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商资助下的扬州学校及徽商文化事业

盐商资助下的扬州学校及徽商文化事业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教事业,徽商在扬州围绕科举进行的教育投资和学术投资,在前一方面,协助盐政衙门和地方政府修缮官办的文庙,兴办书院和义学,奖励学生和考生,乃至修建士子所崇尚的文昌阁。[48]这三所盐政和地方官主办、盐衙和盐商出资的书院,成为当时的著名学校。[50]盐商在扬州资助开办的学校不少,且有不同类型,唯以安定、梅花、乐仪三书院最有成就。两淮的徽州盐商,不仅在扬州办学,还关心原籍的文化事业。

盐商资助下的扬州学校及徽商文化事业

文教事业,徽商在扬州围绕科举进行的教育投资和学术投资,在前一方面,协助盐政衙门和地方政府修缮官办的文庙,兴办书院和义学,奖励学生和考生,乃至修建士子所崇尚的文昌阁

维修文庙。府州县都有官方建设的文庙,以教育生员。文庙需要不断地维修,教育经费又极其有限,要能有效地维持,需要各方面的赞助,扬州有个优势,就是有中央派出的盐政衙门,该衙与其所管理的盐商可以资助。仪征文庙的修缮,即为县官、盐衙、盐商和仪征籍的原徽州合力进行的。1653年两淮盐运司运副朱懋文捐出商人公费修葺学宫明伦堂,1675年,原徽州人许承远修缮大成殿;1684年其子松龄与乃舅吴爱重重修明伦堂,1689年知县马章玉会同原徽州人、乡绅郑为旭、许松龄、桓龄等捐银1550两,徽商捐银1600两,重建大成殿;1708年原徽州人汪文芷修葺倾圮的居仁、由义二学斋;1714年许松龄之子许彪重建尊经阁;1735年松龄孙华生重修学宫;1790年众商捐银大修文庙,旋因岁修经费不足,又捐1000两生息资补;1805年商人捐银1000两重葺大成殿。在历次维修中,令人注目的是许承远家族,以维修文庙为己任,不只为教育事业尽力,且将仪征视为家乡,成为仪征绅士的表率,所以县令戴仁行表彰许氏“诚大有造于仪邑也”[40]东台文庙,1752年盐官劝商衿重修成功,1792年商灶再修。[41]

兴办书院。此项商人出力多,造士甚夥,成就独多。书院主要是三所,即府城的安定、梅花和仪征的乐仪。梅花书院,创办于明中期,由地方官和盐官主持,先后名甘泉山书馆、崇亚书院,明末废。1734年祖籍徽州的绅商马曰琯出资重建,所谓“独任其事,减衣节食,鸠材命工……不期月而落成”[42],定名梅花书院,1739年由盐衙支给诸生膏火费,书院收留学生60名,分正课、附课、随课三种,正课生每年给膏火银36两,附课生12两。1777年马曰琯的儿子振伯呈请完全归盐院管理,运使朱孝纯劝告商人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数额。书院平时有考试,由地方官主持的为官课,由书院掌院进行的为院课,都是每月举行一次,奖励优等者银两,连续获奖者升等。

安定书院,系巡盐御史胡文学创办于1662年,1733年巡盐御史高斌、运使尹会一,“以广陵名郡,人文渊薮,亟宜振兴,议即旧址重建,谕商公捐”[43],商人和士人也希望仿照省会的书院规制办好书院,众商乃捐银7400两修葺一新。所收学生人数先后有所不同,初期定额60名,亦分正课、附课、随课三等,给膏火费同于梅花书院,住院学习的,于常额外日增膏火三分,此外参加乡试,资送路费,中举者,则予树旗杆,送匾额的荣誉。两个书院的掌院,据李斗说,“皆知名有道之士”,确系康雍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如储大文,翰林院编修;陈祖范,国子监司业;沈起元,光禄寺卿;杭世骏,编修;蒋士铨,编修;赵翼,探花,道员;吴锡麒,国子监祭酒;姚鼐,刑部郎中;茅元铭,内阁学士;等等。这些人中,有的是诗坛领袖,有的是史学大家,有的是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几乎在《清史列传》《清史稿》中立有传记,文章被收在《皇朝(清)经世文编》中。书院有明师,又给膏火费,尤其是发放岁科两试及乡试路费,颇能吸引学子就学,所谓“来学者,四远麇至”[44]

两所书院,均以诸生、监生为教育对象,培养出一批科举人才和学者,诚如李斗所说,“能文通艺之士萃于两院者极盛”,他们中有管一清,进士,善属文,工诗;梁国治,少时肄业于此,官至大学士;秦黉、秦恩复父子,皆进士、编修;任大椿,及其弟子汪廷珍,均进士,经学家;谢溶生,刑部侍郎;段玉裁,古文字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经学大家;汪中,经学家;刘台拱,精于三礼;洪亮吉,博通经史,今世以人口论著称;孙星衍经学、音韵学家;等等。[45]上面说的基本上是嘉庆及其以前的事,咸丰间扬州各书院毁于战火,同治中恢复安定、梅花以及广陵书院,由盐衙将专门犒赏军队的一部分银子,经过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批准,移作这三个书院的经费。[46]

比起安定、梅花两个书院,设在仪征的乐仪书院开办得晚一些,始建于1768年,倡议者为知县,助成的是盐官和盐商。时盐商首领张东冈等,以子弟将进书院就读,申请捐助,每年补助膏火银857两,得到盐政批准,以后又增捐生徒盘费银300两。书院所收学生,名额逐渐扩大,至道光中,收生员正、附、随课生及童生正、附、随课生,计为240名。掌院也多是名家,如秦黉、赵翼、吴锡麒、王芑孙等。与府城二书院一样,给正、附生膏火银。书院经费,自1794年至1800年,每年开支在1800两至1900两之间,盐商原定额捐不足运用,即据实给予新的赞助,以满足书院的实际需求。[47]四方来试者,与安定、梅花同,并刊三书院课艺,以程多士。”[48]这三所盐政和地方官主办、盐衙和盐商出资的书院,成为当时的著名学校。盐商,不仅是徽商,还有西商,但17世纪以来,徽商早成为两淮盐商的主体,他们要送子弟上学,又要“回报”社会,乐于建设书院,所以才有盐商申请捐助的事,而从乐仪书院的建立的事实看,赞助者主要是徽州盐商。(www.xing528.com)

盐商所建设、资助的书院,在三所之外,还有维扬书院,1526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建,后废;敬亭书院,两淮商人于1683年建立,令士子诵读其中,后废毁。[49]

开办义学。盐商同时资助开蒙的义学,扬州府城原有义学3间,后增为5所,1800年商人洪箴远等,因郡城广大,义学太少,愿意资助,于12门各设一所,得到盐衙允准。[50]

盐商在扬州资助开办的学校不少,且有不同类型,唯以安定、梅花、乐仪三书院最有成就。

两淮的徽州盐商,不仅在扬州办学,还关心原籍的文化事业。徽州有两个紫阳书院,乾隆时,一个已废,一个经费不足,总商鲍志道念及乡梓,求得两淮盐政的同意,每年从淮南杂项中拨银3720两资助设在徽州城里的紫阳书院,又出己财3000两,修复书院房舍;同时拿出8000两银子存放在两淮官库,收利息援助城外的紫阳书院,“由是两书院不复告匮,而(徽州)六县之来学者,咸给其求,自宋以来,于斯为盛”[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