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与方法

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与方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个性化也是一种创造,所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也得遵循个性化原则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独创性。实践是检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应遵循系统化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有保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往正

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与方法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应用能力,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适量适度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以及生活经历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机工具有限。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应与教材、教学,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把握一定的度。注意量度、难度、深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为了培养其能力而拔高,要以学生的已有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已有的个体经验为前提,也不能太专业化,一定要有培养的可行性。

(二)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也是一种创造,所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也得遵循个性化原则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独创性。首先,教师在教学上和生活中都应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如不求全才只求偏才、怪才。殊不知偏才、怪才个性怪异孤僻,那不叫个性,也不是创新。我们鼓励竞争,鼓励冒尖,允许有差异,但也不主张学生完全“听话”。对学生要民主平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能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所有的学科教育都应遵循此原则,它又包含“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人施教”。教师应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教学目标应相应产生变化;另外,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生活背景,在教学时培养其应用创新能力最好选择其真实发生的计算机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计算机的好处与实用性。每个学生性格有差异,知识有差异,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去教学,这样学生才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实践化原则,循序渐进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目的、途径和最终结果都是为了实践应用。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紧密结合的,不是割裂存在的。实践是检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但在培养时也得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因此培养学生能力时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也得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反之则会适得其反。

(四)系统化原则,团结协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的有机整体,这些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如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也是一个有机的、不能割裂的整体。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环境的存在,需要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相互和谐的一个大环境。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应遵循系统化原则。(www.xing528.com)

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不单跟个人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影响着个人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的发挥。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合作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低。因此,应该从小就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关心。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事不能单靠个人的力量来解决。有人对近代科学发明创造包括诺贝尔获奖者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而有杰出贡献。因此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创造必须学会与人相处、信息共享、团结合作。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多文化技术学习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分工合作,可以减少学生操作中的重复性优化学生的操作步骤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合作中,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同角度的思路可以让合作的学生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合作中创新思维的运用能够促进新的见解产生。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想碰撞,这种积极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增加自我认识,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师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学生和教师间的相互认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五)问题性原则

质疑是思想的开始。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地质疑、发掘新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发展。如果一切都是一成不变地接受,那整个世界都不会得到创新、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是学生的自主性展示,但是教师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如一个题目的不同解决方法、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有保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提问时,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学习产生问题时不要立即给出答案,可以通过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联想,鼓励学生激发新思路和新解题方式。只有这样的引导操作,才能让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实践操作中转化为真正的工具。

(六)自主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能力已经有所提升,学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增强自身的自控力和对知识的把握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面对新颖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知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考试压力的前提下,信息教学氛围更是宽松;信息技术的自由性以及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同、各自的兴趣点不同导致的关注点不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的信息课程更是需要自主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强制性的课程内容灌输者,学生成了课程的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在学生擅长的不同信息技术领域给予帮助,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获取更多掌握信息技术的经验。

(七)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技能感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重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技术或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在兴趣性原则中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较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互动轻松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可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