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优化编写理念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优化编写理念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写始终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体,许多经典文本重新回归语文课本。阅读古典文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精髓,珍视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部编版教材编纂的一个理念和方向。在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方面,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内容尤为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在部编本语文教材各方面。“部编本”语文教材重新落实语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确定能够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知识体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优化编写理念

教育部语文教材实际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书的主要思想体系,坚持“整体结构”和“文化渗透”的基本教育方向,引导学生真实感受。使学生逐步树立更高的思想品德,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方向,将精神追求转化为信仰。

(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坚持立德树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任何一版教材的编写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基本意识形态立场,新教材的编写处处考虑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社会普遍精神道德滑坡不可忽视,因此,语文教材应该为当代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怎样的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来看,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有机渗透”,在新教材的各个版块都能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立德树人”是希望通过教材、教学,为我国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高尚品德、良好情操的新一代国民。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受教育的学生入手,从教学领域入手。在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理念中,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受到传统文化美德的熏陶,这种影响会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写始终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体,许多经典文本重新回归语文课本。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文章内容的摘录上,还体现在单元导语设计、课后练习等版块。温儒敏说:“经典是必要的,因为它积累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它不断激发人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新教材的编写以经典文学作品的引进和回归为重点,真正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七年级(上)教材为例,与 2013 年 PEP 教材相比,科普文章内容逐渐减少,而《纪念白求恩》《诫子书》等经典文章内容增加。阅读古典文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精髓,珍视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部编版教材编纂的一个理念和方向。

3.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体现在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上,体现在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和认同感。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代革命者为我们创造的。因此,语文教育要切实加强传统革命精神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渗透和引导。我们应饮水思源“不忘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倾心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在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方面,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内容尤为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在部编本语文教材各方面。只有每一个学生真正了解祖国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才能实现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培养核心素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成为诸多教育工作的重点,成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这里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和我国的相关研究。1997 年 12 月,经合组织发起了“扫盲的定义和选择: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项目团队从功能理论的角度全面解读核心素养,认为其具有以下特点:我们帮助个人和社会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帮助个人满足不同生活领域的需求。换句话说,个人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人可以改变社会。这应该包括创新、独立和自我激励。作为以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的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优秀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内容,通过综合性的新功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有效实现知识、道德、观念的全面提升。

2.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www.xing528.com)

概括来说,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思维上的素养,是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学习习惯等的有机整合,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上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因此,可以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和人文 修养。

“部编本”语文教材重新落实语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确定能够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知识体系。近年来,语文的知识体系逐渐被弱化,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成系列且不突出,同时,各版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无论是课后练习还是学前导读,总难免出现“大而宽泛”的设计。而新教材则做出了很多改进,让课程内容的目标线索清晰,教学要点具体落到实处,不断细化知识点与能力点的掌握与训练。比如,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和每单元的“补白”部分都是按照知识点和能力点来设计的,“补白”版块则用浅易和生动的语言介绍语法和修辞等。新教材在不断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得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修养都能得到整体发展,真正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它定义了语文课程应培养的素养,是教学活动所遵循的精神和理念。因此,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活动也在发生 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与 2001 版相比有以下主要变化。

第一,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也贯穿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比如,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中识字写字量依次增加,新课标在具体的修订过程中弥补了以前课标的不足,使用了更规范的语文,提出了更具体的内容。通过发掘新课标的调整与变动,思考其核心理念与特点。

第二,高度重视语文积累,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品位和能力”。阶段目标中对每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并且每一个阅读要求都是在上一阶段的要求上增加难度和强度的。新课标更加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品位和能力”,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对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提出了要求,第四学段中对说明性文章和新闻提出了阅读要求,能够把握主要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提高阅读归纳能力。

第三,加强汉字教育。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帮助学生提高识字写字的质量与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写字姿势、书写习惯进行了反复强调,在四个学段中都重申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同时,对于识字写字的目标不再过多强调“量”,而是希望重视学生识字写字的“质”,减轻学生的负担。

第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语文素养包括语感、语言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分析与综合运用,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情趣人格。

新教材的编写是对课改的总结与支持,注意吸收课改的经验,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

具体做法:少做题,多读书,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