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教学和终身教育的优化主张

教育目的、教学和终身教育的优化主张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甘的教育思想直接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的影响。毫无疑问,康甘的这种教育主张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1965年,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做了题为《终身教育》的学术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保罗的《终身教育入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三个相关概念。

教育目的、教学和终身教育的优化主张

康甘的教育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自身教育经验和生活经历,以及当时澳大利亚社会提出要提高技术学院的呼声以外,国际教育思潮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康甘的教育思想直接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的影响。正是康甘要求委员会成员仔细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公布的《学会生存》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从康甘的教育主张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思想影响和文字表述。“生存”、“学习”、“终身学习”和“变革”等都可以在《学会生存》中找到。在“康甘报告”中反复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论断,有时一页就出现了三次“UNESCO”的字眼。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借鉴,“康甘报告”专门摘编了《学会生存》的部分内容。这也是《学会生存》对康甘报告影响的例证。

上面曾经提到了康甘自己归纳了教育哲学思想,这里把他们分类归结为其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必须具有特殊性,别人已经提出的尽管康甘也提了不能算作他的教育思想。为此,根据他的相关论述及其“康甘报告”,具体的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生存

“康甘报告”正视重心的变化,它摒弃了技术学院仅仅满足行业劳动力需要的狭隘的僵化的观念,采纳了更加广泛的理念,认为技术与继续教育要满足人们个人的需要……。在康甘看来,教育的生存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技术教育增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专门的关键能力的培训;其二满足个人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也就是要学习综合技能和知识。从“康甘报告”来看,他更侧重后者。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合理的岗位转换,教会人们如何在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社会里求得生存与发展。加拿大比较教育专家戴维·威尔逊(David N.Wilson)指出:“今日的青年可能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更换3~5次工作,而且可能为多达12到15家不同的公司工作。”[51]康甘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如果职业培训的针对性越强,其岗位的适应性越差。事实上,特别是尚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技能培训面狭窄不利于充分就业。但是如果技能培训过于宽泛,那么同样不利于学生就业。康甘的这种技术与继续教育的思想在80年代受到指责,认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论怎样,教育的生存目的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与世界教育思潮匹配的。《学会生存》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而这个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52] 在世界各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职业更新频繁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教育是为个人应付变化的准备

教育具有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功能。最好是个人与社会需要有机的结合。当它们发生矛盾的时候,康甘认为首先要满足个人学习的需要,然后再满足行业的需要。康甘认为行业的需要最终是要首先通过满足个人的学习需要实现。[53] 在这点上,康甘超前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因为当时技术与继续教育教师不特别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发挥主动性。《学会生存》提出:“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重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够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重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54]

(二)教学论

1.教育就是学习(www.xing528.com)

康甘的教育思想受到当时国际教育思潮的影响很深。也就是在“教”与“学”之间,强调“学”。这也是《学会生存》的主张,它认为现代教育“扩大了自学的活动范围,并且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康甘十分重视自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如果自学在职业教育领域是有效的,那么必须建立一支流动的教师队伍,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人们学习和进行诊断性指导。”[55] 由此可见,康甘的主张是把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施教。职业技能的培养不在于“教”,而在于“练习”。即使教师教得再好,没有充足的实际操作,也是无法习得技能的。毫无疑问,康甘的这种教育主张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

2.教学就是交流

王国富等主编《澳大利亚教育词典》把“教学”定义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康甘在定义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的时候,认为它应该被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支持和发展个人的理解和技能所有有组织有支持的项目。”[56] 在他看来,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学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无论从澳大利亚一般认为的“教学”,还是康甘理解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即交流是对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主体性教育,符合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但是这种思想主要适用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人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不适合缺乏必要知识基础的中小学生基础教育,同样不适合缺乏工作经历中学毕业生的技术与继续教育。

(三)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概念最早出现在1956年法国议会立法文件上。1965年,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做了题为《终身教育》的学术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保罗的《终身教育入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三个相关概念。这些都对康甘及其报告产生了影响。在“康甘报告”中指出:“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两部分:青年时代的正规教育和成年时代的就业,这是不切实际的。认为人在十五六岁时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不能够终身受用,尤其是在技术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职业的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终身学习。”[57] 康甘并未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却是较早在澳大利亚推广这种理念的人,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私立成人教育部门已经关注回归教育或者终身教育的观念,康甘认为它也与技术与继续教育休戚相关。这与当时世界教育思潮紧密相连遥相呼应。

当时的教育部长比兹利在1980年评价康甘的时候说道:“在指导终身教育方面和重新获得教育机会方面,都使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声称成人可以自由地接受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康甘的终身教育思想大大地影响了澳大利亚的一代人,为了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