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受众与电影:互动催生经典

报纸、受众与电影:互动催生经典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评判,同时又对观众对于电影的态度评价设置了相关议程形成相关大众舆论,紧接着影响其受众对于电影的态度评价,由此报纸创造电影与观众之间在影院之外的另外一种互动关系,三者之间对于爱情叙事文本的互动关系完成了对这一经典的建构。图2-6《泰坦尼克号》爱情经典建构互动图一件值得一提的趣事正体现了电影、意见领袖、受众与报纸之前的互动关系。

报纸、受众与电影:互动催生经典

本部分主要是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态度这一变量的分析,包括了普通大众的态度以及报纸媒体对于影片解读的态度倾向。

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态度评价,有44.2%的文章提及了观众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评价,其中有91.2%对于影片的评价是正向积极的。观众的认同有利于经典的进一步流传以及建构。另外前文也提及了报纸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电影的追捧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泰坦尼克号》电影市场的火爆。

在电影意义的阐释上,有55.8%的文章提及了电影的意义。童庆炳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描写的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涵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建构是十分重要的。[31]借用到影视作品当中,影视作品意义可阐释空间的大小对于经典的建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意义这一个变量上,根据Oliver 和Raney的研究[32]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变量:享受主义视角的意义和自我实现主义视角的意义。有69.8%的文章是基于享乐主义视角对《泰坦尼克号》进行阐释,主要强调的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史诗式的传奇,令人动容以及渴望拥有一样浪漫的爱情。另外有30.2%的文章是基于自我实现主义视角而对《泰坦尼克号》进行阐释,强调的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技术的力量无法超越大自然的力量,应该敬畏自然,以及对人性善恶的揭露,这显然是比较深层次的意义阐释。

在报纸媒体是否提及“经典”上,通过对不同年份的报纸进行卡方检验发现,2012年的报纸媒体文章提及“经典”的频次与1998年存在显著性差异,2012年要明显高于1998年。可见经典的建构一般要经历时间的考验,而部分报纸媒体在1998年电影上映后随即为影片贴上“经典”的标签,例如1998年《光明日报》将其称为是“史诗式的爱情经典”。报纸媒体在这里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报纸媒体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受众的广泛性使得经典有效快速地传播由此实现经典的建构。

由此可以明确出《泰坦尼克号》这一爱情经典建构的互动关系,其中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可见一斑。

南京大学教授江宁康认为美国当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依赖于大众媒介的介入和二次创作,他以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为例,强调了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互动会创造出新的经典文本。[33]这种二次创作往往就是改编,对文学经典改编在电影的创作当中是一种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方式。有学者统计,1935年—1994年间所有中国(包括大陆和港澳台)人拍摄并且获得世界大奖的电影一共有282 部,其中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46 部,这46 部改编之作中有36 部被划为文学经典,也就是说,来源于名著的改编约占78.3%。[34]但《泰坦尼克号》并不是遵从文学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路径,而是由非虚构的史实文本到虚构的电影文本的路径,这个经典建构的因素有历史事件其本身具有的重要性,但还有电影本身的创作,以及电影观众的热爱和大众传媒的建构。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评判,同时又对观众对于电影的态度评价设置了相关议程形成相关大众舆论,紧接着影响其受众对于电影的态度评价,由此报纸创造电影与观众之间在影院之外的另外一种互动关系,三者之间对于爱情叙事文本的互动关系完成了对这一经典的建构。文学经典的建构主要由文学作品在知识精英和普罗大众之间的互动来完成。[35]而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不仅仅在《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建构过程中,设置专业影评人(知识精英)或意见领袖和普通观众(普罗大众)对于电影的评论的相关议题,成为一个各种意见呈现与互动的媒介,其本身也充当了知识精英的角色,诸如采用言论的体裁形式来对影片进行评论。由此催化对于影视爱情经典的建构。

图2-6 《泰坦尼克号》爱情经典建构互动图

一件值得一提的趣事正体现了电影、意见领袖、受众与报纸之前的互动关系。1998年3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与广东代表团成员讨论时说:

“我们不要以为资本主义就没有思想交流的东西。最近要上演一部叫《铁达尼号》(注:即《泰坦尼克号》)的电影,过去叫《冰海沉船》,花了两亿五拍的这部电影,现在收入已经十亿,这也是风险投资啊。这部片子把金钱与爱情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在危难当中每一种人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在上海看了不少好莱坞的片子,好的片子有《乱世佳人》《一曲难忘》《魂断蓝桥》。这次我请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不是说我们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切不可以为我们才会做思想工作。”

而这一讲话以“我看《铁达尼号》”为小标题被刊登在3月10日的《羊城晚报》上,时任广东省电影公司的宣传科长赵军看到这一则消息凭借职业敏感嗅觉将这份报纸复印件传真到中影公司总部。之后总部的回应是将传真转发到各省电影公司及下属单位。直到4月初全国影院开始疯狂排片,泰坦尼克热由此掀开。这则小故事,正反映了这种互动关系,而媒介充当了逻辑关系的关键角色。

因此,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爱情经典的书写方式随着媒介的变迁在发生着变化,由影视文本再到报纸文本,虽然都是大众媒介,但是受众在媒介接触上并没有完全重合,因此这种媒介呈现的变化意味着受众群体的转化与扩大,爱情故事文本正是在这种转化与扩大当中成为一种现实生活的镜像,在这个过程当中爱情文本的经典地位也慢慢地确立起来。

时任《南风窗》总编辑的秦朔在一篇言论特稿中写道:“在许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1998年的春天属于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作为史诗级的爱情经典,它让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看到了有别于梁祝的另类悲壮爱情故事。所谓另类,不仅仅是视觉冲击上的,还在于故事文本在不同媒介形态上的跃迁,美国大片登陆中国荧屏,报纸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所造就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出现万人空巷近乎狂热的观影状态。那句令观众刻骨铭心的台词——“You jump,I jump!”,里面流淌的是人们对于超越自身生命经验的真挚情感的普遍认同与追求,同时以此作为镜像鉴照自身,渴望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与另一半执手偕老,正是媒介塑造了这种浪漫想象。媒介作用下的受众参与,不只是观影行为,还包括了受众在影片之中所经历的情感起伏,以及在影片之外所表达的态度与想象,共同建构了《泰坦尼克号》的爱情经典。

【注释】

[1]玛丽莲·亚隆.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九百年来的激情与罗曼史[M].王晨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15-46.

[2]钟巧灵.论文学经典中的李、杨爱情[J].求索,2009(12):169-171.

[3]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6):79-82.

[4]姜辉.论“红色经典”叙事的爱情模式[J].文艺争鸣,2009(6):74-77.

[5]马丽君.经典爱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之比较[J].史志学刊,2006(1):99-101.

[6]刘嘉新.爱情·悲剧·经典——析西方电影中爱情与悲剧的交融[J].电影文学,2009,No.481(4):17-18.

[7]姜辉.论“红色经典”叙事的爱情模式[J].文艺争鸣,2009(6):74-77.

[8]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

[9]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49-159.

[10]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49-159.(www.xing528.com)

[11]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71-78.

[12]王中江.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J].中国哲学史,2002(2):48-54.

[13]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71-78.

[14]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他的著作《诗品》中,对陶渊明及其诗有这样的评价: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15]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6]邵牧君.《泰坦尼克号》成功的背后[N].光明日报,1998-4-2(6).

[17]萧尔斯.《泰坦尼克号》南粤卖座的启迪[N].南方日报,1998-4-20(12).

[18]Kress G R,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Psychology Press,1996.

[19]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0-91.

[20]羊城晚报“娱乐世界”.“我看《泰坦尼克号》”征答启事[N].羊城晚报,1998-04-01(9).

[21]陶建华.“我看《泰坦尼克号》征答”结果综述[N].羊城晚报,1998-04-21(9).

[22]娱乐新闻部.那一年,我们一起看的TITANIC[N].羊城晚报,2012-04-09(B2).

[23]李盛明.沉船百年,激情不灭:“泰坦尼克”那些事儿[N].光明日报,2012-04-14(5).

[24]邵鹏.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协同互动的新路径[J].新闻大学,2012(5):12-15.

[25]Kress G R,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Psychology Press,1996.

[26]李静静,任培红.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山楂树之恋》电影海报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101-102.

[27]Kress G R,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Psychology Press,1996.

[28]李静静,任培红.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山楂树之恋》电影海报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101-102.

[29]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30]Kress,G.& Leeuwen,Theo Van(2nd Edition).Reading Images:The Gramm 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47.

[31]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71-78.

[32]Oliver M B,Raney A A.Entertainment as pleasurable and meaningful:Identifying hedonic and eudaimonic motivations for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61(5):984-1004.

[33]江宁康.当代小说的叙事美学与经典建构——论C.麦卡锡小说的审美特征及银幕再现[J].当代外国文学,2010,31(2):115-124.

[34]原小平.改编的通俗性与文学经典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35]新京报.《泰坦尼克号》舶来记,领导人讲话成“最佳预热”[EB/OL].[2019-01-16].http://media.people.com.cn/GB/138367/1764391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