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兴茶旅文化游线路优化建议

长兴茶旅文化游线路优化建议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如今,中国的茶文化旅游正在大力发展,中国的茶旅线路也有20多条名特优线路。

长兴茶旅文化游线路优化建议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中,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会给旅游者带来愉悦感、新鲜感,既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求知探奇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茶文化旅游,简称茶旅。

由于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外形和色香味各异的品质特征,尤其是一些名优茶类,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之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茶歌,还有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名圃、贡茶馆、御茶园、皇茶园等茶文化遗迹,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都属于重要的茶旅资源。因此开发利用这些茶旅资源,组成各种旅游线路,把茶文化和旅游密切结合起来,必将大大地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茶叶商贸经济的发展,并会大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现如今,中国的茶文化旅游正在大力发展,中国的茶旅线路也有20多条名特优线路。有一句名言,“喝茶人一生要去20个茶旅胜地”。有人说好山好水出好茶,每一个好茶的所在,都是最好的茶旅目的地,无论是否茶季,这些茶旅胜地,都值得喝茶人去游一游,去花费时间、消磨光阴……著名的长兴紫笋古茶山,它位于浙江省长兴县西北部的顾渚村。这里有大唐贡茶院、唐时的礼茶,这里的茶叶集雾水之精华,聚大地之灵气,有着“好山出好茶”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中国早春第一贡茶”的美誉,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明前新茶已上市,茶季到来,我们喝茶人,如能去一游,这些古茶山、贡茶园、摩崖石刻,能提升我们的茶文化素养、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是极好的旅游休闲去处。

本书提供一些与紫笋茶有关的旅游景区和茶旅线路,供喝茶人参考。

一、长兴水口茶文化景区

水口茶文化景区是以深厚禅茶文化为底蕴,以直朴民风为特色的江南茶文化旅游圣地,茶圣陆羽在水口写下了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第一部茶叶巨著《茶经》,唐代贡品紫笋茶续贡800多年,千年古刹寿圣寺与杭州灵隐寺齐名。

水口凭借淳朴的乡风,热情好客的民风,以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凭借紫笋茶园的茶文化内涵为基底的茶旅,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地的大城市游客纷至沓来,在长三角境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和紫笋茶文化的好地方。

景区位于湖州市长兴县西北部,三面环山,东临太湖,包括水口村金山村、顾渚村,共计16.8万平方公里,主要有大唐贡茶院、吉祥寺、寿圣寺、陆羽阁、霸王潭、摩崖石刻等景观配套花间堂禅茶精品酒店开元旅游度假村、天屋农耕文化园等高端民宿和休闲旅游项目。同时,景区内有土特产购物中心、山间休闲绿道、茶园屋舍、水口八大碗美食等,架构了水口茶文化景区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

游览该景区的最佳时间为春秋两季,景区开放时间,大唐贡茶院(开放时间是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半),最晚入园时间是下午四点,可以购买的礼品有茶叶、茶具等。

二、长兴古茶山的茶旅路线

近些年,长兴县政府重视打造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重开发紫笋茶的历史文化。结合已具规模成功的农家乐旅游,投入修复了多条古茶山旅游路线,大家可从网上查到了解。

现选择一些我多次去过的古茶山,而且山路修建得较好,行走登山的难度不大,有兴趣的茶友,可以实地去走走。去贡茶院、贡茶古道、茗岭古茶山罗岕村,寻古茶文化遗址实际体验一下,将是极好的休闲茶旅机会和了解紫笋茶的经历。

(一)大唐贡茶院和古茶山

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是中国茶文化的圣地,以特产紫笋茶和金沙泉享有盛誉。近年来,因沪苏大城市游客纷至沓来,又被誉为“上海村”而有名,村以顾渚山命名,历史悠久、山水清远,是集优美环境和茶文化于一体的山区村落。大唐贡茶院和古茶山是该茶旅路线的主要景点

游客到顾渚村以后,可以住长兴顾渚山农家乐,或住宿唐朝十二坊,周围环境即是顾渚山。行程以住一晚、两天的行程安排。

第一天,上午出发到长兴县水口顾渚山,入住,午餐

下午,参观大唐贡茶院学习《茶经》中有关紫笋茶的内容,了解陆羽著书时,在顾渚山的活动轨迹。了解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贡茶院的历史文化,品尝按唐代贡茶加工工艺的饼茶。也可按预约,观看唐时的礼茶表演。

晚饭后,可约好品尝紫笋茶,或漫步顾渚,观赏唐朝十二坊的灯光夜景

第二天,早餐后,开车去古茶山。

沿古茶山小道上山,入口处竹林间有一石碑,上镌“山桑坞”(方坞岕),碑后刻陆羽《茶经》茶之出的摘录,这里是陆羽到过的地方。看过碑文,沿石阶进山岕,从左侧小路往山走,可见山坡上的茶树与大大小小的石块在一起,即是《茶经》中所述的“上者生烂石”之环境了,稍作留意,石阶旁或石缝中,可看到刚出土不久的小茶树苗,再往上至半山腰处,有新建的“烂石亭”,供游人歇脚,在亭中可观周围的茶树,也可看到古茶山的远景。

走过烂石亭,石阶路逐渐向下行,又见一片自然生态的野山茶,小道旁边的石涧溪水轻吟流淌,若遇雨后,则水声哗哗而过了。再沿路走过一段竹林,就又回到入口处的石碑前了。若要想了解顾渚紫笋与《茶经》中描述的茶产地环境,这里是最好的茶旅路线。原因在于:一是离贡茶院和农家乐住处近;二是路程短、山路好走,特作推荐。

走出古茶山,山脚下有几家农家乐,兼有品茶休息茶座。从山上下来,稍有脚乏口干,沏一杯紫笋茶,休息一会,静观茶山翠竹摇曳,细听溪水激石吟歌。此时,脱离尘嚣、亲近自然,是净化心灵的最佳享受。

中午回住处午餐。(www.xing528.com)

午餐后可去参观摩崖石刻。

现修葺后的金山村外岗最高堂石刻值得一看,此处石刻距今1 200多年,是唐代三位湖州刺史的题名石刻。公元770年,经陆羽的推荐,产自古茶山的紫笋茶正式成为唐代宫廷贡茶。同年,在顾渚山下建立了大唐贡茶院。“贡茶院遗址”和三组“唐宋摩岩石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供奉“茶圣”陆羽的纪念场馆,它们属于古茶文化遗址,也是研究紫笋贡茶历史的重要佐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大家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此刻石记下他为修贡到此,据说是全国仅存的一处杜牧留名石刻。

参观后,返程。

(二)贡茶古道和廿三湾

贡茶古道起于水口金山村外岗,进山入口有新建的石牌坊,上书:贡茶古道。新开发的贡茶古道,古称葛岭坞岕。入山古道傍山而行,往北走过两省的界碑,到廿三湾山脚下约6公里路,此岭也称啄木岭。《茶经》中有记载,据说上山的石阶路有二十三个弯道,当地人称为廿三湾,是两界人们劳作往来的交通便道,山上有新建的“境会亭”(详见书中介绍),站在啄木岭上,可远眺群山,从北面下山是江苏省宜兴湖滏。

此条线路,可安排从浙江长兴水口乡金山村为起点,登上廿三湾(啄木岭),岭上有“境会亭”,唐代时,湖州和常州两地官员每年监制贡茶之时都要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在境会亭游人可品茗休息,再从北侧走下廿三湾。江浙有两段石砌古道,其中浙江境内一段在啄木岭南峰下,在江苏宜兴县境内的一段,在啄木岭北峰下,路面以小石板和块石铺成。石块被历代先人磨得十分光滑。预先安排车辆在北侧下山处等候接应,上车后,可顺道去悬脚岭,也是陆羽《茶经》中记载之地方。与啄木岭相距不远,是茶人可以去看看的地方。

若有时间多的话,可以去逛逛丁山的陶瓷城,了解一下紫砂壶,或直接回到长兴。

从金山村外岗走贡茶古道上山至啄木岭,原路返回,约需5个小时。若从北侧下山,则需要按所去的地方,先做好时间安排,以便掌握一天的行程。

(三)茗岭和罗岕村

茗岭,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是陆羽曾经到过的古茶山之一。罗岕村位于长兴县的西北面,离县城约30公里,村四面环山,是长兴县界内最高海拔、最出名的茶叶产区。茗岭山下的罗岕村附近,有若干个有关新四军的红色旅游景点,还有大干岕村落遗址等景点可以游览(书中前文己有介绍)。作为到长兴县寻觅古茶山,探访陆羽当年之茶路的茶旅活动路线,此条线路的行程较远,山路也有点艰辛了。我从茗岭的南北两侧,分两次上山,体会到登高的辛苦。若是为爱茶而来,当应前往践行;若以追寻茶圣之路,但也须量力而行,视身体情况,做好登山的准备工作。

登茗岭,南北两侧均可上山,还可登顶达黄塔顶。但是,若年龄已高,身体状况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过于劳累,应以安全为第一。

(四)合理安全地选择茶旅活动

去长兴茶旅活动,首先要做好每一条线路的预先功课,有针对性目标,不盲目乱走。对不熟悉的线路,要请熟悉地理情况的当地向导指点引路,避免发生意外;要各自带好登山用品(如:登山杖、穿登山鞋,自己常用的药物等)

现在长兴己开发出十条古茶山旅游线路,上网可以查到。在此只介绍我曾走过,较为熟悉,并且觉得有意义的茶旅线路。

以第一组(住一晚两天)为例,其他景点可参考组合为2~3天的行程,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从茗岭南侧上山约7华里的石阶小路,到茗岭头(江苏、浙江两省分界),返回下山,来回约2个多小时。

从长兴水口镇出发,驾车到煤山罗岕村约1小时,在罗岕村村口的土地庙前稍作停留,读一下庙前的典故传说,可增加对罗岕村的了解及登茗岭的兴趣。在长兴古茶山旅游过程中,也可对长兴特产了解一下。如太湖银鱼、长兴吊瓜子、太湖蟹、长兴白瓜、眉仓雪藕等,上海人对此很感兴趣,可以买一些。

在野外登山活动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充分做好行程安排、备好个人保护用品;更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入山后不用火、不吸烟!防止发生山火大灾;要爱护青山绿水的一草一木,不去乱挖山上植物,即使是挖竹笋、采摘茶叶,也要在当地主人带领下去体验生活。

在野外行走,所带的食物、饮用水等,在食用后,将外包装、空水瓶等自带下山,不可随意丢弃,破坏自然环境。

亲近自然、爱护自然,是每一位茶人必须做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