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模式语文到创造头脑语文

从模式语文到创造头脑语文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书月我很崇拜创造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语文教育大家,如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他们为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语文教坛上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同样,我国的语文教学经过引进苏联的“讲读”模式,经历过80年代以来百家争鸣的模式探究,现在已经逐步成熟,正是从模式语文向头脑语文转变的大好时机。模式语文往往容易陷入把模式手段当成目标的迷宫,忽视了语文对人的创造意识的培养。

从模式语文到创造头脑语文

【作者】王书月

我很崇拜创造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语文教育大家,如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他们为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语文教坛上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但是我无法用他们的模式来教我的学生,每一个学生不同,每一年的学生也不同,这中间还有一道“代沟”横在中间无法跨越。魏书生老师的自然细密,于漪老师的激情睿智,在他们的课堂上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倘若让他们各自弃其所长而套用对方的模式,那无疑是让其邯郸学步。套用模式是模仿,而“教会”“学会”则是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尽管是不知名的小花,但终究是自己的,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应是创造者,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实,对照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演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期的讲演法、记诵法,这一时期主要是引进、运用欧洲的教学方法,有的甚至生搬硬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开始了教育领域的独创时期,主要有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这一时期已经以本国学生实际状况等作为基础,进入了课程、个性、心理等系统化的创建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繁荣时期,主要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等,开始着力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人的协作性的研究。

同样,我国的语文教学经过引进苏联的“讲读”模式,经历过80年代以来百家争鸣的模式探究,现在已经逐步成熟,正是从模式语文向头脑语文转变的大好时机。

模式语文的弊端就是用老师的头脑来取代学生的头脑,而老师的头脑又被专家们(如教参或大师类的改革者)的头脑所取代。模式语文是“不逾矩”的语文教学,它追求的是语文的现态效应,重视的是结果,是一种片面的教学质量观。而头脑语文则是一种发展性的语文教学,它追求的是语文的前瞻效应,着眼于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重视的是人的发展的成果。王国维先生曾经用诗词形象地阐明了治学的三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没有高远的目标、自我超越的意识和决心,是不能达到“妙手偶得”的境界的。头脑语文的追求目标正是如此。语文教学如果模式化,那就会成为“小脚女人”,只会亦步亦趋,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风采。头脑语文呼唤的就是统观全局的大气,就是居高临下的气势,就是物与人的内外交融、表里合一的和谐

在17世纪,莱布尼茨说了一句经典性的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时普鲁士王宫里的宫女们不信,在宫中的后花园寻找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承认莱布尼茨的话是对的。其实,语文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文章自得方为贵”,只有有个性,才会“下笔如有神”,也才能感染说服别人,传之久远。

头脑语文致力于让学生放出批判的眼光,要为学生拓宽发展的空间,和学生一起开掘合作的宝藏。(www.xing528.com)

放出批判的眼光。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谈到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认为这正是目前语文教育改革者应该奉为“圣经”的一句话。模式语文往往容易陷入把模式手段当成目标的迷宫,忽视了语文对人的创造意识的培养。它往往强调了知识的趋同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个性保持、自身思考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学生的个性思考和教师、教参的思维模式并不完全一致的时候,往往以牺牲个性为代价。这种取向与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着很大的距离。事实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个性特征和批判意识的人,正如日本学者川上正光指出的:“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没有批判意识的人,他们唯权威是瞻,不敢超越;他们唯书本教条是理,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唯多数是正,随大流而不敢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必然充满依赖、迷信、盲从。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有的同学对“借书满架”中的“借”作“借来的”解释质疑,认为如此释义与归有光这个大散文家的身份不合,尽管理由不太充足,我仍是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思考。有的指出要与下文语境契合,有的查阅了有关归有光的传记材料来验证,有的凭借《辞海》等工具书,指出“借”实是“藉”的简体,原为凭借、依靠等义,并举出了杜甫“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借英雄姿”等作为佐证。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生有了自己评论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应是难能可贵的,课堂上能不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早就说过:“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性命攸关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P.39)这种能力会使学生适应时代社会的任何变化。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批判能力的情境,不要急于指导指点,而要善于设疑激疑。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首先学会脱离注释去猜读思考,查阅工具书中几个不同义项时不妨让学生自主思考确定。在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不妨把几个有争议的观点和依据和盘托出,交给学生去思华,判定。新教材还《荷塘月色》以原貌,我们将老教材删节的有关争议告诉学生,让学生结合文章去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更主要的是作为读者对艺术品学会鉴赏和品味。采莲少男少女的个性张扬和幸福生活正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想得而得不到的,是理想中的“桃花源”,而“将女人的艺术的一面作为艺术而鉴赏它”(朱自清语)也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之一。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整体把握作品全貌,这将会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拓宽发展的空间。既要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又要使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这是头脑语文教学担负的双重任务。教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语文思维和训练语言的目标,善于从重点、难点和疑点中选取发散点,既要依据课本,又要不限于课本,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语文学科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头脑语文要善于突破常态的语文学习模式,善于对教材作深化拓展的工作,善于对语文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再现”。对《项链》结尾的多种处理可以说是多样化拓展的一个范例,这里就不再赘述。教学《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时,我们在让学生诵读品味邓小平同志的语言的基础上,联系当今社会我国对中美撞机事件和对待台湾问题有关的外交辞令,进一步让学生涵泳品味,学会兴趣盎然。只有树立了语文生活化的发展意识,学生才会学得主动投入,也才会掌握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要义。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创作——阅读”的形式,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们根据文章开头设置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触龙可能采取的劝谏方式。学生在构思了多种方法后再比照全文,不仅叹服触龙的机智,而且也碰撞出许多灵感的火花,有些不一定比触龙的逊色。教学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让学生联系自己耳熟能详的寓言在模仿中创造;教学《一碗阳春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详见《中学语文教学》2000.4拙作)。这种自主探索的触角已超越教学模式本身,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人教社1985年版,第106页)。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而教与学又处处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死气沉沉机械僵化,头脑语文正是对语文教学的一次大解放。

开掘合作的宝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指出:未来的人除了拥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两本“教育护照”外,还应拥有证明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第三本教育护照,又叫创业能力,具体包括人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是一种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都很强的能力。头脑语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具有合作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思考,而得不到别人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P.82)只有懂得合作、学会合作,人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古代很多的名篇佳作往往正是在互相启发甚至是刺激下得以完成的,《岳阳楼记》《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无不如此。在现代社会,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更为便利。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信息系统,促进学生共享信息,如建立语文学习资料库,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开展阶段性主题学习活动等等。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时,我们要求学生课后三五人深入研究一篇作者另解寓言含义的文章,并且要求联系现实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这种新解寓言的方法。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要求学生分别从《红楼梦》原著中选取精彩段落进行点评。这样课堂就真正由“讲堂”变成了“学堂”,每个同学或小组既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要注意去批判吸收别人有用的东西,合作中有争议,反思中求完善。当然,要取得完满的效果,需学生独立学习阶段在计划的决定和预测的才能方面花大功夫。任何想要坐享其成的想法和做法都将会使自己的头脑运作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失去提高的机会。另外,要求学生在维护自己的独特性时,对别人的智慧要懂得用理性去包容,竭力去欣赏,或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加以验证和补充。合作意识是头脑语文在集体形态下的集中表现,是“头脑风暴”“心智撞击”,它与个体批判能力的发展形成不可或缺的同步效应。我们可以肯定,每一篇有个性的文本,经过每个充满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解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网络交流,每一篇都会成为语文教学的“发光体”,每一个人也都会成为语文学习的“发光体”。

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个寓言:一位游客来到天堂,向圣徒彼得求见曾经是世纪的最伟大的一位将军。圣徒彼得指指站在身边的一位天使。游客很惊讶,这不是自己认识的那位鞋匠吗?圣徒彼得回答,“是的。但是如果他在世时当上将军,他就是最伟大的将军了。”鞋匠本是将军之才,但他未能最大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究其原因,一是他没有能认识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也缺乏“伯乐”引导发挥他的军事潜力。我们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却让学生丧失了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丧失了语文创造的灵气,我们制造了一批批“小鞋匠”,而在高考后他们就连这一点“匠艺”也不屑存于心中,这岂不是一种悲哀?头脑语文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趋势,并将在异彩纷呈的教坛上日益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