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引领的高中阶段学校课程重建

核心素养引领的高中阶段学校课程重建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高中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可为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的根基夯实提供生长土壤,也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两类学校课程改革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核心素养引领的高中阶段学校课程重建

将高中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可为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的根基夯实提供生长土壤,也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两类学校课程改革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如何围绕“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突破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文章。

1.围绕高中阶段学生的“志·道”进行课程互通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课程建设,有各自的特殊性,如普通高中的学校课程,更注重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基础夯实,中职校更注重某一领域的技术或技能培养。然而,两类学校面对的都是高中阶段学生,都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在许多课程上可以互通,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志向、责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围绕高中生共同强调的“志·道”进行课程互通。两类学校的课程互通,遵循的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相互适应取向(mutual adaptation approach)。学校课程建设的“相互适应”取向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事先将课程完全确定,并规定精确的课程实施程序;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设计者与实施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对方的意图从而相互适应的过程。[21]也就是说,两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可以根据学生阶段发展的特点,进行相互适应。

两类学校围绕“志·道”教育进行学校课程互通,首先,需要在教育政策制定上,明确在“志·道”教育上形成两类学校互通的课程要求。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两类学校共同组成专家组,汇集各自优势编写课程实施纲要课程标准或操作指南,两类学校共同使用。例如,普通高中在培养学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处理认知上有其经验与特点,可以精选相应的课程内容,编写成教材,两类学校共同使用;中职示范校在“人与技术、人与环境”处理认知上有自身特点,可以在这方面的课程建设上整合力量,精选内容编成适合高中生学习的通识教材。最后,注重两类学校学生在学习互通课程中的交流、研讨,形成两类学生相互尊重的氛围。这为今后不同类型人才在一起沟通、协作奠定早期认识基础,明确各自发展的志向确立、责任心树立,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都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两类学校通过互通课程的共同学习或相互交流,促进相互理解,获得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共通知识储备。

2.立足高中阶段学生的“趣·术”进行课程统整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围绕高中阶段学生的“趣·术”进行课程统整,具有现实价值。普通高中无论是推进学术型人才早期培育,还是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在“趣”的引领与“术”的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比较多地关注学生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基础夯实,忽视了对学生感兴趣领域的激活与引导;对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学习应当形成或树立的合适阶段专业发展取向缺乏应有的引领,造成许多学生到了高中毕业升大学时,只知道考哪一所大学,却对自己心仪的、有潜能就读的感兴趣专业领域选择表现出茫然,这一点与国外同类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设置几乎是空白。中职校学生在“趣”的基础与“术”的领悟上有待突破,比较多地关注让学生及早进入与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领域,形成功利性的“趣”,却对学生这方面“趣”的发展应当夯实的普通文化知识基础夯实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术”的培养方面太多关注实践操作标准、规范的训练,对“术”中隐含的“道”与基本原理缺乏必要的诠释与教育。立足于高中阶段学生完整而有个性的“趣·术”进行课程统整,有利于两类学校集聚学生素养得到更好发展。

两类学校的课程统整涉及领域,主要是在两类学校课程发展的互选以及深化延伸上。对普通高中学生,可从中职校的有关“术”的课程选学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趣”,可从中职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认识有利于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对中职校的精品学生来说,可以从普通高中里选一些有利于自身从“术”中悟道的发展课程。当前一些普通高中为推进有工程型人才发展潜质学生的识别与早期培育,在课程改革上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与高层次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学院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形成了有效的衔接。中职校也在推进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个重要的导向是在强化这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外语能力、科技素养上下功夫。

3.沉思高中阶段学生的“能·慧”进行课程创生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不仅需要创设学校课程互通、统整的平台,更需要创设学校课程创生的空间。高中阶段学生的“能·慧”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是一种学术与职业共生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在当前两类学校缺乏沟通的状况下,这种有利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夯实的“能·慧”教育,更需要两类学校课程之间的创生。正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普通高中与中职示范校沟通的课程建设,没有诸多先例可循,需要把握课程创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让学生与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创造性教育体验。

两类学校沟通的课程创生,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素养提升,互相借鉴优势内容进行新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学习与创新素养,普通高中需要明确创新是基于一定领域,用于推进实践应用,尽管也有理论创新,但最终是推进应用的,因而把握中职校的应用平台,思考学生在感兴趣领域中的主动学习与问题解决,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与创新素养;中职校为推进学校集聚的“精品学生”获得创新素养提升,需要让学生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普通高中对某一技术的理论要点阐述,进行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能更深入地推进创新思维与更主动地学习。例如,普通高中进行工程技术专门课程建构时,应善于把握中职校关于技术应用的方略进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思考;对中职校来说,可以在专业技术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之间协调中创设新型的专门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通过某一领域普通文化知识准备课程的开设来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列开设;任务中心课程与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交替开设;学科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融合开设。[22]从高中阶段开始给予课程基础保障,为学生的职业性与学术性互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毕竟高中阶段学生未来是往学术型人才方向走还是往应用型人才方向走还不能最终定型,因而在学习与创新素养培育方面应更多地关注共通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可塑性

无论是普通高中学生,还是中职校学生,都需要加强“能·慧”教育内涵中的信息、科技与媒体素养,立足于共通要求,创设有利于两类学生共同学习的共通课程,提升学生这一必备的综合素养。普通高中在推进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过程中,需要关注他们的信息、媒介与科技素养的夯实。从普通高中的课程资源角度分析,最为缺乏的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尽管学校安排有这方面的课程,但大多数由于缺乏师资与技术实训平台而搁浅甚至被挪用,这方面与中职校的课程创生要求最为迫切。中职校在引领“精品学生”朝向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方向发展过程中,在信息、科技与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方面,最缺乏的是科学原理与技术原理方面的课程,需要与普通高中就这方面的课程进行创生。两类学校就“信息、科技与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创生,可以朝向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联合开发有利于不同类型高中生通用能力提升的课程。二是对普通高中有工程型或技术型人才发展潜质学生通用能力培养,可将三年学习分成灵活的“2+1”或“2.5+0.5”学制,建立一个由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教师构成的小组,对相关学生进行半年至1年的通用能力课程的教学,在两类学校之间提供大量的课程创生机会。

综上所述,整体思考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改革,有利于不同类型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将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思考,减少条块分割、系统割裂带来的资源浪费与消耗,更好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育人的优势进行协同育人。[23]

【注释】

[1]刘茂祥.新招考制度视野下高中生涯发展课程建构与评价导向[J].上海教育,2015(2AB):18—19.

[2]周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29.

[3]尤炜.传承文化,始于深思[J].人民教育,2015(10):17.

[4]刘茂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J].现代教学,2015(9):39—40.

[5]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Four programmes at a glance.What are the four programmes?[EB/OL].http://www.ibo.org/programmes,[2014-11-03].

[6]刘茂祥,刘炼,蒋皓.浅析国际文凭课程的关键发展特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16—22.(www.xing528.com)

[7]唐盛昌.我国高中引入国际课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20,(22):12.

[8]刘茂祥.国际文凭课程引入的本土改造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4):110—115.

[9]刘茂祥.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中小学教育项目[J].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8-12-10:65—67.

[10]塞缪尔·H.奥西普,等.生涯发展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

[11]张静.美国高中职业群课程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4—5.

[12]罗伯特·C.里尔登.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15.

[13]刘茂祥.略谈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衔接[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10):11—16.

[14]唐盛昌.高中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总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8.

[15]刘茂祥,金松.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的规范化管理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9(10):81—86.

[16]Florian,waldow.Conception of Justice in the Examination Systemsof England,Germany,and Sweden:A Look at Safeguards of Fair Procedure and Possibilities of Appeal[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14,58(2):322—339.

[17]唐盛昌,李英.高中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总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48.

[18]刘茂祥.欧洲国家考试系统的公平维护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6):79—82.

[19]黄四林,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1.

[20]唐盛昌.高中改革方向:促进高中生志趣能的匹配[犖].中国教育报,2012-6-1(6).

[21]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82.

[2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4.

[23]刘茂祥.普职沟通视阈下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改革浅析[J].职教论坛,2017(12):74—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