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课程实施质量评价的过程可视化

让课程实施质量评价的过程可视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从5月第一周的幼儿情绪管理表格中可以看到,桐桐本周的情绪记录一直显示“”。在桐桐第一天产生消极情绪记录的时候,教师就关心地询问过桐桐不开心的缘由。一方面是将桐桐近期的反常表现告知家长,让桐桐妈妈对桐桐的

让课程实施质量评价的过程可视化

(一)评价内容的可见与可行

课程的实施强调系统性、整合性、均衡性、有效性,课程方案的落实,即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操作的有效转化,成为最困扰我们的问题。怎样确保课程目标在一日活动中得到真正落实?如何保证课程实施与操作在每个班级做到基本不走样?如何帮助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发展?

1.课程统整让评价可见

我们根据学期和年龄段对课程结构进行目标、内容的序化,对全学期作系统把握。依据《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我们落实幼儿园办园目标,结合园本生活教育特色课程和幼儿发展状况,创造性地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各项资源,运用课程统整的方式形成了《课程统整指南》,为教师提供直接、可操作的工具。

案例

宛南实验幼儿园课程统整指南

2016年第一学期——中班下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我们力图在这张课程统整表上体现课程的全面性、系统性,努力把握内容的均衡性、适切性。

(1)体现课程的全面性、系统性

我们的《课程统整指南》分为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并以学期为块面,以月为单位,对每月活动各环节进行罗列与排序。横向有运动学习、生活、游戏等版块。幼儿园的教学应避免学科化倾向,注重各领域的整合,但为帮助教师客观分析把握课程的全面性,我们觉得在学习中还应适当呈现关键经验的指向。纵向有上海市课程目标、学期主题目标与核心经验、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和进度、教学途径和方法、资源利用和建议、实施要点等项目。其中,内容和进度包括学期每月的具体教学内容;资源利用和建议列出本学期的春秋游安排、家长会内容、家园社区的资源等。我们将各类因素系统呈现、统筹整合、有序安排,供教师参考,使教师能一目了然,获得对课程的整体感知。

(2)把握内容的均衡性、适切性

为帮助教师理解把握课程内容的均衡性,我们在四类活动中列出幼儿发展的基本经验,如运动中罗列走、跑、跳、投掷、平衡等运动能力发展的活动;语言表达中呈现倾听理解、表达交流、欣赏阅读等习惯培养的内容;幼儿数经验的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的内容等,使教师在具体落实时能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课程统整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对课程目标有了整体的认知,使课程实施有了保底的工具,使课程评价有了可见的内容。

2.课程管理让评价内容可行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五个需要教师记录监控的板块,包括饮水观察、午睡观察、进餐观察、情绪观察、安全检查。幼儿情绪管理表格就是其中之一。

(1)幼儿情绪管理

表5-1 幼儿情绪管理表格

幼儿会因个性、习惯、环境等因素产生各种情绪,而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其中,消极情绪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引导幼儿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情绪管理表格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关心幼儿的情绪状态。幼儿情绪管理表格也可以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管理与调节,保障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每张幼儿情绪管理表格可以记录幼儿两周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如“好”“一般”“不佳”等来记录幼儿的情绪,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图标来记录,如“”“”“”等,进行快速记录和查阅。

情绪记录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类。

班级中的幼儿情绪故事。

教师的全日观察。

家园联系。

案例

小班幼儿情绪故事

妞妞每天早上都早早地来到幼儿园,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她总会在班级里的“心情邮局”中给自己寄一封“开心信”。在妞妞的幼儿情绪管理记录上也总能看到教师记录的笑脸图标。然而没过几天,教师发现妞妞的幼儿情绪管理表格上多了几个哭脸。班级里的三位教师沟通后认为,造成妞妞情绪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这几天刚开学,她在午睡时总会尿床,虽然教师告诉她:“没关系的!老师会帮你的!”可是连着几次尿床后,妞妞开始变得很敏感,常常刚睡下就开始说:“老师,我要小便!”然后没过几分钟,又要求小便,而且表情很紧张。如果教师安抚她:“你刚刚上完厕所,放心睡吧。”她就会哭闹起来,坚持要上厕所

其实,妞妞频繁要求上厕所是因为心理产生了问题。教师和妞妞妈妈沟通后得知,妞妞在家里不管是午睡还是晚上睡觉都会用尿布,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幼儿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却忽视了这样的做法会让幼儿对尿布产生依赖,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小便。再加上自身性格的影响,妞妞对午睡和如厕产生了紧张情绪。针对妞妞的情况,教师可以这样做。

1.及时和妞妞的父母沟通,请家长配合,尽快在家中帮助妞妞戒掉尿布,让妞妞能够判断自己是否有便意。

2.在午睡前10分钟,提醒妞妞上厕所,清除生理状态对午睡的干扰。妞妞躺下后,可以轻轻拍拍她的背、摸摸她的头,使妞妞转移注意,自然地安静下来,保持一种安静的入睡氛围。

3.采用场景、音乐催眠法。可以在睡觉前让妞妞听旋律和缓、节奏舒缓的音乐,如摇篮曲轻音乐等,轻声进入午睡室,并用手势代替语言,暗示妞妞尽快入睡。多用鼓励性动作夸奖她,如翘翘大拇指、轻轻地安抚头部,使她产生一种安全感和温馨感。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午睡室的墙面上粘贴一些符合午睡环境的星星、月亮、小动物、睡觉的小朋友等图案,增强幼儿睡觉的欲望。

中班幼儿情绪故事

桐桐是一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班上的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和她一起玩。她几乎每天都是开开心心地来上幼儿园,情绪非常好,还会把快乐带给班上的小朋友们。桐桐的妈妈是一位全职妈妈,对桐桐可以说是呵护备至,每天都会亲自接送桐桐,放学后也总是带桐桐去各种有趣的地方玩耍。从妈妈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出,在她的照顾下,桐桐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就连每天的早饭她也变着花样精心制作,桐桐早上来园后都会很开心地和小朋友分享今天妈妈做的爱心早餐

然而,从5月第一周的幼儿情绪管理表格中可以看到,桐桐本周的情绪记录一直显示“”。在桐桐第一天产生消极情绪记录的时候,教师就关心地询问过桐桐不开心的缘由。可无论是班级中哪位教师询问,桐桐都说:“没有,我没有不开心。”但是,这样连续性的不佳情绪记录引起了班级中三位教师的忧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像个开心果一样的孩子连续多日情绪不佳呢?

教师和桐桐妈妈进行了一番沟通。一方面是将桐桐近期的反常表现告知家长,让桐桐妈妈对桐桐的在园情况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通过家园合作找出桐桐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桐桐有效改善情绪。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后得知,桐桐妈妈怀上了二胎。怀孕后,桐桐妈妈的身体反应很大,因此陪伴桐桐的时间减少了,照料桐桐的工作也渐渐转移到外婆、奶奶等祖辈的身上。尽管桐桐妈妈仍尽可能地陪桐桐玩耍、学习,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落差。加之家里的老人也常常会对桐桐说:“妈妈现在有小宝宝了,你不要吵妈妈,要让妈妈多休息。”虽然是长辈的无心之言,却还是让小小的桐桐感觉到了责怪。桐桐也会哭着对妈妈说:“可不可以不要小宝宝了。”可见,对母亲非常依恋的桐桐对家庭发生的这种变化产生了抵触情绪,异常焦虑,需要教师多关注和安抚,帮助她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在幼儿情绪管理表格的提醒下,教师及时了解了影响幼儿情绪的真正原因,从而能采取比较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幼儿改善现在的不良情绪。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情绪绘本,帮助桐桐慢慢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绘本《我好难过》《我好害怕》《亲爱的,不烦不烦》等,让桐桐在情绪控制的过程中转移注意。也可以通过情绪绘本对幼儿的情绪进行疏导,对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帮助桐桐自我调节情绪。其次,教师可以鼓励桐桐和班上同样是二胎家庭的幼儿多接触、多聊天,让她感受到二胎家庭的小朋友也是很快乐的,有了弟弟或妹妹后会发生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最后,教师可以建议桐桐的父母以平等的姿态与桐桐进行一次谈话,告诉她爸爸妈妈不会因为有了弟弟或妹妹而减少对她的爱,而且,她还会得到弟弟或妹妹的爱,通过这样的对话让桐桐消除心里对弟弟或妹妹的抵触。

(案例提供:陈燕)

幼儿情绪管理表格就像一个警示灯,可以让教师在记录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幼儿当日的情绪,以及在一段时间后察觉幼儿的情绪变化,让教师变得更加敏锐,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情绪的关心和理解。

(2)班级安全管理

在课程实施质量评价中,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作为班级三位一体的常态化工作,安全工作应做到及时记录、有迹可寻。因此,我们制定了班级安全检查表格。这张表格的每日记录具有三大功能。

第一,知晓功能。每天由班级的两位教师和保育员三人共同记录。例如,班级教师负责检查物品妥当归放、幼儿物品发放、次日活动准备等内容,保育员负责检查水电门窗和卫生清洁工作。教师与保育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检查,并在每天下班前作好记录。三位教师对班级里的各项事宜都了若指掌,一旦发现异常,便能及时调整。

第二,教育功能。宛南实验幼儿园的拓展课程包括安全教育的内容。班级安全检查表格不仅是教师对安全工作的梳理,而且能协助教师将一些与幼儿安全相关的内容编写到课程中。例如,小班教师会和幼儿一起检查物品(桌椅玩具、个人用品等)是否已归放到位,自己的玩具是否收到了固定的地方;中班教师会请幼儿一起来检查每日来园时带来的玩具是否尖锐、是否消过毒,思考如何对有可能绊倒他人的散落在地的玩具进行归类更加合理和安全;大班幼儿每日需要自己整理带回家的小书包,教师会请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物品,并做好安全检查,等等。这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都渗透在我们平日的课程中,既发挥了教育的功能,也是对我们课程实施的评价与管理。

第三,报修功能。在班级安全检查表格的末尾,还有几行批注小字,内容是每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例如,水电门窗包括了教室里各类电器和物品的检查,教师在每日的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电器或物品损坏,就能及时向财务室报修,从而降低事故率。

表5-2 班级安全检查表格

(二)活动过程的实施与改进

我们将所有课程活动的结构、内容逐一排列,以视图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进度细化到周次,课程目标、内容查阅对照方便,教师能一目了然,直接整体感知,操作简便不走样。

在将课程活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四条原则。第一,体现课程全面性。我们的《课程统整指南》分为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并以学期为块面,以月为单位,进行每月活动各环节的罗列与排序。第二,保证内容均衡性。为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均衡性,我们在四类活动中列出幼儿发展的关键性经验。第三,严防实施随意性。我们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作出不同要求:职初教师—模仿、实施;成熟教师—实施、反思;骨干教师—反思、创新。第四,关注课程自主性。我们在《课程统整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各层次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为教师留有10%—20%的自主调试创生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年级组、班级幼儿的情况进行调整。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凯米认为,日常生活有巨大的教育价值。餐桌上丰富的每日变化的菜肴是幼儿认识和了解蔬菜、水果的好教材。它们能看、能闻、能拿、能吃、能评论,能引出幼儿对已有经历的交流甚至争论,是发展幼儿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极好工具。摆碗碟、发筷子,通过这些动作,幼儿可以学习“分类”和“对应”等数理逻辑知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问“碟子和筷子正好够了吗”“……一样多吗”。幼儿的进餐、散步和自由活动中都应渗透教育教学。

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划分的五个领域中,健康、社会等领域的一些目标与要求的贯彻和实施离不开生活活动这一环节。因此,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离不开对生活活动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照顾是否科学,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否合理,日常活动与其他活动是否具有融合贯通性。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睡眠、盥洗、如厕、离园等。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按照幼儿入园后生活活动的性质进行分类评价,关注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在宛南实验幼儿园,我们通过生活活动评价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定位角色,推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落到实践;使教师明确生活活动的组织特点与评价要求和方法,知道生活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为全面评价幼儿的发展提供依据;从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组织的效能来综合整体地考察班级保教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教育技能和素养的客观真实的依据;通过评价后的不断改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

(1)入园与晨间活动的评价

入园和晨间活动是一日活动的起始环节。对此环节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师能否有效发挥隐性指导作用,保证本班幼儿以愉快、积极的态度进入幼儿园生活。我们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自我服务的内容,如小班幼儿的“来园三件事”:打招呼、插晨检牌、换鞋;中班幼儿的“来园五件事”:在小班的基础上增加喝水、换外套;大班在中班幼儿的“来园五件事”的基础上再加心情故事、值日生。递进式的自我服务内容,不仅让幼儿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还使幼儿增强了做事的条理性和计划性。

(2)午餐点心环节的评价

进餐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生活活动的重点,是对幼儿进行行为教育的好时机。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使幼儿养成珍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的好品德。科学、文明的进餐,有利于幼儿对营养的吸收,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独立进餐是在幼儿的独立意识出现后逐渐形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通过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习惯,可以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使用筷子对幼儿的小肌肉群动作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还为幼儿准备了托盘,餐前餐后自己整理,渗透用餐礼仪的体验。

在对生活活动的统筹与规划上,我们关注各班是否按照不同年龄段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生活活动的开展是否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活动的开展是否有利于保教目标的实现,生活活动中保教人员的工作是否得到合理分配。

案例

幼儿园餐点活动的有序组织

一、故事实录

用餐前:听完午餐播报,教师对幼儿说:“要吃午饭了,饭前不要忘记把自己的小手洗干净哦。”幼儿和教师一同念起了洗手儿歌。这时,配班教师跟随幼儿走到走廊,叶泽宇搬起自己的小椅子,将小椅子整齐地摆放在走廊中,走进盥洗室。洗手过程中,配班教师提醒洗完小手的幼儿:“洗完手不乱碰、不乱摸,双手抱拳保护好自己的小手。”

进餐时:主班教师来到餐厅,身穿围裙,佩戴口罩,播放音乐,餐厅里洋溢着轻松、舒缓的音乐声。保育员已把餐具整齐地摆放在桌上,主班教师在一旁提醒幼儿:“要排队拿餐具哦。”叶泽宇手拿托盘,犹豫了一下,拿起了一把小勺。教师鼓励他:“叶泽宇,你已经中班啦,长大了,小手的本领也大了,可以试试用筷子哦!”叶泽宇得到教师的鼓励,笑眯眯地说:“那好吧!我就试试筷子吧。”叶泽宇将筷子放入托盘,拿起一块毛巾,双手端起托盘,慢慢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他将一份饭一份菜放入自己的托盘中。他拿起一个橘子,先给橘子开了个小口,将皮一片一片的剥下来,放入骨盆中。叶泽宇把汤喝完后,开始吃起了自己的饭菜。看到了最爱的肉,他忍不住一块接一块地吃起来。教师提醒他:“要细嚼慢咽,不着急哦,一口饭,一口菜,吃完嘴里的再吃下一口。”

进餐后:叶泽宇吃完了自己的饭菜,检查了自己的托盘和桌面。他将托盘内的米粒捡了起来放在中间的骨盆内,随即起身,对大家说:“我吃完了,大家请慢用。”他将小椅子轻轻地推了进去,双手端起托盘走到餐车前,放下托盘,放好筷子,打开白毛巾整齐地叠好。教师在一旁提醒:“记得漱口哦。”叶泽宇拿起小碗,倒了小半碗绿茶水,含了一口,走到水斗前,弯下腰,把水吐了出来。他放好小碗,走到擦嘴毛巾处,拿起一块毛巾,将小嘴擦了擦,然后叠好毛巾走到走廊里,拿起玩具玩了起来。过了几分钟,大部分幼儿都用完了午餐,配班教师带着幼儿来到操场,一起散步晒太阳。

二、识别与分析

(一)生活卫生习惯

1.洗手

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叶泽宇知道要在饭前洗手,洗手前能将长袖卷起,会使用洗手七步法,洗完手也能将袖子放下,双手抱拳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慢慢走入餐厅,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进餐

叶泽宇是超重幼儿。他知道要先喝汤,再吃饭菜。他十分喜欢吃肉,但是在教师的提醒下也能做到一口饭,一口菜,不挑食,不狼吞虎咽,细嚼慢咽地进餐,基本掌握了正确的进餐方法。

3.漱口

进餐后,叶泽宇知道要用绿茶水漱口,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他手拿小小碗,盛小半碗水,不浪费水,在吐出漱口水时也能弯下腰,不让水溅出来。可见,叶泽宇已经养成了饭后漱口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生活自理能力

1.精细动作

叶泽宇能自己剥橘子。他先在橘子中央开一个小口,再将橘皮一片一片地剥下来放入骨盆中;在教师的鼓励下也能尝试使用筷子,虽然还不是特别熟练,但是已经能掌握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可以看出,叶泽宇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具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

2.餐后整理

在饭后,叶泽宇能自觉将托盘内的饭粒整理干净,将毛巾叠叠好,拿起小碗用绿茶水漱口,前面有人等一等,小碗轻轻放,等等;也能将小椅子轻轻推进去,将餐具摆放整齐,漱口、擦嘴,有序地进行餐后整理。

三、回应与策略

餐点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符合幼儿年龄段的方式,科学有序地组织幼儿的餐点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呢?

(一)进餐前

良好的进餐环境有利于调动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激发食欲,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快乐的进餐环境。环境的创设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创设和人文环境创设。

1.主题餐厅大不同

宛南实验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多种特色餐厅,如西餐厅、中餐厅、动物餐厅等。西餐厅内有幼儿品尝各国特色美食的照片、对西餐餐具和礼仪的介绍等;中餐厅内摆放着中国特色的圆桌、传统节日特色食物的介绍,而山水画、蓝印花布的装点也让整个餐厅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动物餐厅让幼儿仿佛身处丛林之中,有了可爱的小动物的陪伴,相信幼儿在用餐时也能有更好的情绪。宛南实验幼儿园也经常开展交换餐厅的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在不同的餐厅内用餐,激起幼儿用餐的兴趣。

2.美味套餐任你选

餐点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节日大活动——推出营养丰富、造型可爱的卡通套餐,并结合套餐设计大“PK”的版面供幼儿投票;美味自助餐的活动——幼儿自主选择菜品,自己取放,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也更有食欲。

3.优美音乐添食欲

在餐厅内,教师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圣诞节、新年、元宵节等)和季节播放适宜的音乐,让幼儿的用餐环境更为轻松愉快。

4.小小播报大学问

餐前可以开展午餐播报的活动,帮助幼儿提高表达能力,这也是幼儿表现自我的机会。幼儿通过色彩艳丽的餐点照片可以了解今天午餐吃什么,同时了解各类食物具有的丰富营养,大大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午餐播报也可以将视频、故事等形式与用餐礼仪和卫生习惯等内容相结合。例如,在用餐前,教师对幼儿说:“小朋友们请慢用。”幼儿回应:“谢谢老师。”用完餐后,幼儿对同伴们说:“我吃完了,大家请慢用。”并轻轻地将椅子推进桌下。这有助于促进幼儿掌握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另外,洗手、漱口的小儿歌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洗手七步法”与漱口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进餐中

进餐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餐具;同时,明确三位一体站位,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及时补位,沟通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确保三位教师都能对全体幼儿的用餐情况,特别是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了解到位;最终,建立班级内良好的用餐常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三位一体,各司其职

在用餐环节,三位教师要确定好餐前、餐中、餐后各自的站位和相应的管理职责,各司其职,共同管理好幼儿的用餐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进餐前,配班教师在盥洗室提醒幼儿安全摆放椅子、洗手的正确方式、洗手后保护好小手;主班教师在餐厅佩戴围裙、口罩,播放音乐,指导幼儿有序拿取餐具;保育员负责分饭。在用餐过程中,主班教师在餐厅巡视幼儿的进餐情况,适时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指导幼儿整理餐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用餐后,配班教师有序组织幼儿开展餐后活动,保证幼儿的安全;主班教师和保育员则留在餐厅继续关注还未吃完的幼儿。

2.多种餐具,自主选择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餐具。例如,小班幼儿的手部动作还不够协调灵活,因此我们提供勺子,让幼儿能够熟练地用勺子吃饭,促进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对于中班幼儿,要鼓励他们用筷子吃饭,指导他们掌握正确使用筷子的方式。但是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提供勺子和筷子供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教师需对不愿意使用筷子的幼儿多加鼓励,给予指导,可以用“你今天不妨试试用筷子吃饭”的话鼓励幼儿尝试使用筷子。不少幼儿在使用筷子时,会做出不安全的动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也要提醒幼儿不玩筷子、不咬筷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筷子作为餐具能让幼儿更加熟练地使用筷子。另外,也可以提供一些大勺子和小碗,让幼儿自己盛饭。

各类餐具的摆放位置,也需要经过反复尝试与试验,为幼儿制定取放最为方便的路线,以保证幼儿在取放餐具的过程中不会碰撞,确保用餐过程的安全,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个别幼儿,特别关注

对个别幼儿要多加关注、指导。例如,对于超重的幼儿,要提醒他们先喝汤、细嚼慢咽;对于不会用筷子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尝试,指导他们正确使用筷子;对于进餐慢的幼儿,可以使用奖励、小故事的方法鼓励他们大口吃饭,激起他们进餐的欲望。

(三)进餐后

幼儿进餐后的组织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但这一环节其实十分重要。教师需要抓住幼儿用餐后的契机,通过餐后整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通过制定摆放餐具的顺序和位置培养幼儿做事的条理性,鼓励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掌握文明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用餐礼仪。

1.整理达人

餐后整理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应鼓励幼儿在用餐后做一个能干的整理小达人。例如,在用餐后检查托盘内是否有掉落的食物,若有则将其捡起放入骨盆内;将餐具整齐地摆放在固定位置,毛巾打开平铺放置,小碗轻轻叠放在一起,托盘对齐摆放等。教师可以设计“整理小达人”星星榜的评比,对整理得好的幼儿进行奖励,鼓励幼儿自己整理桌面和餐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整理习惯。

2.做事条理

教师需要根据各班餐厅环境为幼儿制定最适合的路线,明确幼儿用餐后摆放餐具的顺序和位置,培养幼儿餐后整理的条理性。明确的餐具摆放顺序可以避免人员拥挤、冲撞等不安全因素,使幼儿能有序地摆放餐具、漱口、擦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强调和提醒幼儿,让他们都能明确餐后摆放餐具的顺序和位置,促使幼儿做事更具条理性。

3.礼貌进餐

用餐后的时间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用餐礼仪的重要契机。例如,在用餐后使用礼貌用语“我吃完了,大家请慢用”;用餐后整理托盘、桌面,将剩余饭菜清理干净;用餐后先起身,再轻轻将椅子推进桌下,有序摆放餐具;摆放餐具时,轻轻叠放并摆放整齐;漱口时,放小半碗水不浪费,弯下腰将水吐在水池里;小毛巾擦好嘴后叠整齐。教师在培养幼儿用餐礼仪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儿歌化的指导语,如“火眼金睛本领大,盘中桌面看仔细,剩余饭菜逃不了,通通送入骨盆里。”“小杯子,放点水,杯中水,含嘴里,弯下腰,扬起头,骨碌骨碌,吐出来。”

(案例提供:杨欢)

(3)盥洗如厕的评价

盥洗如厕也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组织幼儿如厕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幼儿洗手习惯、如厕习惯的养成,而且要关注幼儿的身体状况有无异样。“盥洗室的故事”是宛南生活教育的经典内容之一。教师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创设能与幼儿互动的教育环境,在环境中渗透良好习惯和生活情趣的培养。

案例

盥洗室的故事

在创设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的盥洗室环境时,教师使用了大量卡通墙贴,以蓝色系为主,营造温馨可爱的盥洗环境。为了吸引幼儿的眼球,教师又在盥洗室的各区域中贴上了娃娃的简笔画小脚印。对此,幼儿刚开始还是十分感兴趣的,但是时间一长,新鲜度退却了,个别幼儿站的时候就没有以前那么认真了,随意站在大致位置上就算了。

幼儿园质量监控小组在巡视后,对盥洗室环境的创设提出了两点建议:盥洗室环境的创设是否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盥洗室环境的创设是否能在美观的基础上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鉴于此,教师对盥洗室环境的创设开始了新的思考,作出了以下调整。

小班初期是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加深幼儿的规则意识,塑造幼儿的卫生习惯。小班幼儿的思维、认识比较直观,其行为容易受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所以,首先需要对盥洗室进行合理布局,使用颜色鲜艳的不同卡通图案,让幼儿一眼就能分辨出洗手区、如厕区、涂香香区、包肚子区。对于洗手、涂香香、包肚子的步骤,教师结合小班幼儿容易遗忘、以视觉学习风格为主的年龄特点,制作“巧虎”系列卡通连环画,对步骤进行分解,以图片呈现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而且这一做法在视觉上也更具冲击力,幼儿愿意模仿“巧虎”洗手、涂香香。幼儿喜欢的“巧虎”形象也让盥洗室环境更具完整性,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针对幼儿对排队提示脚印逐渐失去兴趣的情况,教师通过定期更换脚印的图案,维持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愿意跟着图案排队,从而使幼儿内化排队的规范,逐渐养成主动排队的规则意识。

根据班级情况创设“我爱拉粑粑”的“盥洗室的故事”。小班刚入园时,不少家长反映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幼儿园的环境对年龄小的小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有的幼儿由于对新的如厕环境缺乏安全感,会憋住到家里再大便;有的幼儿会因为玩得过于起劲而忘记了大便;还有的幼儿则不会自己擦屁股,也不会请求教师的帮助。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设计了“巧虎”形象的“今天你拉粑粑了吗?”的版面,鼓励幼儿在园大便,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另外,借助各种能帮助幼儿“拉粑粑”的食物,让幼儿了解一些关于饮食与排便的健康小知识,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案例提供:杨欢)

2.运动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运动中幼儿探索行为的观察与指导是课程实施质量评价的一个重点。户外活动是幼儿在活动室以外的生活空间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包括玩大型运动器械、户外散步、远足等。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对运动活动的评价。

第一,时间是否充足。应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此外,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及所处地域、季节等特点,有计划地分配好各项户外活动的时间。

第二,活动的形式是否体现自选器械与分散游戏结合、大肌肉运动与小肌肉运动结合、有计划的活动与随机的活动结合等原则。

第三,幼儿是否喜欢活动并积极投入活动,与同伴友好合作,能较好地听从指挥,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遵守常规。

第四,教师能否合理利用现有器械,在关注全体幼儿的同时注重个别差异;能否合理控制活动时间,并与幼儿一起制定常规;能否避免隐患,及时排除隐患,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如何在户外运动中减少幼儿的被动练习,增强其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如何在发展幼儿运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意志品质?考虑到低结构器材结构简单、功能多元、操作性强,可以按幼儿的想法任意操作、改变、组合,因此,我们带着疑问,从低结构器材入手,通过观察幼儿与低结构器材的互动,分析幼儿的运动兴趣和发展需求,反思低结构器材投放和运用的有效性,从而寻找更加适切、有效的教育支持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案例(www.xing528.com)

与半月摇的“约会”

嘉嘉是班里年龄比较小的幼儿之一,身材娇小,性格文静。每天早上,嘉嘉的外公都会推着小推车送嘉嘉来幼儿园。教师几经劝说,让嘉嘉自己走路,嘉嘉外公总是笑呵呵地说:“我们嘉嘉还小呢!”

运动时间,教师总是提醒嘉嘉多参加各种活动,以弥补平日里缺失的锻炼。可是,嘉嘉对这些活动并不怎么感兴趣,她常常拍几下皮球或跳几下呼啦圈就坐在一旁看着其他小朋友。每当遇到有挑战的动作,教师都会在她身边鼓励她尝试,但她每次都会不情愿地敷衍一下。久而久之,嘉嘉的力量、耐力、速度等动作发展水平就比其他幼儿逊色了不少。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直到有一天,三号场地中出现了半月摇。这是一个新的器械,它一下吸引了嘉嘉的注意,就这样,嘉嘉和半月摇的“约会”开始了,而嘉嘉的转变也由此产生。

教师记录与课程小组分析

●从“观而少察,察而不觉”到“观而有察,察而有觉”

教师记录1:半月摇之初体验

运动时间开始了。嘉嘉看见操场上多了好几个半月摇,便慢悠悠地走了过去,绕着半月摇走了几圈,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这个新器械。她用手摸了摸半月摇,半月摇开始晃了起来,嘉嘉脸上微微露出了笑容。她又用力碰了碰半月摇,半月摇晃得更厉害了。她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这个动作,半月摇越摇越厉害。这次,她两只手一起使劲,把半月摇的一头往下压,半月摇摇晃得停不下来。嘉嘉笑着说:“月亮船飞起来啦!月亮船飞起来啦!”嘉嘉又试图拉动半月摇,可是她的力气太小,怎么拉也拉不动。嘉嘉再一使劲,半月摇突然倒了下来,侧倒在地面上。她看了看倒在地上的半月摇,尝试着想站上半月摇,但由于半月摇非常窄,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她刚想放弃,一旁的西西和童童坐在半月摇上叫她:“嘉嘉,你能来帮我们摇半月摇吗?”“嘉嘉,你看我们的半月摇像跷跷板吗?”“嗯,真像一个跷跷板。”嘉嘉开心地回答道。说完,嘉嘉便走到西西这边,帮忙摇了起来。顿时,半月摇摇晃的幅度大了不少,幼儿们觉得越来越刺激。“嘉嘉,能不能再用力一点,我们想摇得更高更快一些!”话音刚落,嘉嘉便更用力地摇了起来。果然,半月摇摇得更高了。“嘉嘉,你能不能站到我这边来摇?”童童大声说。“好呀,好呀!”嘉嘉边回答边跑到了童童这边。“童童,你这里摇起来好累啊,比站在西西那里摇累多了。”嘉嘉充满了疑惑。“那是,因为我是男生呀。”童童说。“噢,因为你比较胖吧,哈哈哈……”就这样,嘉嘉发现站在体重轻的小朋友那头摇起来轻松,站在体重重的小朋友那头摇起来累。三个小伙伴的笑声吸引了更多小朋友前来参与游戏。摇啊摇,嘉嘉发现几个人一起摇比一个人摇更轻松。“嘉嘉,你能不能把我们转起来,就像旋转木马一样?”童童问。嘉嘉有些犹豫:“转?那我试试看。”嘉嘉一手握着半月摇的一边,慢慢地跑了起来,没想到半月摇真的像旋转木马那样,慢慢地转了起来。小朋友们也一起帮忙,操场上传出了阵阵欢笑声。

这一幕让我窃喜起来,我似乎找到了激发嘉嘉运动兴趣的突破口。结构简单、玩法多样的半月摇可以当月亮船,可以侧放当小桥,还可以当跷跷板。嘉嘉时而独自探索各种玩法,时而和同伴一起运动。嘉嘉作为小助手帮助其他小朋友摇动半月摇,在反复的动作中,手臂力量得到了锻炼。在来回的跑动中,灵敏性和速度得到了提升。她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感受着运动的快乐。

教师记录2:半月摇之再尝试

这几天,嘉嘉一直钟情于半月摇,一直担任帮助别人的角色。这天,嘉嘉又将半月摇摆成了跷跷板的样子,小闵也被吸引了过来。在小闵坐上“跷跷板”以后,嘉嘉也想坐上去,只见她努力地一只脚踩地,一只手撑住,另一只脚往上跨,但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我本以为嘉嘉又会像以往那样放弃,但嘉嘉出乎意料地坚持尝试了好多次,最后总算成功了。

坐上了半月摇,嘉嘉开始玩了起来。起初,她的动作只是脸朝下,脚踩地,小幅度地摇动。一旁的小闵看到嘉嘉似乎摇不起来,便走到一旁说:“嘉嘉,你要像我这样子。”只见,小闵边说边做出动作让嘉嘉模仿。这时,康康走了过来:“嘉嘉,我来帮你摇吧。”嘉嘉欣然接受。几分钟后,嘉嘉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她小心翼翼地尝试把两只脚都踩到半月摇上,双手紧握住两侧。这时,康康建议她:“你应该转个向坐,这样比较轻松。”嘉嘉慢慢转过身子,手依然牢牢地抓着两边,一边摇一边对康康说:“慢一点!慢一点哦!”渐渐地,嘉嘉不再那么紧张了,身体也有意识地跟着半月摇的节奏晃动起来。

过了一会儿,康康离开了。嘉嘉在没有人帮忙的情况下,看了看我,自己摇了几下,可是摇不起来,她又看了看我,似乎想寻求帮助。“宝贝,你试试腿部用力,看看半月摇能不能摇起来?”听了我的话,嘉嘉小心翼翼地调整了坐姿,弯曲膝盖,腿部和腰部同时用力,两脚一蹬,半月摇摇了起来,嘉嘉再一用力,半月摇摇得更高。嘉嘉的脸上再一次露出了笑容。

我观察着嘉嘉的变化。从最初脚踩地,到把脚放到半月摇上;再到和小朋友面对面坐着;最后自己控制身体,利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让半月摇自如地摇起来。不难看出,嘉嘉从一开始的“陪玩”到敢于自己尝试,确实跨出了一大步。这一系列的动作体验,不仅让嘉嘉在运动中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更让嘉嘉的手脚动作变得协调起来,腿部和腰部的力量得到了充分锻炼。

当幼儿在运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同伴的一句鼓励、一个提示,都可以让幼儿直观具体地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动作的要领是什么,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案例中,我适时地提出开放性问题,不仅给予嘉嘉鼓励,也引导嘉嘉的动作向多样化发展;康康的“转身法”有效缓解了嘉嘉的紧张心理;小闵“腿腰发力,双脚蹬地”的动作,有效加快了嘉嘉新动作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和同伴的语言支持不但让嘉嘉顺利地摇晃起半月摇,更让嘉嘉掌握了腿腰合力的动作要领。

记录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小故事,看看能否发现些什么?

如何看待幼儿的行为?案例中,嘉嘉在与半月摇初次互动时,可以看出她既期待又害怕的纠结心态,说明她能够预估自己的运动能力。

如何看待幼儿的失败?对于突然出现的半月摇,我们是直接告诉嘉嘉有关半月摇的玩法,还是让她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相关的玩法呢?案例中的嘉嘉虽然不断经历失败,却渐渐积累起一定的游戏经验。

支持策略:

放大观察,读懂幼儿的行为。如何才能察觉到幼儿的亮点?这需要我们使用心中的那面“放大镜”,把幼儿的每一个行为放大,仔细品读,反复回味,发现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着的能力与潜能。

学会等待,把握教育契机。或许组织关于半月摇玩法的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解决关于半月摇的困惑。但有时,教师的一个等待,能让一个困难变成一次机会,让一个原本画下句号的故事变成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相信幼儿,学会等待,才能给幼儿更多的学习机会。

从“看到”到“察觉”,从“看热闹”到“看门道”。在教育契机出现时,我们要学会捕捉,做到观而有察;只有当我们以专业的眼光反复品读幼儿的行为,才能做到察而有觉。

●从“觉而不思,思而不悟”到“觉而有思,思而有悟”

教师记录3:半月摇之多发现

几周后,我们又回到了三号场地,嘉嘉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了玩半月摇。她先把半月摇弯弯一头朝上放,然后整个人躺进半月摇里面,嘴里还说着:“月亮船,月亮船,摇啊摇,摇啊摇。”

接着,她又把半月摇弯弯一头朝下放,爬了上去。她边爬边说:“让我来翻越小山吧!”越过了小山,嘉嘉又把半月摇侧放在地面上,这次她很快就站到了上面,慢吞吞地通过了这条弯弯的小路……

“孩子们,半月摇还可以有哪些玩法?”听完我的问题,嘉嘉就叫上一旁的小朋友:“快点,我们把它们全部横过来放。”随即,大家把半月摇横了过来。尽管半月摇有点重,但是在大家的合作下,六个半月摇很快就放好了。嘉嘉出主意说:“我们再把它们连起来,变成独木桥。”小朋友们听完频频点头。大家推的推,拉的拉,合作把六个半月摇摆成了一个大大的S形。幼儿们立刻爬上去玩了起来。只见嘉嘉双手平举,两只脚慢慢地交替,缓缓走在独木桥上。

玩了几次,嘉嘉又提出可以将一个半月摇推向彩虹桥的方向。半月摇连接着彩虹桥,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就像一条条小山路。放完,嘉嘉对着小路看了会儿,又转头跑去轮胎区域,滚来一个轮胎,接着小山路。“贝贝,你再去拿点轮胎,我们把轮胎都接上。”听了嘉嘉的话,贝贝也行动了起来。“我们再去搬点矮凳和竹梯,小山路就可以变得特别长了,好不好?”嘉嘉兴奋地问一旁的小朋友。“好呀,好呀!”不一会儿,短短的小山路变得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蜿蜒到了一旁的小屋。“我们把小屋变成城堡,把水运到城堡里。”嘉嘉越来越开心,说话的声音也变得响亮了。

小朋友们热火朝天地玩着游戏。只见嘉嘉提着两个桶水,来到了半月摇前。“怎么上去呀?”她一边嘀咕,一边想要坚持,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接着,她把水桶先放在了半月摇上,再空手慢慢地爬上半月摇,然后蹲下身体拎起水桶,慢慢地站直。就这样,嘉嘉不紧不慢地提着水桶走过了小山路,顺利地抵达了城堡。

随着嘉嘉对半月摇越来越熟悉,她开始探索更多的玩法。这在无形中激发了她的运动智慧。她将半月摇组合成“S形平衡桥”“跷跷板”“拱桥”“山洞”等,她还不断将半月摇组合、分拆,利用平放、竖立、间隔等摆放方式体验了半月摇带来的不同动作感受,如钻爬、跨越、摇动、行走等,促进了身体的平衡感、协调性和灵敏度的提升。在与半月摇的多次互动中,嘉嘉的坚持性与专注度得到了锻炼,其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的品质也不断体现。

当幼儿的运动行为表现出单一、重复的特点时,我通过材料的支持,“由少到多”“由大到小”“由简单到复杂”,诱发幼儿更多的动作行为。活动中,木板、轮胎、竹梯等器材与半月摇进行组合,形成了更多新颖的探索空间,增加了挑战性,让幼儿尝试了多样的玩法。这在增强幼儿运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敢挑战、勇尝试”的品质。

面对运动能力较弱的嘉嘉,“等”是我的支持策略。在等待中,我看到了嘉嘉对运动器械的兴趣,运动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以及运动智慧和运动品质的不断显现。因为等待,嘉嘉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尝试和体验。当然,等待也给了我在细心观察中捕捉嘉嘉需要的支持的“最佳时刻”。显然,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记录分析:

留意幼儿情感的变化。嘉嘉从最初的纠结到之后的爱不释手,从失败后的沮丧到尝试后的愉悦,这一过程体现了她最真切的情感变化,而这种变化受着情绪的影响。对于嘉嘉的不同情感表现,教师需要给予正确的疏导,引导她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困惑与变化。从半月摇初探到精玩,不仅代表着嘉嘉运动能力的提升,更是其自信自主的表现。

支持策略:

正视困惑,呵护成长。当幼儿出现纠结与困惑、沮丧与失落的时候,教师用哪种方式去帮助他们更为合适呢?或许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暖心的鼓励,一次轻柔的抚摸,一句同伴的宽慰,都能让幼儿积极地面对困难,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我们也可以试着与家长分享幼儿的学习故事,从多个角度解读幼儿的行为,把幼儿、家长、教师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成为激发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适时放手,精彩绽放。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我们要相信来自幼儿自身的力量,我们要发现来自幼儿生活的细节,我们要留意藏于幼儿活动的内涵。同时,教师的放手,并不是不闻不问,而是对幼儿年龄特点、发展特点的了然于心。教师的放手基于自身对活动内涵的了解,以及对幼儿的信任。只有有了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才能挖掘幼儿活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放手有时反而是推动幼儿向前的秘诀。

从“发现”到“挖掘”,从“思考”到“感悟”。在分析幼儿的行为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思考行为背后的内涵,才能做到觉而有思;当我们带着长远目标去评价幼儿的发展时,我们才能感悟其中的价值,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而有悟。

课程改进

分享交流,拓展运动经验。教师和幼儿一起编制运动故事,通过编制故事来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转变教育视角,把幼儿在运动中的发现、困惑和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另外,教师利用集体分享的时间,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动作方法、活动时遇到的问题等,创造机会让幼儿拓展运动经验,知道一个低结构器材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动作体验,从而丰富幼儿的经验,鼓励幼儿进行新的尝试和操作。例如,教师及时对嘉嘉提出的新意、亮点给予表扬或肯定,分享她的玩法、发现等。这不但能增强嘉嘉的信心,而且能激发其他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从课程实施质量监控与支持的角度,我们梳理了幼儿发现的半月摇的玩法,如表5-3所示。

表5-3 幼儿发现的半月摇玩法归纳

课程质量监控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低结构器材的投放使用,教师对嘉嘉的运动能力进行了后测。结果表明,嘉嘉的攀爬能力、平衡能力、力量水平、耐力水平和探索能力均有所提高。

表5-4 嘉嘉的攀爬能力前后测结果

表5-5 嘉嘉的平衡能力前后测结果

表5-6 嘉嘉的力量水平前后测结果

表5-7 嘉嘉的耐力水平前后测结果

表5-8 嘉嘉的探索能力前后测结果

在这一系列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嘉嘉的逐渐变化。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原本力量不足、平衡欠缺、速度不够的嘉嘉,通过对半月摇不同玩法的探索与尝试,她的攀、爬、跑、走、平衡,以及腿部和手臂的力量都得到了一定提升;原本胆小、畏难、小心翼翼的嘉嘉,在与低结构器材的互动中,自主性变强了,运动兴趣浓厚了,运动坚持性更好了,面对挑战性动作也敢于尝试了。这些转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低结构器材的价值所在。

(案例提供:范琪)

3.游戏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易接受的一项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与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幼儿教育改革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而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自主性游戏是出于游戏主体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为幼儿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自由选择,如选择空间、材料和玩伴。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满足和发展。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可以从游戏的材料、游戏的情节、游戏的分享三方面入手。

(1)对游戏材料的评价

以往,活动材料大多是教师提供的,幼儿缺乏选择权,他们的表达和创新常常受到限制。如果“材料超市”只是单纯地供应材料,它的许多教育价值就会被埋没,因此,我们不断发掘与之相关联的活动,促使幼儿得到全面综合发展。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选择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创造与表达。因此,我们希望能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提供适宜的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案例

材料超市

进入大班阶段,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低结构材料的探索和运用越来越多,材料超市成了幼儿每天都会在游戏中接触到的内容。材料超市不是仅仅简单地供应材料,而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来提升创造力。

调整前

场地的选择。在构建材料超市的初期,我们在每个小组边上设置了一组货架用来摆放材料,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零散的小货架虽然便于幼儿取放材料,但有限的空间也限制了可提供的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幼儿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仍会因缺乏材料而无法实现。零散的小货架使得材料重复率高、利用率低,造成了空间上的浪费。此外,由于探索、取放材料都在相对固定的地方,幼儿的活动范围小,幼儿之间缺少互相交流的场地。

材料的投放。由于角色游戏的材料零散、多样,而我们的教室同时承担着学习、游戏和生活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有序地整理和摆放游戏材料,因此,我们设计了固定游戏材料。这里所谓的固定游戏材料是指,根据幼儿的游戏内容,如“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等,将幼儿在不同游戏情节中所需的材料分类摆放到一个个大箱中,作好标记并分类摆放。这样幼儿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兴趣来选择材料箱,并作灵活调整。而且,新设计的游戏材料也可以放入对应的大箱中,从而避免了幼儿每天在游戏中重复探索材料的过程,也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形成分类、整理的意识。

在低结构材料投放的初期,我们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如“连接”类材料、瓶罐、棒子、废纸等。但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够更好地推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往往是一些大型的低结构材料,如幼儿会提出需要一个大型的“化妆间”、一个可以出售高铁票和飞机票的“自动身份识别售票机”,或是“学校教师”需要一面大镜子去教小朋友跳舞等。大型的低结构材料可以在游戏中进行隔断以创设新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发展创造力,这也是仅凭常规教育难以做到的。

调整后

幼儿从材料超市的顾客转变为主人。有一段时间,不少幼儿都迷上了用纸箱来制作大型空间,这需要非常大的纸板箱,如冰箱、空调的包装箱等,但这些恰恰是材料超市中缺少的“货品”。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思考:“材料没有了,不够了,怎么办?”“再拿点来。”“我爷爷家刚买了一个新的冰箱,有个很大的箱子,明天就带来。”“我家也买了一个新的电视。”幼儿纷纷表态。从第二天起,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纷纷带来了家里大大小小的纸箱,并有序地放到了材料超市里。

我们有意识地通过材料超市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创办超市的那一刻起就让幼儿意识到超市里的材料是自己需要的,知道自己不仅是顾客,同时也是主人;不仅从超市获取材料,还要为超市提供材料。现在,幼儿经常会关心超市里的“货品”情况,“缺货”了就主动从家里带来补上,而不再是一味地寻求教师的帮助。

随着货架上材料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幼儿发现找材料很难。于是,他们产生了整理货架的想法。我们引导幼儿走进附近的超市考察。经过一番讨论,整理方案出台了。幼儿决定将同类物品放在同一个货架上,并亲手绘制小标签,这样一来取放材料就方便多了。他们还用纸箱制作了一个人偶,把它作为材料超市的管理员放在货架边上,以提醒自己好好地拿、好好地放。

现在,材料超市里的大部分材料都先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再由幼儿自己分类整理,用独特的符号作标记。幼儿通过亲身实践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获得经验的增长,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

幼儿对各种材料非常熟悉后,发现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作用,而且组合起来使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往都是由教师来选择材料,并且为材料分类。这实际上反而减少了幼儿在游戏中对材料的探索,减少了幼儿之间交往互动的机会。由幼儿先熟悉材料,并用绘画的方式来说明材料的使用方法。幼儿的这一创意让我们惊喜,决定顺应幼儿的兴趣,指导并帮助他们制作材料使用说明书。我们从工具类材料(如测量工具)的使用着手,让幼儿通过一系列活动明白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在卡片上记录文字、图画和各种符号,使幼儿的表达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材料超市的构建使我们的教育行为从单纯提供材料转变为为幼儿的创造与表达提供支持。

(案例提供:吴依然)

(2)对游戏情节的评价

幼儿园游戏评价的重点是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游戏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性,教师要准确地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而对幼儿的个性、交往能力、思维水平进行观察与评价。因此,游戏活动评价的另一个方面需要教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发展水平。

“让游戏更自主”。在游戏理念的指导下,徐则明老师指出,教师应在游戏中退到更后面的位置,更多地观察,更少地主导、干预,将游戏还给幼儿。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在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包括幼儿的兴趣、行为的类型、行为的持续时间、行为的目的性、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的社会性和情绪状态,等等。教师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分析。

观察是支持和回应的基础,有效的观察分析能引导教师下一步的教育行为。教师的观察要注意不破坏游戏的真实性、自然性,尽量采取自然、隐蔽的方式进行。在游戏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时段和不同游戏内容选择不同观察方法。例如,扫描式观察,即对全体幼儿的游戏状态有个大致的了解;聚焦式观察,即选取几个特定对象或某个游戏区域进行较长时间的细致观察。

游戏行为是稍纵即逝、一闪而过的,很多细节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师也可以借鉴学习故事的观察方式,利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游戏过程,随后加以整理和分析。

表5-9 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评价表

续 表

(3)对游戏分享的评价

当我们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时,幼儿也会获得游戏分享的权利,说出他们在游戏中的问题,获取大家的关注,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氛围,得到新的经验与认知,形成新的游戏内容或主题。

在整个自主性游戏环节中,我们将幼儿的经验分享比作一颗颗珍珠,若想使这些珍珠变成一串色彩斑斓的项链,那么教师便是穿引这些珍珠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穿引得好,便能推动幼儿游戏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我们有时也会有困扰:教师在“穿引”时要抓住什么“点”?引发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更好地促进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

首先,选择评价分享交流的内容。

●选择新的游戏主题或游戏中出现的其他情况。

●选择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使用材料的情况。

●选择幼儿认知经验发生冲突而需要梳理提升的内容。

●选择为游戏活动发展而制定的必要规则。

●选择游戏中幼儿提出的问题和困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确定评价分享交流的方法。

●小班幼儿语言能力虽有发展,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很具体,很难在判断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已经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分享活动应重视通过表现和表达,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游戏中的快乐或只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发表看法。教师可以运用照片、视频等情境再现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注重鼓励幼儿一起模仿、一起参与,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班和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分享活动可以集中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开展各种形式(集体或分组)的讨论,鼓励幼儿在相互质疑、相互帮助中整理原有经验或获得新的经验,以解决游戏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最后,突出评价分享交流的重点。

●引发问题,共同解决

当幼儿提出了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提出各种建议,鼓励幼儿参与到讨论的行列。教师应随着幼儿的回应,展开抽丝剥茧式的追问,将问题细化和深入,帮助幼儿分解难题,慢慢地将问题解决,使游戏得到深入发展。

●注重材料,发挥创造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用半成品或废旧材料自制游戏材料的意识越来越强,这些材料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将自己的想象运用到游戏中。教师不妨试试这样提问:“猜猜这是什么东西?猜猜它该怎么用?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制作方法?”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发他们更好地创造和想象。

●认知交融,情感整合

在分享时,幼儿往往会再现或讲述游戏的情节,从而导致讲评的重点落在认知上,而忽视了情感的提升。这时,教师如果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幼儿听到后或许也会得到一些启示。而在之后的游戏中,他们也似乎会更注意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若能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情感,使幼儿学会相互关爱,那么游戏的价值也能得到提高。

4.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作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教学活动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虞永平认为,教学活动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活动的成效,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了解教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大卫·布莱特曾提出,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应考虑以下几点:

教学是否符合幼儿的需求。

教学是否符合课程的目标。

教学的内容是否适当且生动有趣。

教学能否提供早期有意义的成功学习经验。

教学的顺序与步调是否适当。

教学策略是否有趣、富有变化,充满挑战性。

是否依据幼儿的不同学习风格提供适当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否包含主动与合作性的学习。

是否提供定期的、有趣的和亲子拓展的活动。

一个适宜的教学活动计划是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活动评价的第一要素。具体而言,应关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辅助材料。此外,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过程是教师和幼儿之间交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所以还要考虑教师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与表现。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活动的特点,我们总结了教学活动评价的基本取向:教学活动应促进幼儿认知、学习策略和情感等不同方面的和谐发展;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引发幼儿多感官的参与体验、尝试和发现;适宜的目标和内容才能引发真正有效的教和学;教学要有开放的、能激发幼儿探究和思考的环境,产生问题、引发互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活动过程应让幼儿感受到挑战。

教学活动按活动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教学活动按活动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既可分为综合活动和领域活动,又可分为健康、艺术、语言、社会和科学活动。总的来说,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类型多样,这决定了教学活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是多样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我们都将进行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主要是活动参与者的评价,如教师、幼儿或其他成员对活动的评价,着重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反思和总结。外部评价是没有直接参与教学的人的评价,如观摩教学的园长、教研组长、其他班级的教师和幼儿家长的评价。为使外部评价真实、有依据,我们设计了《宛南实验幼儿园看课评课表》,以记录教师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表5-10为某次观摩教学的记录。

表5-10 宛南实验幼儿园看课评课表

续 表

案例

小雨点

在“小雨点”活动中,教师借助“雨点”这一载体设计了多种玩法,既有数学经验中的点数和排序,也有学说短句的尝试表达,而且在串联雨点的玩法中考虑到了小肌肉动作的练习。然而,这一活动设计看似丰富,但是完全没有形成“感知雨天(雨天的自然现象,如雨点、雨声)”的核心经验,呈现出生搬硬套的情况。

表5-11 “小雨点”活动设计前后对比

续 表

找小兔

在“找小兔”活动中,教师意图通过看看、找找、影子配对的游戏来让幼儿发现小兔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的特征;使用不同姿态的小兔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分析、比较,逐步激发幼儿发现的乐趣和探索的愿望。但是设想一下,卡通形象的小兔真的能呈现出小兔的特征吗?会不会造成幼儿的认知错误呢?背景板的局限是否会造成幼儿活动的程式化,它真的能激发幼儿不断探究的兴趣吗?

表5-12 “找小兔”活动设计前后对比

(案例提供:孙瑾)

经过调整后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的游戏化情境。幼儿在其中摆弄、观察、探究,每一次都有新发现:我能让雨点一会儿下、一会儿停;雨点落在房子上的声音很响的;我有点害怕打雷的声音;小雨的声音和沙子有点像的……兔子的眼睛真的是红色的呀;小兔子这么小呀;兔子不爱吃胡萝卜;小兔子跳的时候先抬前面的脚,接着后面的脚一起跳……这两个活动成了幼儿最喜欢参与的活动,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言语、过多的指导,幼儿就能在共同的分享中自然而然地感知雨天的特征,萌发对小兔的喜爱。在这两个活动中,最值得借鉴的是教师对材料的使用:一方面,活动材料的准备非常方便快捷,场景中的小房子、独木桥、石子路、各色植物来自幼儿的玩具,智能笔中的声音可以使用实景录音(网络下载),兔子来自家长资源,各色食物来自幼儿每天的用心准备;另一方面,这些或现成或天然或自然的材料不易损坏,满足了幼儿反复操作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