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家、黄老与法家:不同流派的中国思想家

道家、黄老与法家:不同流派的中国思想家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田齐所主导的黄帝之学,是以道家与阴阳家为主体,参以兵家。[22]关于黄老、道家与法家的关系,唐兰曾指出,《汉书·艺文志》的道家可以分成三类,而黄老之学代表道家最新的发展。它们均与黄老有密切关系。[29]可见此书能深刻地反映黄老之学与法家的许多重要内涵。[30]从道到“术”与“法”是个发展的过程,黄老和法家“术”与“法”的观念均源于道。

道家、黄老与法家:不同流派的中国思想家

黄老之学从老子之学发展而来。《史记·乐毅传》载: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13]

可见黄帝、老子之言有密切关系,而且至少从战国后期已闻名。李学勤曾指出:“黄老之学在战国中晚期具有相当大的势力。在几个诸侯国握有实权的法家人物多学习黄老,如韩国申不害韩非、齐稷下的赵人慎到等,都以其学归于黄老。汉代窦太后好黄老之术,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仍把黄老列为首位。”[14]《论六家要旨》是最早提出“道家”一词的历史文献,然其内容所论是黄老非老子,由此可见,司马谈等汉初人所说的道家,其实就是黄老。[15]由此可见,黄老之学从战国中晚期到汉初的巨大影响。

黄老之学不仅见于上述诸家,还见于稷下代表作《管子》中《心术》等四篇、《韩非子·解老》、《庄子》外杂篇,乃至《吕氏春秋》《淮南子》《鹖冠子》《文子》。另外,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博楚简《恒先》《三德》《凡物流形》等篇,也带有一些早期黄老之学的特色。其中,如《三德》的语言与黄老帛书高度类似,不仅出现黄帝之名,而且黄帝是“以天道代言者的身份对人间的政治行为做出直接的指示”[16]。而《太一生水》《恒先》《凡物流形》三篇的内容虽与黄老帛书有所不同,所言之天道面向各异,但同样“以天道(主要是宇宙生成论)作为人事效法依据”[17]。重视天道,以天道作为人事所当效法的对象,是战国中晚期思想的一大特色。

黄老之学大行于稷下,与齐国文化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并发展出与老子之学不同的特性。诚如陈丽桂所指出:

齐自姜太公始封,迄于田氏篡接,始终都是走的尊贤容智、务实尚功的外王路线,重视对现实事物的处理,讲求知识学问的应世之用,不拘守理论,而要求经世。大别于鲁文化之崇礼乐、重教化、推德治,齐学重视领导统御,《老子》学说中一切玄虚、灵妙之道,自然无为之理,到此不能不转化为可操可作的经世之“术”。因此,不论从大时代的需求,还是齐学的传统看来,看似消极、出世、无为的老学,至此都不能不转化为积极、经世、尚功的黄老之学。[18]

“积极、经世、尚功”的稷下黄老之学固然以治国经世为中心,因其尚天道,重因应变化,所以同时发展至几乎所有领域。稷下学者推崇黄帝,在其推动下,黄帝传说在战国时期大行其道。依其传说,黄帝除建国与领导万国外,还发明了主要军事民生器具、冠冕、宫室城邑、棺椁。他画洛书河图、铸鼎制镜、合符封禅、分别天文,其妃子嫘祖教桑,诸大臣发明各种军用、民用器物,其中仓颉造字、大桡作甲子、容成制历、隶首作数术、伶伦作乐、岐伯论医、马师皇为龙医(兽医),尤其开创了高等文化。依此说,黄帝君臣简直是所有古代文明的开创者。[19]

不仅如此,以稷下学宫为中心,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附会风潮,它们均以黄帝为名。《汉书·艺文志》中有十二类依托为黄帝的作品,数量庞大。除“小说家”外,如天文、历谱、五行、杂占、房中、神仙、阴阳家、兵阴阳、医经与经方,或源于阴阳家与道家,或与阴阳家、道家有相当渊源,而它们均为齐文化的主流学术。由田齐所主导的黄帝之学,是以道家与阴阳家为主体,参以兵家。[20]其中尤其以阴阳家与道家为基础,吸收了古代的神仙养生与方技之学,开启后代的医家、养生家、房中术与方技,影响极其宏大。黄老之学发展至此,已经包含了一个大文明的每一方面,难怪在汉初能够成为指导整个王朝的学说体系,其内涵早已超越“清净无为”四字,而成为一种宏大的文明体系论述。

从老子到黄老,陈丽桂曾归纳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1.由道到气(气化宇宙与精气养生);2.由道到理、法(理为分道、因道全法);3.由道到术(虚无静因无不为),其中包含(1)由卑下雌柔到蓄势因时,(2)由清静俭损到虚无静因,(3)道以刑名为核心。[21]到了汉代,黄老道家的基本思想,若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可归纳为以下五点:1.积极经世;2.博大兼容;3.治国、养生并讲;4.重术尚用;5.与时俱进,灵活弹性,崇古却不返古。[22]

关于黄老、道家与法家的关系,唐兰曾指出,《汉书·艺文志》的道家可以分成三类,而黄老之学代表道家最新的发展。他说:“第一类是古代政治家的著作,如: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第二类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讲道德,主张无为的道家。《文子》《关尹子》《列子》等,大概相近。”[23]第三类则是以黄老帛书为代表的黄老派,并指出:“《蜎子》(环渊)、《田子》(田骈)、《鹖冠子》、《捷子》(接子)、《郑长者》等大体都应属此派,是由老子学派发展出来的一个支派,是讲道法,主刑名的新型法家。”[24]不仅如此,“《申子》《慎子》《韩非子》等都本黄老,而《艺文志》却又别列于法家”[25]。它们均与黄老有密切关系。其实《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书多佚失或伪托,在《老子》《庄子》之前,并无真正的道家学派。而从老庄到黄老到法家,才是道家在当时最重要的一种发展。(www.xing528.com)

作为战国中期以降盛行的一个学派,黄老之学对法家有根本性的影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26]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27]

作为法家最重要代表的申、韩之学均“本于黄老”。黄老之学,对于许多稷下学者以及法家,亦有根本性的影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28]

唐兰在研究黄老帛书时则曾指出:“从战国中期到晚期,很多法家著作,如:《申子》《慎子》《管子》《鹖冠子》《韩非子》以及《国语·越语》等对此书都有引用,有的还引得很多,说明这书正是战国中期以后流传的黄帝之言。”[29]可见此书能深刻地反映黄老之学与法家的许多重要内涵。

从老庄到黄老,发展出对“术”与“法”的新重视,对之后的申不害与韩非都有根本性的影响。[30]从道到“术”与“法”是个发展的过程,黄老和法家“术”与“法”的观念均源于道。《老子》讲道不讲“法”是表面,其实老子学派深观万物,所以容易发展出“术”与“法”的思想。而韩非的《解老》《喻老》就特别讲《老子》,可见这些思想一脉相承

《老子》鉴于时代之乱,主张无为与内收以平天下,所以态度上比较消退,虽然其消退中也带有积极性。而黄老帛书以“道法”为平天下之道,态度甚为积极。[31]论法、论形名、“建七政”、“行七法”、论兵、论刑赏、论政治之得失、论国家之安危、论阴阳之理、论事物的规律,态度确实较《老子》更为积极,也符合黄老从战国中晚期到汉初的历史角色。[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