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的表达方式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的表达方式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量化分析和质化解读,可以提炼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的核心要素,即合理目标、实践反思、学校变革性文化和支持性环境。图5.2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1]卢之超、赵穗明:《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507页。二是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过程中,既没有产生正向的力也没有形成负向的力,此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只是维持在原来状态,获得暂时的平衡。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的表达方式

基于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量化分析和质化解读,可以提炼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的核心要素,即合理目标、实践反思、学校变革性文化和支持性环境。如图5.2所示。

图5.2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

【注释】

[1]卢之超、赵穗明:《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507页。

[2]彭克宏、马国泉、陈有进、张克明:《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3]注:T10表示教学新方法的探索;T1表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认知;T2表示教师从教动机;T5表示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T6表示对最新教育理论的了解;T8表示对教学技能的掌握;T11表示教师专业发展的满意度;T13表示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重视度;T14表示教师职业规划制定情况;T22表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情况。

[4]黄文前:《现代视域中的实践概念——实践概念发展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

[5]亚里士多德将人的活动划分为三类:一是制作活动,即利用技术以生产物品为目的,满足人的基本生存的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按照自然法则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二是道德和政治活动,这类活动以善为目的,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与人的意志相关,是人区别于动物关键特征。三是思辨和理论活动,这类活动以求知为目的,旨在探求普遍性的规律、原则和真理。后两类活动以自身为目的,旨在追寻善的本质和普遍的真理。亚里士多德将后两类活动视为实践。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5页。

[7]黄其洪、蒋志红:《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www.xing528.com)

[8]李若冰:《实践概念的历史考察》,《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9]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10]刘炳瑛:《马克思主义原理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36页。

[11]黄其洪、蒋志红:《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

[12]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3]姜艳:《实践逻辑下的社会资本产生》,《世纪桥》,2007年第7期。

[14]李森、崔友兴:《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机制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4期。

[15]此图的编制主要参照勒温的心理紧张系统向量分析图。

[16]P=教师主体;E=环境;G=行为目标;S=场域。

[17]这里会出现三种情况,即中小学教师实现新的平衡一般会包括三种方式的平衡。一是在消解失衡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产生负向的力,这种力阻碍着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当临界场域对教师形成负面的影响,而教师无法调节,只能消极应付以达到身心的平衡。这种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存在的,但在文中不做讨论。二是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过程中,既没有产生正向的力也没有形成负向的力,此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只是维持在原来状态,获得暂时的平衡。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在文中也不做讨论。三是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实践中,产生了正向的力,这种力克服了阻抗因素,消解了失衡,形成了新的平衡,并推动着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文中仅仅是讨论这种情况。

[18]Pierre Boride.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der.Sociological Theory,Vo17,1989:14-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