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微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各地涌现了一批微课平台,其主要特点是精益求精、点石成金、指点迷津。大量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对于微课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微课的定义、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这个层面。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明显看出,微课研究人员分布广泛,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一线教师,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不仅关注微课的定义、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同样关注将微课更好地运用教学中。

微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微课在国内的发展

1.萌芽与探索期

2010年,广东省佛山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佛山市是国内最早系统化开展区域性微课建设与应用实践的地区,当时开展微课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打破传统中自上而下、单一化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性,提高易用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课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使以往各自独立建设与应用的教案、课件、课例、试题等资源间产生了一种较为紧密的关联,较大幅度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个阶段的微课实践不足是仍然注重资源建设,以前单一各自建设各类资源的方式变成了基于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组合并联式资源建设,而忽视了微课的应用环境建设和对其应用过程的关注,更没有考虑微课的扩展性、互动性、动态发展和生长性等特性,把微课定位于“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新的资源建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理论改进与实践阶段

2012年,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电子书包”“视频公开课”等教育创新项目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并且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迅速在全国教育领域全面铺开,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例如,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中国微课大赛”,也是中国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比赛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总结本届活动取得的优异成果的基础上,于2014年11月20日至2015年12月31日开展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征集活动,微课提交展示平台为中国微课网,进一步探索了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时,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继而于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共设32个省级赛区,1400多所高校参与比赛,参赛选手逾18000人,活动得到了各高校和教师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响应,切实推动了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伴随着微课实践活动的广泛、有效开展,微课的定义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与提升,即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全过程。微课此阶段概念的发展突出了从关注微课的资源构成到关注微课的教学活动全过程、资源的应用生态环境和资源组成的生长发展性,而不是固化不变的。

3.微网络课程阶段

国外MOOC致力于发展开放免费的高等教育,而微网络课程意在结合我国教育国情,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自主研发体现教学目标并应用于课堂的微视频。同时,国内学者也在吸取MOOC发展的经验,学习它们系统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完备、更系统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

国内各地涌现了一批微课平台,其主要特点是精益求精、点石成金、指点迷津。一个学科知识点的讲解、一次实验过程的演示、一道经典例题的分析、一些课外拓展的趣味知识,这些都可以由一个6分钟左右的制作精美的微视频来完成,内容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的微课还停留在征集优秀微课作品上,主要是在2010年和2012年,佛山市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大赛。参赛的类型包括讲授类、探究类、导入类、实验类、说课类等,其中以讲授类为多。与此同时,2012年,由凤凰卫视集团、华南师范大学、各大出版社集团及电视台协同创办的“凤凰微课”正式启动。其涉及的版块比佛山微课大赛要广,不仅包括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教育微课视频,还包括公开课、教师培训、职业教育、网络学院、心理学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并创新性地将对应的课程分成专题和对应的模块,可选修、可累加,增强了对应微课系统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大量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对于微课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微课的定义、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这个层面。尽管中国微课网和凤凰网这两个平台上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但仍以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为主,其内容的连贯性不强,同一知识点的重复率比较高,录制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同时也缺乏系统的、完善的配套的微课资源建设。例如,学习进度查询、个性化选择微课资源、知识“地图”网、奖惩机制、反馈训练等,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搭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明显看出,微课研究人员分布广泛,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一线教师,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不仅关注微课的定义、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同样关注将微课更好地运用教学中。但针对微课与具体的学科相联系,辅助学生学习,目前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领域。

(二)微课在国外的发展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勒罗伊·麦格雷夫(Le Roy A.MCGrew)在1993年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erence Ken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他认为,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应具有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及交叉学科的融合,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必须去思考那些与主题相关的、应被熟悉掌握的核心概念。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他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即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课程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学习。

而在微课的应用上,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风行于美国教育领域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可汗学院,成为国外微课成功运用的典型代表。可汗学院收录了大量精品微课视频(时常约10分钟),内容从基础开始,起点低,由浅入深,较适合“翻转课堂”的开展。目前,美国的部分学校已采用了课后回家看视频,课堂上主要采用向教师提问题或者相互交流的方式,弄懂自学时发现的问题,辅之适当的练习,以颠覆传统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实现了自主学习。

MOOC,全称“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当前最新、最潮的在线学习形式,让我们足不出户听遍名校人气课程,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在美国已经上演了一场MOOC与传统教育的博弈,国外MOOC致力于发展发放免费的高等教育,是由知名大学联手创立的授课项目,它使大学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了海量受众,人们有望通过某个权威教育在线平台,以免费或较低代价接受全日制大学教育。

(三)存在问题分析

综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目前我国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任重而道远。从微课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微课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这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主动参与进去,并探索其在中国当前的教育软硬件环境中怎样更好地得到应用,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