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丰富多彩与珍贵性

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丰富多彩与珍贵性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丰富多彩的石窟壁画是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壁画画面和当时刚刚完成时的艺术效果风马牛不相及也。图2-2-11莫高窟第275窟北壁《尸毗王割肉救鸽》(局部)北凉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第428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和285窟《得眼林》也是典型连环画形式的故事画,在石窟壁画中长达几米,颇为壮观,也是敦煌艺术中的珍品。

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丰富多彩与珍贵性

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闻名世界,也是敦煌艺术鼎盛阶段的代表。随着国家的统一强盛,社会安宁,人民生活富足,特别是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平定高昌后,敦煌成为交通中心和繁荣都市。唐代盛行大乘教,宣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进入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代替了小乘教在石窟艺术的影响,掀起崇佛开窟的高潮。据记载,当时莫高窟有石窟1000多个,壁画内容之丰富、画面之精美、色彩之绚丽是举世无双的。由于环境的变化,民众所欣赏的佛教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不同于早期,北朝时期血淋淋的忍辱负重、苦修成佛的本生故事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场面宏伟、欢快愉悦的佛国世界,大型净土变、药师变、弥勒变等(根据某一部或几部佛经内容演绎成的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称为“经变”或“某某经变”“某某变”)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像这样的经变图在唐代洞窟中多达200余幅,可见规模之大。

(1)净土经变图

唐代壁画的主要题材有阿弥陀经变(也称为西方净土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东方药师经变、涅槃经变等。其中西方净土变最多,有28铺壁画。净土变以《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净土宗三经)为基础,注重表现佛国世界的繁华与欢乐。净土宗由唐代名僧善导创立,教义为“易行道”,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往生安乐国土”,即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为众生开启了一条进入佛国的简易通道,广受人们欢迎。从贞观十五年(641)开始,净土宗大师善导在长安画了300幅阿弥陀经变,后来武则天又以此为蓝本制作400多幅绣帐,直接影响敦煌,形成固定模式,历代相传。净土变场面雄伟,人物众多,构图严谨,层次清晰。整幅画面如同一场露天音乐会,佛陀、菩萨按照不同等级入座,基本上是对称构图,壁画中心是阿弥陀佛,透视点集中于佛祖身后,焦点明确,中心突出。绘画技法是平面装饰画风格,勾线造型,晕染上色。建筑物以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界画为范本绘制,一幅壁画上人物多达一百五六十个。

现存净土变最精彩、保存完好的是第220窟。这是敦煌世家豪族翟家家庙,称为“翟家窟”。经过仓忝官翟玄、翟宗盈、翟思远等数代人不断经营、装饰而成,据画面题记得知此窟建于642年(贞观十六年)。唐代贞观年间发生了数件大事:贞观六年李世民平定叛乱、统一全国;贞观十六年文成公主赴藏;贞观十七年玄奘奔赴印度取经。第220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经过千年的改造、装修,洞窟壁画也多次重复绘制。到1941年,张大千带全家,又雇佣四位喇嘛来到敦煌临摹壁画。由于张大千推崇南北朝、隋唐的古画,贬视宋元明清艺术,临画期间剥离了很多宋代壁画,以寻找隋唐的原作。第220窟内净土变就是张大千扒去宋画而显露的。张大千等人在敦煌工作生活2年7个月,对文物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由于缺乏科学头脑,没有考虑后果,损坏了大量宋代绘画,他的举动受到北大教授向达先生的告发。向达在信中说:“临画本是佳事,无可非议,而此辈对于壁画,任意勾勒,以便描摹,梯桌画架,即搁壁上,是否损及画面,毫不顾惜。并即以洞窟作为家人卧室,镇日上锁,观者裹足。而最令人愤恨者,为任意剥离壁画一举。千佛洞各窟,往往有为北魏隋唐原开、经五代宋元人重修者。画面偶尔剥落破损,原来面目,暴露一二。张氏酷嗜北魏隋唐,遂大刀阔斧,将上层砍去……所得者仍不过残山剩水,有时并此残山剩水而亦无之者。如张氏所编三〇二号窟,窟外经宋人重修,张氏将宋画剥去,现唐人所画二天王像,遂续将此窟门洞宋人所画一层毁去,下乃一无所有,而宋人画已破碎支离,不可收拾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夫千佛洞乃先民精神所聚,为中国艺术之瑰宝,是国家所有,非地方个人所得而私。张氏何人,彼有何权,竟视千佛洞若私产,任意破坏,至于此极?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张大千甚至在壁画上题字“蜀都张髯大千”。向达先生的大声疾呼,迫使张大千于1943年11月悻悻离开敦煌,还带走大批文物,部分珍品现藏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由于张氏与国民党政学两界交情甚深,得到国民党官员的庇护,张大千破坏文物一案被低调处理,并未追究。但是张大千是破坏敦煌艺术的罪人,必定会笔录历史

1975年敦煌研究所经过慎重周密研究,对第220窟的重层甬道进行整体搬迁,获得底层初唐期间绘制的《于阗王牵狮图》和《帝王图》等极为珍贵的原作。

220窟南壁上是莫高窟规模最大的一铺净土变(图2-3-25),面积18平方米。画师们根据佛经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精心构思画面。壁面上绘制巨大七宝池,池底金沙铺地,朵朵莲花,碧波荡漾,化生童子自莲花中出。四周环通连接,金银琉璃,雕栏画栋,楼阁林立。宝池上空彩云飘扬,天女飞翔,各种神鸟振动双翼,应乐而舞,有仙鹤、鹦鹉孔雀等,正如高僧法照的诗句“微风吹动妙清音,虚空自降万般花”。画面正中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观音和大势至菩萨胁侍左右,四周围绕着众多菩萨,按照修道层次不同,大小不一排列就座,“左右天人八部众,东西侍卫四方神”。菩萨们三五成群,有的跪拜,有的静坐,有的思考,有的凭栏远眺,平衡对称而不死板,巧妙地把一百多人组成向中心聚焦的对称构图。最前面的两侧是庞大乐队,聚集中原西域的各式乐器,箫笛鼓钹、琵琶琴弦,演奏交响,天乐优雅。丝绸之路上敦煌、高昌、龟兹一带是东西方音乐舞蹈汇聚交融的大舞台,集中了中原、中亚、西亚等地的艺术风格。唐代流行10部曲,即燕乐、清乐、西凉、天竺、高丽、龟兹、疏勒、高昌、康国、安国,其中只有3部是中原曲调,7部是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而10部曲中又以龟兹乐为首,乐器有竖箜篌、琵琶、横笛、筚篥、五弦、都昙鼓、羯鼓、铜跋等15种,最主要的乐器是琵琶。唐明皇李隆基爱好羯鼓,称羯鼓为八音之首。敦煌地区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必然对这些乐器十分熟悉,在壁画上可清晰看到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器乐细部。尤其第112窟的净土变中乐队规模庞大,上下多达三层,两侧乐队席地而坐,各种乐器齐全(图2-3-26、图2-3-27)。第220窟主室南墙壁画中间是两位正在翩翩起舞的舞伎,头戴宝冠,佩戴璎珞,身穿彩裙,在小圆地毡上挥绸起舞,这是著名的胡旋舞(图2-3-28)。有乐必有舞,有舞必有乐。唐朝盛行健舞、软舞等,健舞中以胡旋舞(胡腾舞)和拓枝舞最著名。当时西域每年进贡胡旋舞女给大唐朝廷,受到唐王的宠爱。胡旋舞女仅仅在一块小圆地毡上起舞,旋转如风,纵横腾踏,不离小毡。壁画中的歌伎正在旋舞之中,描绘得非常生动。敦煌壁画中大量的乐舞场面,不仅是佛教音乐的表现,更是世俗文化对佛教的影响,在僧俗的双重影响下,出现大量伎乐天和“反弹琵琶”的舞姿,生动活泼,形态婀娜(图2-3-27、图2-3-29)。“反弹琵琶”的美女是在第112窟净土经变壁画上。第112窟是中唐时期洞窟,画有报恩经变、药师经变、西方净土变和金刚经变等多幅经变图。壁画中是典型的唐代美女形象,造型丰满圆润,舞姿开放,身体呈S形曲线,翩若游龙,风情万般。绘画工匠抓住舞蹈瞬间的高潮,把舞者的神态和强烈的动感表现了出来,手指、足趾、腰部、臀部的转折,每一细部动态都能传神,富有韵律。舞伎头戴宝冠和头饰,衣裙华丽,彩绘后还贴箔金,添加金粉银粉。第112窟壁画是采用贝壳粉和颜料调和后绘制的,色彩格外饱满、柔和。可惜在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了一批避难的白俄士兵,他们居住在莫高窟洞窟里,把洞窟当成兵营,洗衣做饭炒菜,均在窟内,烟熏油腻,对洞窟壁画损坏巨大。更为可恶的是,他们用小刀把壁画上的金粉、银粉刮下来,收集盗走。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菩萨像、舞女乐伎的宝冠头饰都是被破坏了的,著名的“反弹琵琶”美女的头饰也遭受损坏。(图2-3-30、图2-3-31)

图2-3-26 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南壁《净土变》中的乐舞

中唐

图2-3-27 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南壁《净土变》中的“反弹琵琶”舞伎

中唐

图2-3-28 莫高窟第220窟主室南壁《净土变》中的舞伎

初唐

图2-3-29 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北壁《报恩经变》中的乐舞

中唐

图2-3-30 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北壁《报恩经变》中的舞伎

中唐

图2-3-31 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南壁《金刚经变》中的菩萨

中唐(www.xing528.com)

(2)维摩诘经变图

维摩诘经变也是盛唐期间描绘较多的题材,以《问疾品》为主体。《问疾品》是大乘佛教中的一篇佛经,叙述古印度毗耶离(吠舍离)城的富有居士维摩诘,深通大乘佛法,有一天他借口得病,与释迦牟尼派来问候他的文殊菩萨辩论佛法。文殊菩萨以“智慧、辩才第一”著称,这是一场佛教哲理性的大辩论。故宫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各收藏一幅十分相似的维摩诘经变白描长卷,绘画精致,是宋元时期的艺术珍品。莫高窟第220窟(图2-3-32)和第103窟(图2-3-33)的两铺维摩诘变都给予我深刻的印象。第220窟中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相对而坐,形成两个主体。维摩诘居方丈,头戴白纶巾,身穿裘衣,凭几探身,手挥麈尾,双目炯炯有神,正在与文殊答辩。文殊菩萨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双手合十敬礼,似乎表示慰问之意。他们的身前身后侍立着国君、大臣、使者、僧人、学者、居士,形象各异,表情丰富,描绘得栩栩如生,众人对于维摩诘和文殊的辩论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反应(图2-3-34),有的惊骇,有的惶惑,有的深思,有的理解,有的观望。这些帝王将相的造型让我想起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几乎是相同的姿态和服饰,说明当时长安和敦煌的密切联系,中原文化对丝绸之路以及西域地区的重大影响。第103窟的维摩诘变以线描为主,维摩诘右手执麈尾,左手放在膝上,面向文殊菩萨,稍稍右倾。他外衣披在身上,略有病态,但是气度高傲,正在与文殊辩论,显得十分自信。画家以现实生活中的儒家学者为依据,描绘出了一位学术深厚的长者形象(图2-3-33)。

图2-3-32 莫高窟第220窟主室东壁《维摩诘经变》(局部)

初唐

图2-3-33 莫高窟第103窟主室东壁《维摩诘经变》(局部)

盛唐

图2-3-34 莫高窟第220窟主室东壁《帝王礼佛图》(局部)

初唐

(3)藻井装饰图

莫高窟是以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的宗教艺术,把这三个方面连为一体的中介因素就是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而装饰图案中又以藻井图案为首,影响到整个石窟的艺术效果。清晨,我在第320窟内被震惊的一幕,就是此窟的藻井保存完好,在阳光反射中散发出五彩缤纷的闪点,让人目眩(图2-3-35)。藻井一般是方形,在洞窟覆斗顶的中心,画有团花或者菱形几何纹样,团花以莲花和宝相花为主,有时中间还绘有白兔和舞童。周边是复杂的连续图案,花草卷纹和各式几何纹,色彩斑斓,鲜艳夺目。隋唐时期主要采用莲花、忍冬葡萄石榴植物的造型。那些变化多端的几何图案,让我想起伊斯兰教宫殿和清真寺墙面上的装饰,它们有异曲同工之美。藻井的外围常画有各种姿态的飞天,绸带飘扬,天衣风动,气氛活跃。美丽的天宫伎乐在空中散花、弹奏音乐,身姿摇曳,上下翻飞,不停回旋,衬托出中心盛开的莲花,富有“吴带当风”的韵律。藻井的四周是垂幔流苏,四披为色彩各异的千佛。唐代的图案严谨、工整,色彩以青绿金碧为主调,中间镶嵌着朱红和赭石。整个藻井绘制精致,犹如春天的花朵开遍石窟窟顶,也如同雨后初晴,美丽彩霞在空中飞扬。

除了藻井以外,石窟内还绘有各种不同的图案。佛陀和菩萨的背后画有火焰纹背光和团花,窟顶四周绘有人字披、平棋(类似藻井,为并列的棋格式连续图案)、龛楣、窟檐、花砖、壸门(佛塔门头、须弥座束腰家具下部的门形装饰)、雕栏、云彩香炉等等,种类繁多,争奇斗妍,走进石窟就会让人感觉被绚丽多彩的图案和色彩包围起来了。

(4)供养人肖像

从隋唐开始,石窟供养人的肖像在壁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早期供养人图像是礼佛、供佛、赞佛,修功德,祈福祉。而盛唐以后供养人像主要是为了表现个人和家族的显赫权势与地位,炫耀身份,礼佛的意义大大减少,宗教色彩减弱了,相对来讲历史意义更为重要。所以人物数量增多,造型增大。古代称之“写真”“貌真”,佛教中是“功德像”。众人中有官吏、贵族、僧侣妇女、奴婢和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均为组像。按照身份不同,人物大小不同。主人、官吏形象较高大,有很多官吏的夫人都是主要供养人,形象突出,奴婢和侍从要矮小一点。少数民族形象一般是驯马马夫,赶马车、牵大象和牵狮子的佣人。也有整个家族的群像,如翟家窟、阴家窟等等,到晚唐以后就更多了。

848年(咸道二年),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和河西人民推翻吐蕃统治,收复沙州和凉州,赶走吐蕃奴隶主,归顺大唐,他被封为河西节度使。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及其功绩,张氏开凿了一个大窟,即第156窟。窟内南北两壁分别画有《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图2-3-36)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前者长8.5米,多达100多人,有骑兵列队、旌旗列队、歌舞列队,吹号奏乐,场面雄伟,是莫高窟壁画中的珍品。这不仅是礼佛,更重要的是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画上有题迹“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显然这是一幅重要的历史画,该窟也是张氏家族的功德窟。

图2-3-36 莫高窟第156窟主室南壁《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晚唐

第130窟的甬道两侧现存盛唐时期绘制的晋昌郡太守乐庭瓌及其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高3米。南壁是乐庭瓌画像,北壁是夫人王氏画像(图2-3-37),衣饰华贵,佩金戴银,是典型的唐代丰腴圆润造型,带领子女、侍女,列队行进。其人物形象和绘画方式与唐代人物画大师张萱、周昉风格一致。

图2-3-37 莫高窟第130窟甬道南壁《都督夫人礼佛图》

盛唐,段文杰、赵俊荣临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