划分了游戏进行的最佳时期。

1.联结亲子关系,形成安全依恋

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0—1岁),母亲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天生就喜欢游戏。最初的亲子游戏是在最直接的照顾者(母亲)和婴儿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中产生的,例如母亲对婴儿说话、微笑,婴儿也相应做出反应。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自己发起游戏,而成人参与活动。在婴儿第一个阶段的游戏多以感官训练为主。所谓的感官训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婴幼儿的所有信息都是由感官获得的。例如父母对婴儿的皮肤抚摸,父母对婴儿说悄悄话等。在活动中孩子通过视线的交流和身体的接触,得到了爱和关注,这种情感的交流和情绪的安抚大大地强化了亲子之间的感情纽带。同样这种信号回馈给父母,父母也会感到极大的快乐,这将会更加地激励亲子之间的互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种参与式的活动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标志,有利于婴儿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形成积极的安全依恋。

亲子游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其实日常中最简单的抱、搂、拍都是很好的亲子游戏,最重要的不是游戏的复杂度,而是家长在游戏中的参与度。父母应该多观察婴儿,从婴儿那里学习,因为他们才最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像“躲猫猫”这样的亲子游戏有利于婴儿认识到“客体永恒”,了解人或者物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存在,对婴儿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经常进行类似的亲子活动,不仅有利于亲子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而且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奠定了基础。随着婴幼儿的发展,这种亲子之间的信任会泛化成对整个社会的信任,从而内化为一种信任品质。信任感强的儿童敢于期望设想,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

2.发展社会能力,促进儿童社会化

随着第二个阶段(1—3岁)儿童自主性的发展,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能够比较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了,而且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急需一种证明自己的渠道,而亲子游戏恰恰为这个阶段提供了途径。在与父母一起游戏中结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让婴幼儿学习到最基本的合作规则,比如听候指令、轮流进行、等待等,有利于以后他们与同龄孩童合作。并且在游戏中,成人以身作则,自己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把宽容、谦让等良好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印刻在婴幼儿的脑海里。婴幼儿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法会迁移到儿童的事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美国专家鲍曼和达尔斯特罗姆的调查研究证明,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生活愉快的父母在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那些缺乏与父母一起游戏、生活不愉快的孩子则不善于与他人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触,挥手说再见。这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给予同样的动作,大人要有愉快的反应,让孩子了解到挥手是世界通用语言,以便让孩子学习与家庭以外的人沟通。在孩子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应该夸张一点地表现你的惊喜,大声地笑,拍手欢迎,表示你对他成就的欣赏。亲子教育中,让孩子学会分享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父母可在孩子吃蛋糕时,让孩子欣赏蛋糕的花纹;带他去公园时,教他如何观察蝴蝶和小鸟,给他讲大树和小花的生长……教会他看趣味的事物,这也是你关心他的一种方式,把你的乐趣分享给他。这样孩子体会到和他人分享的乐趣,有利于他把这种乐趣迁移,对孩子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鼓励自由探索,构建健全人格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在这个阶段(3—6岁)儿童无论是在身体还是生理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随着年龄增长,亲子游戏应该给予儿童更加自由的探索空间。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拿现成的结果给孩子。太多固定式的结果没有期待性,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的欲望。父母在亲子游戏中是一个引导者,在这个时期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多的成品玩具只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可以多从现实生活“锅碗瓢盆”中找到适合孩子的玩具。比如,奶粉罐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玩具,孩子既可以用它来打保龄球也可以用它来堆积木等,而所有的玩法需要孩子去探索。这好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思维定势地认为黑板中间的圆点就只是一个圆点,但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认为它是无数的可能。因此,在这个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成人需要的只是给予建议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安排计划,在成功的时候给予表扬和奖励,在失败和气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其实每个阶段亲子游戏的实施没有那么严格的划分,比如第一个时期的亲子游戏也同样适用于后两个时期,而后两个时期的亲子游戏也是可以穿插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发展速度和接受能力。而亲子游戏实施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必须了解各个时期孩子的需求,才能把亲子游戏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树立。

探究活动

1.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儿时玩过的传统游戏,并玩一玩,说说游戏的目的和规则。

2.每个小组搜集5—10个传统游戏,并整理,写出游戏名称、适合的年龄、游戏准备、游戏玩法、游戏规则,尝试分析其多元价值。

3.幼儿园见习中观察记录并分析一例亲子游戏活动。

4.结合幼儿园冬季运动会设计一例中班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并在班里模拟组织。

【思维导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