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冶铁技术:春秋早期人工冶铁制品的发现

北朝冶铁技术:春秋早期人工冶铁制品的发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朝之前,我国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北朝期间,在炼钢及热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又有所进步。经检测,二者铁刃部分为陨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二者所用的铁均为人工冶铁,分别为“块炼渗碳钢”和“块炼铁”。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表明我国至迟在春秋早期已经出现了制造铁剑的技术。

北朝冶铁技术:春秋早期人工冶铁制品的发现

北朝之前,我国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北朝期间,在炼钢及热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又有所进步。特别是北齐綦毋怀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造宿铁刀,改进和完善“灌钢法”,是我国炼钢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

一、北朝之前的冶铁技术

我国古代用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及1977年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村商代墓中,分别发现了一件铁刃铜钺。经检测,二者铁刃部分为陨铁。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对铁有所认识,如铁与青铜相比硬度更高,制成兵器刃部更锋利等。

大约在春秋早期,我国已发明了冶铁技术。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季墓中出土了两件珍贵文物[862]:玉柄铁剑和铜内铁援戈。其中,玉柄铁剑残长34.2厘米,通体由铁、铜、玉三种材料复合而成;铜内铁援戈为铁援和铜内锻合而成,残长17.4厘米,内长7.4厘米,厚0.5厘米。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二者所用的铁均为人工冶铁,分别为“块炼渗碳钢”和“块炼铁”。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表明我国至迟在春秋早期已经出现了制造铁剑的技术。但在这一时期冶炼业并不发达,铁兵器的制造难以普及,所以在史籍中,并未有关于当时铁质刀剑太多的记载和说明。在近现考古发现中,铁质刀剑的实物也屈指可数。所谓“块炼铁”,是铁矿石在800℃—1000℃的条件下,由木炭还原得到的,出炉时是含有大量杂质的固体块。这种铁有几个缺点:一是生产效率低,产量小;二是需要反复锻打,才能制造一些形状简单的器物;三是含碳量很低,质地很软,即是熟铁。由于上述缺点,这种铁不可能得到普遍应用。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制造铁器物的过程中,由于反复在木炭中加热,使铁吸收了碳,提高了含碳量,减少了夹杂物,于是得到了钢。可以说,这是最初期的炼钢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钢,即为“块铁渗碳钢”。熟铁、钢及下面提到的生铁,都是铁和碳的合金。其中,含碳量小于0.05%者称为熟铁,含碳量在0.05%—2%者称为钢,含碳量大于2%者称为生铁。

大约在春秋晚期,由于鼓风方法和设备的改善,提高了炉温,发明了生铁冶铸技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周敬王七年(前513),晋国就用生铁铸造了一个铁质刑鼎,将范宣子所作的刑书铸在上面。战国时期,许多铁制农具都是生铁铸造。但生铁比较脆,不能锻打和延展,不适宜制造手工工具和兵器。因此,在生铁发明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所使用的锻件熟铁仍然是用“块炼法”得到的。而炼钢的原料也仍然是块炼铁。后来,人们在打制器物时,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打打烧烧,烧烧打打,重复许多次,所以把用这种方法炼出的钢称为“百炼钢”。百炼钢和块铁渗碳钢在工艺方法上虽然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由于百炼钢折叠锤打的次数更多,吸收了更多的碳,使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质量提高。是时,此种百炼钢多用来制造宝刀、宝剑等兵器。或许早期的炼钢术就是在炼制刀剑过程中发明的。

西汉时期,出现了生铁炒炼技术,并逐渐取代了块炼法。所谓炒炼,就是把生铁加热成半液体或液体状态,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烧去铁中的一部分碳,降低生铁中碳的含量,除去渣滓,制得熟铁。若含碳量控制得好,还可直接得到钢,称为“炒钢”。这是我国钢铁冶炼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在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冶铁遗址中,还发现有多座炒钢炉。可见,西汉时不仅生铁炒炼技术已经相当进步,而且炒钢设备的规模也比较大。

东汉时期,由于水力鼓风机械——水排的运用,使冶铁炼钢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兵器已全部为钢铁所制,从而完成了生产工具和兵器的铁器化进程。是时,制造生产工具和兵器所用的钢材,多是以炒钢为原料冶炼的百炼钢。其冶炼方法多用炒钢多层积叠、反复折叠锻合法。1974年,在山东苍山县汉墓中,出土了一把东汉永初六年(112)制造的钢刀[863],全长111.5厘米,上有错金铭文“卅湅大刀”等字。湅,通“炼”。据分析,此刀是由炒钢折叠锻打而成,其刃部组织分层,为30层左右。1978年,在徐州市铜山县的一座小型汉代砖墓中,发现了一把东汉章帝建初二年(77)的“五十湅”的长钢剑[864],钢剑锋部稍残,无首,通长109厘米。经考察,此剑亦是由炒钢折叠锻打而成,其刃部组织亦是分层,约为60层。一般炒钢经反复锻打、千锤百炼后,便可进一步排除夹杂、均匀成分、致密组织;多层积叠时,往往还可起到刚柔相济的作用。这种方法传到了日本后,对日本刀的工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基本沿用和推广汉代的一些冶铸技术。1974年,河南渑池出土的窖藏铁器[865],计有60多种、4000多件、3500千克;种类包括铁范、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交通工具、铁材、烧结铁等。据考察,除了六角锄和铁板镢等少数器物为汉器外,其余多数是属于曹魏至北朝时期的物器。这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冶铸情况。另外,史籍中有关当时“百炼”型钢铁刀剑的记载,比前代明显地增多。例如东汉建安年间(196-220),曹操曾命有司用百炼钢锻打造而成的五把宝刀,名曰“百辟刀”;三国时期,蜀国蒲元在成都为刘备造了“七十二炼”刀五千把,又在斜谷为诸葛亮造“称绝当世”的“神刀”三千把;十六国时期,夏赫连勃勃凤翔年间(413-417),“造百炼刚刀”。这些说明当时百炼钢的冶炼已较为普遍。

二、北朝对冶铁业的管理

冶铁业关乎国计民生,北朝各政权非常重视冶铁业的发展,自上而下地设置管理冶铁业的机构和职官。北魏立国初期,置左民尚书,管理包括冶铁业在内的手工业生产。孝文帝太和改制,设太府寺,“统左中右三尚方,左藏,司染,诸冶东、西道署”。东、西道冶署是专管冶铁业的中央职官。“诸冶东道又别领滏口、武安、白间三局丞。诸冶西道又别领晋阳冶、泉部、大、原仇四局丞”。即东道冶署在太行山以东的滏口(今邯郸市峰峰矿区)、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白间(今河北省易县一带)设置冶局;西道冶署在太行山以西的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泉部(今山西省东南一带)、大(今河南省沁阳济源一带)、原仇(今山西省盂县)设置冶局。这些地方都是传统的冶铁业中心,设冶局,作为管理、经营地方矿冶、铁器的专门机构。北齐沿袭北魏的冶铁业管理制度。北周时,冬官下属置司金,掌矿冶铸造。其职官有司金中大夫,小司金下大夫,小司金上士。另有典丱中士、下士,冶工中士、下士,铸工中士、下士,锻工中士、下士等矿冶铸造业各职官。这样,对冶铁业的管理更加细致周全。

北朝时期,钢铁产量很高。上文所述的渑池窖藏铁器便是一例。又如《宋书·索虏传》记载[866],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南朝刘宋军队北伐北魏,破济州,“取泗渎口,虏碻磝戍主”,获取了大量的战利品。其中,包括“铁三万斤,大小铁器九千余口,余器仗杂物称此”。碻磝,古津渡、城名。故址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北魏时为河南四镇之一,又为济州(今山东省东阿县)治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为军争要地。从刘宋军队缴获的大量铁器来看,说明碻磝铁冶规模不小。北齐、北周时,铁冶业的规模及产量基本等同北魏。

三、綦毋怀文和灌钢法

用生铁直接炒炼成钢,工艺比较复杂,技术不易掌握。因此,一般情况下要得到钢,往往仍然采用“百炼法”。但是,百炼钢的工艺费时费力,产量不容易提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生发展的需要。大约在东汉末,我国可能已出现了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北朝之前,虽然有少量文献记载了灌钢法,但都非常简略,后人难以了解其具体含义和方法。《北齐书》及《北史》中记载了綦毋怀文的灌钢法,则是灌钢技术最详细、最明确的较早记载。可以说,綦毋怀文虽然可能不是灌钢法的最早发明者,但却是目前所知灌钢法的最早实践者和革新者,为灌钢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綦毋怀文其人

綦母怀文,生卒年代及其籍贯不详,北齐著名冶金家,曾“以道术事齐神武”[867]。齐神武,即北齐神武帝高欢(496-547),据此,綦母怀文应活动在东魏、北齐之际,官至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綦母怀文在制造“宿铁刀”的过程中,用了灌钢法。对此,《北史·綦母怀文传》曰[868]

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

宿铁,即灌钢。柔铤,指可锻铁料,可以是熟铁,也可以是钢。柔铁,即熟铁。刚,即钢。从这条文献中可知,綦毋怀文造刀的方法是:首先,把生铁和熟铁以灌钢法烧炼成钢。其次,使用复合材料技术,以熟铁为刀脊,宿铁为刀刃。再次,使用尿淬和油淬,即“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这样做出来的刀称为“宿铁刀”,极其锋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概言之,綦毋怀文造刀的方法包括3种技术:灌钢法、复合材料制刀技术、淬火技术。下面分别说明这3种技术的意义。

(二)灌钢法及其影响(www.xing528.com)

“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意思是,将优质的生铁烧化,浇注在叫“柔铤”的可锻铁料上,经过数次灌炼,就可得钢了。由于让生铁和可锻铁料“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称为“宿铁”。这种方法,后人叫做生熟炼或灌钢法。该方法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有很多优点。其一,生铁作为一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很高,可以大大提高向可锻铁料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其二,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这样就可以增加钢的产量。其三,在高温下,可锻铁料中的杂质会被强烈氧化而除去,因而炼成后的钢可以减少锻打次数。其四,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和推广。

綦母怀文之后,灌钢法广泛传播,这对于增加钢的产量,改善农具和手工工具的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后世的炼钢生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綦毋怀文灌钢法仍为冶炼家沿用,特别在河北中部一带广为传播。宋代,灌钢已经取代炒钢和百炼钢,成为当时的主要炼钢方法。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辨证一》记之曰:“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把生铁放入曲盘的熟铁片中,入炉冶炼,并用泥封炉。封泥的作用有三:使铁料各部分均匀受热,让生铁缓慢熔化;防止生铁熔化后的流失,使之更好地与熟铁作用;防止和减少碳在炉气中的烧损。明代,灌钢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第十四卷《五金》“铁”条曰:“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夹)紧,生铁安置其上。又用破草覆盖其上,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鞴,火力到时,生钢(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日灌钢者是也。”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把生铁放在熟铁片上,入炉冶炼,并用草鞋涂泥盖在生铁上。覆盖泥草鞋的作用是:使大部分火焰反射入炉中,以提高冶炼温度,加速生铁熔化。这两种方法,都把熟铁加工成薄片,以增大生铁和熟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生铁中碳分的渗入。明代中期,灌钢法又出现了新工艺形式的“苏钢”。相传为江苏工匠始创,故名苏钢,这是灌钢法的最高形式。明代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铁”条曰:“熟钢……以生铁与熟铁并铸,待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熟钢,即苏钢。其工艺的要点是:先把熟铁放入炉内鼓风加热,后把生铁条的一端从炉口斜放入炉内加热。继续鼓风,使炉温不断升高。当炉温在1300℃左右时,炉内的生铁开始往下滴铁水,熟铁已经软化。然后,钳住生铁条在炉外的一端,使铁水均匀地淋到熟铁上,“擦而入之”,且不断地翻动熟铁。这样,就产生剧烈的氧化。淋完后,停止鼓风,夹出钢团,砧上锤击,去除杂质。一般要淋两次。《武编前集》又曰:“此钢合二铁,两经铸炼之手,复合为一,少沙土粪滓,故凡工炼之为易也。”用现代的观点看,这种方法是利用了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氧化夹杂较多的特性,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无需封泥及覆盖涂泥草鞋,亦可达到去除夹杂的目的。而且“凡工炼之为易也”,即工序简化,操作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清代,在安徽芜湖、湖南湘潭等地,苏钢仍然兴盛。

概言之,灌钢法是我国古代炼钢工艺中的最高成就,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它一直是最先进的炼钢方法,为我国古代炼钢技术的进步和钢铁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复合材料制刀

在綦毋怀文之前,我国古代的钢刀大都用百炼钢制成,这样制作的刀、剑虽然性能优异锋利无比,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炼钢制成,因此价格昂贵。如东汉时一把名钢剑的价钱,当时可购买供七个人吃两年九个月的粮食。另外,用百炼钢制作刀剑,费时费力。三国时曹操命有司制作了五把宝刀,用时三年。綦毋怀文制刀,用灌钢(宿铁)作刃,以熟铁(柔铁)作刀背,即运用了复合材料制刀技术,这是制刀工艺的重大更新。也表明他对钢铁的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根据刀的不同的部位合理地加工制造。刀的刃部需要比较高的硬度,刀刃才能锋利,所以要用钢来制造。而刀背却需要有比较好的韧性,使刀在接受较大的冲击力时不致折断,所以用熟铁比较合适。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实用要求,又节省了大量价格昂贵的钢材,利于钢刀的推广和普及。这种制刀工艺,当今还在沿用。

关于綦毋怀文制刀时的淬火技术,我们将在下文叙述。

四、热处理技术的进步

北朝时期,金属热处理中的铸铁可锻化退火和钢的淬火技术,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一)铸铁可锻化退火

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是指先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铸铁可锻化退火则是将白口铸铁转变成可锻铸铁或“铸铁脱碳钢”的退火工艺。考古发掘发现,这一工艺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东汉以后,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北朝期间,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在渑池铁器中表现得最为明晰。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金属材料系中心试验室对渑池铁器作了化学成分分析。1976年,公布了部分分析结果,见表8-1。

表8-1 渑池部分出土铁器的化学分析[869]

这些分析结果表明:汉魏至北朝时期,大量的农具是白口铁经过可锻化退火制成的。而且,当时已发明了生铁铸件经脱碳处理变成钢件的新工艺。如Ⅰ式斧(471号)、Ⅱ式斧(299、257号)等部分生铁铸件,从器形看都是铸造的,但经过化学分析和金相观察得知,基本具有钢的组织和成分。说明这些器件由生铁铸成后,经有控制的脱碳退火处理,即在退火过程中把碳脱掉,使之基本不析出石墨,避免成为展性铸铁,直接得到钢件。是时,虽然炼钢技术已相当发展,但尚未达到高温冶炼液体钢的程度,所以还不能生产铸钢件。而锻钢的冶炼和加工效率又都相当低,并且所含的杂质也比较多。在不能炼出液体钢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脱碳退火的方法,即可得到称为“铸铁脱碳钢”的铸钢件。这种特殊的制钢的新工艺,是我国古代钢铁冶炼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在世界冶金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部分生铁铸件经脱碳退火成了熟铁和钢后,根据需要又进行了再加工。如Ⅱ式斧(257、277、299号)等在脱碳后对刃口又进行锻打加工,使其更加锋利。而Ⅰ式斧(471号)、“新安”铁镰(528号)等则在整体脱碳后又在刃部进行了局部表面渗碳,以提高刃口的硬度。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脱碳、渗碳已有了相当的认识,操作上亦表现了较高的技艺。铸铁可锻化退火技术的发明虽然早于北朝,但是,北朝期间却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技术。

(二)钢的淬火

淬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技术,主要用于钢件。其工艺过程是:把钢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突然浸在水或油中使其冷却,以增加硬度,或获得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宝刀宝剑大都经过淬火处理。一些杰出的刀剑制造家还注意到用不同的水淬出的刀剑,它们的性能不同。例如龙泉剑是因为用龙泉水淬火而得名。曹丕命人制造的“百辟剑”,是用清漳水淬火的。蒲元淬刀,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因此不用汉水而用蜀江水。可见,在北朝以前我国在钢的淬火方面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始终没有突破水的范围。

綦毋怀文最先突破了以水淬火的传统方法。他在制作宿铁刀时,“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即使用了动物尿和动物油脂作为冷却介质。动物尿中含有盐分,冷却速度比水快,用它作淬火冷却介质,淬火后的钢比用水淬火的钢坚硬;而动物油脂冷却速度则比水慢,淬火后的钢比用水淬火的钢有韧性。这是对钢铁淬火工艺的重大改进,一方面扩大了淬火介质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钢。綦毋怀文虽然不一定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但是他使用的方法是正确的。

綦毋怀文还可能使用了双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却速度快的动物尿中淬火,然后再在冷却速度慢的动物油脂中淬火,这样可以得到性能比较好的钢,避免单纯使用一种淬火介质淬火(即单液淬火)的局限。因为只用一种淬火介质毕竟难以两全其美,如果使用的淬火介质冷却速度比较快,就容易引起工件开裂、变形等缺陷;如果淬火介质冷却速度缓慢,就会使工件韧性有余,硬度不足,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这样,就需要使用双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温度较高(一般为650℃—400℃)时,选用冷却速度较快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的硬度;而在温度较低(一般为300℃—200℃)时,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小的淬火介质,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使其有一定的韧性。双液淬火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淬火工艺,掌握起来并非易事,它需要操作者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既要掌握好开始淬火的温度(温度过高,淬火后工件发脆,温度过低,则硬度不够),又要掌握好从第一种介质取出的时机(实际也是工件温度)。这在当时没有测温、控温设备的条件下,完全依赖操作者的感观、把握和操作技巧。綦毋怀文能在这种困难条件下掌握如此复杂的淬火工艺,是在钢热处理技术上的创新,在我国热处理技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