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动的童声合唱,感动自己的境界

灵动的童声合唱,感动自己的境界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孩子们演唱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歌曲,对于孩子们道德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都具有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并能恰如其分地表演,达到感动人,甚至感动自己的境界。合唱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同样需要群体个体成员相互间的积极互动。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学校在区运动会获奖情况的数据统计;2

灵动的童声合唱,感动自己的境界

生活是丰富的,学习也是自然快乐的。可以是离开课堂的上网浏览,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现场观察,调查走访。让学生聆听清风细语,欣赏花香鸟语,触摸鲜花绿草,品味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乐。

现实中,真正成功的教育往往不源自急功近利的有心栽花和自以为是的滔滔不绝;润物细无声的从容大气和自知之明的无为而治,却常常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合唱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

童声合唱艺术音乐文学、演唱的综合结晶。让孩子们演唱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歌曲,对于孩子们道德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都具有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有时候,你甚至无法想象这种力量有何等的巨大!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莫过于人的声音,而我要更进一步地说:“合唱的声音才真正地能体现出人声的无穷魅力。”合唱与独唱是截然不能等同的,它是一种具有严密结构的集体的音响艺术。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存在着演唱中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问题。

(1)学会聆听。合唱队的队员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他们的音色、力量、理解力、表达力等方面参差不齐、相差太远。有的队员声音的位置较高,有的则低,有的属于太靠前,而有的又显靠后;在口型的问题上:有的成员太横,有的太咧;有那么一些队员平时还经常地去模仿流行歌曲的演唱,声音上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不自然的波动或抖动。上述这些都会影响一个合唱队声音(音色)的统一。

因此,为了追求音色上的统一,首要问题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每一位合唱队的队员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必须和群体融合在一起。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学会聆听同伴的演唱,聆听一些优秀合唱队的演唱,让他们了解到过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会影响集体表现的整体性与和谐性。

(2)学会烘托。合唱能使每一位参与的表演者之间产生共振,使每一位合唱队员体验只有集体合作才能实现的默契的审美愉悦感,能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歌唱教学中,每一位队员都有自己相应的声部,有时有的声部在作品中处于表现地位,有时候又会处于陪衬地位。在排练合唱时,让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和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种有主次分明的合作表现,需要队员们摆正自己的位置,该大胆表演的时候就倾情表现,该作好陪衬时决不喧宾夺主,这样才能创造出合唱美妙的效果。

如:在练习《我们的田野》这首经典的童声合唱歌曲时,我们请人重新编译了这首歌,使这首歌曲的声部变得更加丰满,高、中、低三个声部以及领唱在主旋律上不断地变化着主次的位置。要求学生能控制好自己的音色、音量。并能恰如其分地表演,达到感动人,甚至感动自己的境界。

(3)学会相互激励。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单独表现行为与在群体中表现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人们在群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意识。合唱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同样需要群体个体成员相互间的积极互动。

在合唱队,我们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经常让一些老队员上台给新队员们做示范,如何做到声情并茂,让新队员找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这既是对老队员的肯定,也是对新队员的鼓励,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新队员一有进步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训练过程中也让新老队员交替着坐,让他们随时能激励对方,所以在合唱训练中,我们的队员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情绪,能全身心投入到演唱当中。

在合唱教学中学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促进指挥与队员、队员与队员默契的配合,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更能使合唱队的演唱水平不断地提高、完善。

数学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

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从2001年起,数学个性化教学研究就是我校省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规划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子课题。它进一步拓展了课程的外延,发展课程的内涵,将教师从被动的实施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使教师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与课题、学生共同成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获得了生动、主动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

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刻骨铭心。

五年级的数学特色活动——制作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一个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的过程。

(1)眼花缭乱的统计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生活经验或能力,来确定统计对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完全的自主空间,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语言来表示;并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解释熟悉的生活现象。

学生把制作的统计图有序地贴在教室墙壁的四周:有统计五年级每班学生喜欢吃水果的统计图、喜欢吃蔬菜的统计图、喜欢体育项目的统计图、喜欢各类图书的统计图、一年级到四年级寄宿生人数的统计图;还有××第一到第四数学单元检测的统计图、××身高体重的统计图;以及××家庭每季度水电费的统计图、家庭上网统计图、家庭交通工具统计图、我校区小学生运动会获金、银、铜牌的统计图,世界各地的领土面积大小的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有关于同学的、关于家庭的、关于学校的,甚至是关于国家的。通过展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对学生产生了潜在的道德素质教育

(2)别具匠心的数据统计。数据统计的结果可洞悉隐藏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背后的规律,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出方向。统计数据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处于基础阶段,是决定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名心思细腻的学生,统计的是五年级各班喜欢图书的情况。她先画好一张统计表,再到各班进行统计。她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就是生活与实践的结合。

一名学生,是关于全校住宿生情况的统计。他做事很会动脑,直接去问教导处的老师,很快就得到了想要的数据。他的父母都是干部,在一定环境的熏陶下,孩子处事的方法会受大人的影响。

又有学生是通过上网来搜集数据的。如,学校在区运动会获奖情况的数据统计;2000年和2004年在奥运会上,中国获奖情况的统计;世界各地的领土面积大小的统计……

通过这种相互介绍,就会发现有比自己更好的方法。下次,再碰到问题,学生就会集思广益,选择最快捷、最合理的方法来解决。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视野宽阔了,知识也丰富了,也有了别具匠心的想法。同时,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懂得了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3)扣人心弦的数据分析。从课本中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感受信息、收集数据,尝试着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据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是人们交流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

学生都对自己制作的统计图,作了简单的分析,谈了谈自己的感受。一名学生统计的是自己家里2004年每季度的电费情况,第三季度的电费比第一季度的要多出很多,想了一下,在六月份时家里买了冰箱,七月份开始开空调,所以这两个季度才会相差很大。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会享受,其实电风扇一样可以解热。

有一名喜欢早锻炼的学生统计的是一周中,小区里参加晨练的有多少人。结果是:老年人最多;中年人其次;小孩最少。其实,运动应该从小开始,老了再锻炼其实是亡羊补牢。我从一年级就每天起来跑步,从来没有感冒、发烧过。从小我们就要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才能挑战各种困难。

交流,仍继续着……

听着学生们发自肺腑的声音,我感觉到学生已经长大了,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交流,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关注人的发展的高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遵循孩子生活发展的轨迹

——动手学数学

今天的数学课学习了“圆的认识”,说是学,其实整堂课基本上是在“做”中完成的。

一开始,老师只是简单地结合我们的课外观察题提了两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车轴又为什么装在车轮的当中?”

我们的回答显然是粗浅的——因为圆形物体滚动起来不会颠簸。否则老师不会质疑我们:“那椭圆也是一种曲线图形,车轮为什么不做成这种形状呢? 车轴又为什么不装在别的地方呢?”

就在我们不知原理的情况下,老师向我们提出了制作车轮模型的建议。

这下教室里马上像炸开了锅一样,同学们纷纷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少组都传来了这样的声音:“怎么做呀?”

很快,我们组的小快嘴玲玲有点子了:可以沿着圆形物体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圆,用剪刀剪下来作为车轮。然后想办法找到这个车轮——也就是圆片当中的一点,用一根直的铅丝穿过这一点,作为车轴。

第二组马上就有反对意见过来了:“如果这样的话,找圆片当中的一点比较麻烦,如果是在比较软的圆形纸片上还可以用对折的方法,但这个硬纸板是硬的,怎么找呢?”

还是第五组的同学有办法:“我们倒有一个想法。我知道有一个画圆的工具叫圆规。它有两根脚,其中一根是尖尖的,可以把它固定在硬纸板上,然后把另外一根脚旋转一周,就划成了一个圆。这时,那根针尖所在的位置不就是圆当中的一个点吗?”

开始制作模型了,别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车轮,却也花费了我们不少的精力。看,光是一个圆形纸片就集了几人之力,一开始出炉的实在不怎么样,坑坑洼洼,就像被狗咬的,好在大家团结,总算还是修剪得比较圆整了。铅丝呢,好不容易穿过去了,却是歪歪扭扭的,只能慢慢地校正过来。

本以为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没想到老师又有难题过来了:“其实,车轮的设计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一开始,人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车轮。(出示各种车轮模型)你们想感受这些车轮的行驶情况吗? 如下图3-2所示:

图3-2 各种车轮模型图

这下同学们的兴致一下子又被提了上来。

老师顺势让各组的组长上去领取各种形状的模型车轮,让我们做一回科学家,动手试试,假如我们坐在这些轮子制成的车子上,会有什么感觉? 我们喜欢哪一种车轮? 为什么?

想象着自己真是一个科学家了,于是玩啊,滚啊,一个个都试了过来。不一会儿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杨扬说:“我喜欢我自己制作的、圆形的并且车轴在中心的车轮,因为这种车轮行驶起来感觉非常平稳,其他形状的车轮行驶起来都非常颠簸。”

李东说:“3号车轮虽然也是圆形的,但是坐在这样车轮的车子里,非常颠簸。因为它的车轴不在圆心的位置。”

更绝的是程成,他说:“圆形的并且车轴在中心的车轮,在滚动的过程中,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都相等。”难怪老师一直夸他思考问题到位,居然说出了我们都没有想到的。

课堂在继续着……

不知不觉,我们认识了半径、直径,还发现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下课铃响时,觉得这一堂课真短。可是这堂课我们领会到的东西却有很多很多。别看我们只是在画啊做啊,玩啊滚的,正是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那些靠老师告诉我们而不能体会的东西。而且在小组学习中,我发现平时那些不怎么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的同学居然也都说得滔滔不绝。

真是一堂有意义的数学课。

数学不仅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理解成内容的置换,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

第一,选择合适的事件,面对问题——数学生活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我们所选择的生活现象、事件,应该蕴含着探索价值的数学规律,能够支撑起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样是生活中的“圆”,如果选择的主要事例是一些装修图案或美术图形中的圆,那么它给学生主要的启示是美的教育与感受,很难作为探究圆的内在规律的支撑。所以,实现数学生活化,应该让学生在合适的事件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索相关数学知识的需要。

第二,亲历真实的实践活动,理解问题——表象化活动。数学化就是在具体、半具体、抽象、半抽象之间的铺排,是穿行于实物与算式之间的形式化过渡。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听到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要真正沟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就应该充分借助学生的表象化活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是他们自己面对问题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容易造成像第一次的尝试那样,由于忽略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中介过程而导致学生思维的断层。

第三,借助数学模型的建构,解决问题——生活数学化。对生活问题的理解,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进而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实现生活数学化。不妨回顾一下上述的“改进策略”,学生经过实践活动,理解了车轮设计的原因,是由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要使这种理解上升为抽象的数学原理,必须经过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所以巧妙地借助一个引导性问题“车轴到地面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都相等?”让学生进入画线段、量一量的过程中,最终找到生活问题的数学原因——“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就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初步建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直径半径的本质,并运用这些原理,更为开放的去解决其他的实际问题。到这里,才真正实现了生活数学化。

鞭炮声声展个性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时间的车轮已把我们带进了十二月,新的一年的钟声又即将在我们的耳边敲响。你们通常是怎样来迎接新年的?(www.xing528.com)

师:是啊,放鞭炮迎接新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鞭炮。

师:鞭炮为中国特产。我国民间就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亦称为平安爆竹,就是以噼噼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上星期,我们去搜集了有关鞭炮的材料,谁来说说你对鞭炮有哪些了解?

生: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喜庆的时候放,倒霉的时候也放,但放归放,现在已很少有人去探求鞭炮的起源。据说,鞭炮是先古时的先祖们为驱赶“年”这个怪物而发明的。因此,鞭炮自一诞生,便与驱邪分不开了。你别看喜庆的鞭炮噼哩啪啦的,给喜庆增添了几分热闹,其实这也是为了驱邪。譬如娶亲时放的鞭炮,就是为了驱赶新郎迎接新娘归家路上所遇到的邪,以保全家平安。这样深究起来,喜庆时候放的鞭炮与倒霉时候放的鞭炮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驱邪。

生:看! 这是我们常放的几种鞭炮。

生:燃放鞭炮污染空气。大量燃放鞭炮,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明显增高;燃放产生的灰尘在空气中飘浮,增加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这些尘土中含铜、镁等金属粉尘,均对人体有害;

生:燃放鞭炮产生噪声。据北京市环保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1994年我市采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措施前,除夕夜噪声瞬时最大值可达102.5~125分贝,严重超过夜间噪声标准。这些年来各地报纸都报道不少因放鞭炮,造成听力受到严重损伤、爆炸性耳聋、听觉迟钝事例。从禁放后对城近郊8个区县除夕夜噪声监测结果可知,噪声污染有明显下降。

生:此外,燃放鞭炮还会伤人肌体,引起火灾等。

生:鞭炮的制作(配方)硝酸钾3 g、硫磺2 g、炭粉4 g~5 g、蔗糖5 g、镁粉1 g~2 g混合,点燃即爆炸。蔗糖作为气体发生剂以增加响度,镁则为发光剂。试验可在一坩埚中进行。如用硬纸做成筒壳,将原料填入并用导火索(30%硝酸钾溶液浸过的纸卷)点燃,则为爆竹。将若干小爆竹用导火索连接,即为鞭炮,是现代炸弹的前身。

生:燃放鞭炮发生的事故:

A.2003年的2月2日是大年初二,家住青岛市区的付增、王勋和几个朋友开车来到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石老人村附近,要买一些鞭炮燃放,因为当时的青岛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于当时的情景,受害人付增记忆犹新,“我们的鞭炮放完了,就到附近的鞭炮一条街的一家店里去买,刚挑好准备付钱时,突然爆炸了。”当时在店里的顾客有付增、王勋和他们的朋友隋志青三人,隋的位置靠近门口,很快就冲了出去,而付增和王勋由于浓烟笼罩,阻碍了视线,被困在了店里,付增更是被熏得昏迷倒地。

B.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春节期间,全省11个地市共发生火灾92起,死亡1人,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进入新千年后,我省各地的火灾更是来势凶猛。春节期间就发生93 起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7.8万元,而罪魁祸首就是鞭炮。

C.2001年,我省的火灾更是历年之最,一年中共发生火灾3427 起,死亡39人,伤82人,这一年的火灾,仍然有40%是由于烟花爆竹惹的祸。

小小辩论会

(1)看来同学们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了解的鞭炮知识可真多啊! 我们知道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人们都说放鞭炮为过年增添了不少喜气。同学们,你们说,放鞭炮,好吗?

(2)持放鞭炮的人认为:A.过旧历春节放鞭炮,跟外国人过圣诞节装饰圣诞树一样,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现在生活水平一天天好起来,过年吃好的、穿好的已经不重要了,和家人团圆才是最重要的。而传统的烟花爆竹最能营造那种高兴和喜庆。B.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庆贺新年的传统。C.燃放鞭炮是有危险,但是不能有危险就禁止。如果说对人们有伤害,伤害最大的应该说是汽车。每年因为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死亡、受伤的人数成千上万。但是不能说因为汽车出交通事故就不生产、不乘坐汽车了。西班牙的斗牛节,也是很危险的,每年都要造成多人伤亡,但是不能说有危险就取消了这个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知名度的传统节日。

(3)而反对者却认为:“爆竹辞岁”是一种传统陋习,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吸纳新观点,提倡一种健康的、现代的新的环保生活方式。放鞭炮危险大、不安全,又污染环境弊大于利。刚才那些人几分钟的畅快、热闹后留给别人除了耳朵的嗡鸣,还有浓浓的火药味。如果人人如此,即便全市每个地方都像南山一样树木葱葱也经不起这样的烟熏火燎。

设计新型鞭炮

师:听了同学们的意见,我觉得双方说得都有理。刚才我就一直在想,我们能否设计出各种新型的鞭炮,来满足大家的要求呢? 老师这里搜集了两种新型鞭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想设计怎样的鞭炮呢? 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描述一下,写在纸上。

师:曾经用来驱鬼的烟花爆竹,延续到今天已经成为春节活跃气氛的一个载体,它让人释放,让人轻松。虽然它也曾给人们带来很多痛苦的回忆,但你们的设计使我确信,不久,我们会让鞭炮带给我们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快乐,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而共同努力吧!

教师的话:

鞭炮为中国特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触到鞭炮。特别是小孩,一到节假日,放鞭炮似乎是他们最大的爱好。我家就住在小区,几乎每个星期天,我都能听到楼下孩子的鞭炮声。可是人们在享受燃放鞭炮欢乐的同时,客观上鞭炮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心惊胆战的危害。随着各大城市出台的鞭炮禁放令,“到底该不该放鞭炮?”一时间这成了我们中国人争议的话题。于是,我就选择鞭炮作为我研究的内容。

学生的话:

蔡顺波:从我懂事以来,在节日、庆典上总少不了那些焕发着七彩光芒的鞭炮,在我眼里,鞭炮就是一个可以给人们带来无尽快乐的小天使。在前段时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近了鞭炮,使我大开眼界啊! ①鞭炮包括烟花和爆竹两种。传说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鞭炮辟邪,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②随着科技的发展,鞭炮的种类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新奇。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放鞭炮是我们中国人的习俗,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③玫瑰虽美,可身上的刺也不少。如果在不适当的地点,用不适当的方法,放质量不好的鞭炮,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它的浓烟还会污染空气……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拥有不污染环境,没有噪音,没有危险的鞭炮的。

朱泰臣:我的记性一向很差,可是《设计鞭炮》这一课却一直让我记忆犹新。通过不断地搜集资料,寻访专家,我越走近鞭炮,心中的那些感受就越强烈。要想发明一种东西很难,而要使它变得完美更难。或许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像鞭炮有的危险,有的太过昂贵一样。好在我们是能不断改造世界的人,我们有信心,我们有毅力,一定能把鞭炮设计得越来越符合人们的愿望的。

在《设计鞭炮》这节课中,这位老师主要研究的是教学形式的个性化设计。她从搜集材料的可选择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这三个方面来入手的。

首先是搜集材料的可选择性。确定主题后,她就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角度,如鞭炮的传说、种类、制作材料、燃放鞭炮发生的事故、各种新型的鞭炮等方面自己有选择性地通过各种手段(上网,阅读,访问长辈……)去搜集资料。这是上这节课的关键性一步,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在这节课中,老师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还环节来体现的,如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辩论、板贴,以及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的评点和引导。

再次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介绍搜集的资料时,顺着学生说的鞭炮产生污染、噪音和一些城市的禁令,来让他们辩论“到底该不该放鞭炮?”再由辩论中发现的鞭炮的种种不足之处,自然地生成设计理想中的低价、安全、环保的鞭炮。

吹出一片神奇的云彩

学生订的一份杂志上有一个“牛皮大擂台”栏目,很受学生欢迎。于是,在一天放晚学布置语文回家作业时,我就试探着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也提供几个吹牛话题让你们练‘吹’,明天语文活动课上举行班级吹牛大赛,好吗?”“好!”望着他们自信的神情,我就等着明天好戏的开场!

语文活动课开始了,每个学习小组先“吹”,推选出一名选手参加班级比赛。最后有八名选手进入决赛,他们中有泼辣能干的,有伶牙俐齿的。能够小组出线,他们一定各有优势!

首先上台的李想同学是个文静腼腆的女孩,她拿着本子上台读了起来:“昨天我去火星考察,成功地击碎了一颗即将撞向火星的小行星……”大胆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接下来的是中队长周月,她把本子放在背后,绘声绘色地向大家吹起来:“有个成语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说明雷的速度快吧! 但你们见过跑得这么快的人吗? 他能在0.00000000001秒内跑完10兆米……”“啊!”学生们都怪叫了起来。以后几位吹得都不错。最后上场的是一位上学期转来的男生陆圣宇,只见他满脸通红,慌里慌张地一路小跑上了台。同学一见他那模样,都“哄”得笑起来。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一边笑一边对大家说:“我今天忘带本子了,下面我就直接给大家说说我去过最热的地方吧……”哈哈哈,又是一阵笑声,歪打正着! 他虽不大方,但大胆的想象、幽默的语言使同学笑声不断。这个压轴戏真不错!

望着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我脑中一个新的念头产生了,我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次活动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你自己的比赛呢,还是某个同学的表现呢? 是不住的后悔呢,还是成功的喜悦呢? ……请你们选择印象深的内容写下来作为成长的记录,能完成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稍作思考后,学生们的笔便飞舞在了练笔本上。我走下去巡视,嘿,题目有“有趣的吹牛大赛”、“成功的秘诀”、“难忘的教训”、“我会吹啦”、“六(1)班的吹牛大王”、“吹牛与写作”、“生活中不能吹”等,字里行间充满了真切的情感,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下课了,有一半的学生把写好的练笔交给了我。“还有没写好的同学休息一下吧,有空继续写完。”“不要紧的,老师,我们会写的,马上就写好。”望着已交上大作、满脸灿烂的学生和埋头抓紧写的学生,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吹牛,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驰骋在想象的天空中,创造出许多神奇的内容。吹牛,说不定能造就出写作能手呢。

我看到了……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在课堂教学作文时,教师除了教授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象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合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海底世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大海深处还有哪些动物吗? 接着打开媒体库,播放下载好的录像《大堡礁的一天》,孩子们很快从欢呼雀跃到聚精会神地观看,海底奇异美丽的景象逼真地展现在眼前,同时伴随生动具体的解说。二十分钟一晃而过,孩子们意犹未尽。我因势利导:还想看吗? 那就要仔细看,记住一至两种动物的有关资料。学生观看后交流时,他们都滔滔不绝,兴致勃勃,再要求他们写一写感兴趣的动物已是水到渠成的事。写作时他们都笔走如飞,一行行生动有趣的话语跃然纸上:

颜色美丽的海蜗牛

蜗牛有许多种,你们见过没长壳又颜色异常艳丽的蜗牛吗? 我告诉你,这种蜗牛生长在海里,它美丽的头上长着两只像小牛一样的角,颜色有遍身乳白,也有蓝白相间的……你别看它这么弱小,可也不好惹的,它身上的毒液足已把你的手完全腐烂,下次你到海里去当潜水员,看见了海蜗牛千万不要碰啊!

形影不离的海虾和虾虎鱼

海虾和虾虎鱼是一对好伙伴,因为海虾是瞎子,容易被敌方攻击.而虾虎鱼的视力很锐利,所以它就为海虾看门。海虾也不是在那里白吃白住的,海面变化多端,有时一阵风沙过去,沙子落进海底,把家门口堵住了,这时候,海虾就用大钳子清扫家园,使它们的家一直保持通畅。海虾和虾虎鱼就这样形影不离地生活着。

有趣的海马爸爸

大家都知道,是雌性动物繁殖后代的。但是,在海洋中有一种动物它是雄性繁殖后代的,那就是海马。在它们繁殖期间,雌海马就把卵产在雄海马肚子上的一个育儿袋里,在育儿袋里雌海马的卵子和雄海马的精子结合,就变成一只只小海马,小海马在爸爸的育儿袋里温暖的睡了几个月,就被爸爸用力一弹一弹地弹出来,雄海马就是这样辛苦地产下了小海马,你说奇不奇怪?

从上述片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怎么体验怎么写,体验到什么写什么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才会有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感悟,真切的感受,才会浸润着“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语)的个性化色彩。

时代呼唤学生个性的张扬,让习作凸现孩子的个性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没有个性的习作是没有生命的废语。我们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心智潜能发展,在习作个性化的探索中与时俱进,这样,习作教学便会迎来一片艳阳天。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表现在具体的活动之中。从事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个性的主要能力和特征也就能形成和提高,活动成为了个人素质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个性发展的中心环节。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个人必须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由的自然,他使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

与蜗牛的一次亲密接触

(1)蜗牛出来散步了。今年的春天来得有点迟,已经走到了三月的末尾,可天气还是有点冷。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雨,早晨走在路上感觉到了一阵很久没有呼吸到的清新空气迎面扑来,心情一片爽朗。

走进校园,看到中央大道的边上还星星点点地留着大小不一的好几处水洼。我匆忙走过,忽然发现水洼里似乎有一些小东西在蠕动,低头仔细一瞧,原来来了一些春天的小客人——蜗牛。它们在水洼里轻轻地舒展着自己的身子,自由自在地东瞧瞧、西看看。抬头四望,没有想到目之所至,随处都可以看到蜗牛悠闲自在的身影。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踩到蜗牛,惊扰了蜗牛的美梦,我马上低下头、踮起脚尖绕过水洼小心翼翼地穿过校园里那一条宽阔且悠长的大道。

“好,今天终于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来观察蜗牛了!”我心里暗自兴奋着。

《观察蜗牛》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中的第一课,开学之初大自然还处于寒冬季节,难以寻觅蜗牛的影子,加上我希望学生可以在生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不想仅仅找几幅图片随便应付教学,所以这一教学内容的观察活动一直“搁浅”。今天在校园里看到蜗牛,自然有一股喜悦涌上心头。

上午第四节课,三年级的科学课要开始了。课前我又去学校大通道附近“侦察”了一番:好失望,道路上的水洼少了,蜗牛也比清晨少了很多。我的目光在水洼附近的路边和草丛里逡巡,可仍然难以发现它们的踪影,真不知道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偶尔,我在草坪边的水洼里看见几只小蜗牛! 虽然看到的蜗牛的数量比较少,可我还是决定今天的科学课上跟孩子们一起研究蜗牛。

(2)牵手蜗牛。课开始了,我跟孩子一提到“蜗牛”,教室里就安静不下来了,一只只小手举起,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春天到了,小蜗牛要爬出来了!”有的说:“下过雨之后,可以在草地上、墙角里看到小蜗牛。”还有的小朋友甚至讲起了小故事:“小蜗牛本来是跑步冠军,得了一个奖杯,可它总是一刻不离地带在身边,后来奖杯就变成了它身上的外壳……”,“蜗牛本来是有一对翅膀的,后来它骄傲了,翅膀就退化掉了! ……”旁边的小朋友马上不满地叫嚷起来:“那是童话,你怎么讲这个啊? 我们在上科学课!”……听他们充满童真的发言,我不由得笑了起来。

通过交流我捕捉到了学生许多丰富的想法,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似,就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差异仍然非常大。有一部分学生对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都有比较多的了解,可有一部分学生显然对蜗牛的认识非常缺乏,脑子里几乎是一片空白。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到底以哪一部分作为教学的起点呢? 我忽然感觉好难! 对,他们对蜗牛的好奇和喜爱是共同的啊,我可以从这里入手,促进他们对蜗牛的观察和了解。

科学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经历的过程,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所以即便像在课前捕捉一些蜗牛这样比较简单的事情,我也没有越俎代庖。对于学习科学的孩子们来说,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没有在课前为学生们捉好多蜗牛分发给他们,而是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组织他们一起到户外去找蜗牛、捉蜗牛。我想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认识,观察到自然状态下蜗牛的生活状况,更可以给学生一些关于科学学习的记忆,让他们把科学学习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我很担心孩子们难以捉到蜗牛,但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还是决定让他们自己到户外去试一试。出发前,有几个小朋友提供了一些小建议,说可以到水塘边、墙角处等比较阴凉的地方去找蜗牛。

孩子们最乐意参加户外活动了,一走出教室,连平时最懒洋洋的孩子的脚底都像抹上了油一样,一溜烟就跑到前面去了。他们弯着腰、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在路边巡视着。“老师,我们发现一只蜗牛!”一个女孩子话音刚落,十几个孩子立刻围了上去,蹲下身子好奇地看着蜗牛。不一会儿,远处又传来声音:“我也发现蜗牛了!”没有发现蜗牛的孩子起先跟着声音跑,渐渐地就停下脚步了,因为他们发现当他们低下头仔细寻找时,也能在自己的身边发现小小的蜗牛的身影。在学校大通道中央的花坛边上,孩子们像得到命令似的有秩序地围成一圈,低着头仔细地在瓷砖和水泥路、小水洼的边上捉起一只只小蜗牛。几分钟过后,他们刚才从教室里带出来的尺子、垫板上都有几只小蜗牛了。

(3)蜗牛是个大明星。我们一起小心地把蜗牛带进了教室,观察活动继续开展。小蜗牛们比我想象中要大胆许多,原来以为把它们从室外抓回来会吓坏它们,没有想到它们中对此毫不在意,才缩进外壳一会儿就又向外张望起来,像个大明星似的表演着自己的节目。看到小蜗牛小心翼翼地从小小的外壳里探出身子来,孩子们都很高兴。有好几个小组的孩子都兴致勃勃地把捉来的小蜗牛摆放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他们的发现。

蜗牛的生动表现吸引了孩子所有的注意力,他们一边看着蜗牛的表现,一边相互交流着观察的发现,我好几次示意他们安静下来都没有效果。是啊,现在,还有什么比蜗牛的表现更吸引孩子的眼睛的呢? 我决定走到一个个小组之间,与他们一起去分享观察的发现,并指导他们把观察的发现记在“活动记录本”上。“小蜗牛伸出柔软的身子了!”,“蜗牛爬到铅笔上去了!”,“蜗牛伸出的触角碰到小朋友的手又缩回去了!”,“蜗牛爬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粘乎乎的痕迹……”没有指导的观察活动显得比较琐碎,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都比较丰富,蜗牛的各种表现在孩子的眼里生动、有趣极了,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快乐和惊喜。

在三年级这样一个科学启蒙阶段,我不希望科学课被规范束缚得失去了趣味,于是,尽管孩子们的发现是比较零碎的,我还是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我感觉到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根本不需要我去提醒他们不要开小差。(以往教学中学生的走神和教学内容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很有关系的,如何寻找到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切入点,感觉不容易!)我奔走在一个个不同的小组间,了解到不同小组间孩子们的发现各不相同,但蜗牛形态及行动方面的基本特点他们基本上都抓住了。

在教学中,学生们自己“发现”的与老师“告诉”的可能是同一个内容,但因为接受方式的不同,在学生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在本质上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自我发现,是学生们乐意去实践的过程。

(4)把蜗牛送回家。快下课了,看着孩子们桌子上的蜗牛,想起多年前教“观察蜗牛”时一群调皮的男孩子从墙角里捉来蜗牛并一个个把它们碾死的情景,一种担忧从心底升起:孩子们会怎么样对待这些已经被冠上“破坏庄稼的害虫”的蜗牛呢?我问他们:“下课后你们准备怎么处理小蜗牛?”几个孩子说准备把小蜗牛养下来再做观察,也有同学说要把小蜗牛放回大自然。一个孩子的发言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我要把小蜗牛放到我刚才抓到它的地方。小蜗牛像我们一样也有生命,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慢慢地成长……”

下课了,看到一些孩子小心地把蜗牛放进杯子,惟恐惊扰了它而细心地呵护着,另外一些孩子来到草坪边把小蜗牛放到草地上,我的心里投射进了灿烂的阳光,微笑浮现在我的脸上。生命,正在孩子的心目中被尊敬和重视,我心释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