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指导方法:优先选择拆分策略

指导方法:优先选择拆分策略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是要会“拆”。其次,“拆”出段中有用的“法”。作者在运用方法表达的时候,那些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处,就是我们要拆分出来的“点”。第二是要会“分析”。有了例文而不分析,小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简单模仿的对象是“语言”形式,抛开了言语活动中的其他参与要素,割裂了写作行为的系统性、完整性、过程性,仅仅关注写作的结果。

指导方法:优先选择拆分策略

第一是要会“拆”。首先,“拆”出全篇中有用的“段”。教学中提供给小孩的例文必须经过教师的检验和筛选。有时候提供全篇确实能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但更多时候局限于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教师要为其做出选择,把最有用的部分单独罗列。作为例文之前,还可以再次修整,如同剪枝一般。因为这才使例文真正成为有意义的教学“用件”。其次,“拆”出段中有用的“法”。作为教学示范的片段,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写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具体指引给小孩看。这如同进入宝山,孩子们是茫然的,教师是有经验的向导,要用“金手指”指点:看,那里就有待开采的宝藏。这么做有利于教学推进,不至于在盲目探索中迷失方向。当然,如果段落中的方法很明显,小孩能够自主、自由、自然地发现,我们也允许留足探索的时间。最后,“拆”出法中有用的“点”。作者在运用方法表达的时候,那些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处,就是我们要拆分出来的“点”。其实,写好这关键点,就是表达意思的基础,就是为表达做了最好的服务了。写作指导,就是要揭开这些关键的语言表达点,让例文的示范作用更为精准。第二是要会“分析”。有了例文而不分析,小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去分析化”,本身就是武断的,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分析法主张细读例文,同时进行归纳整理、调整组合、归类编码,以使得例文中的写作信息能纳入自我知识体系,组成前后关联的知识链条,有助于发现写作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人教版四下《写心里话》一案中,出示例文:“老师,我很爱您,但有时我讨厌您。您很关心我,所以我也爱您。但我犯错时您会公开批评我,那时就讨厌您了。比如有次我忘了做作业,您在全班点名。我的心里就不好受。如果,您能私下找我就好啦。那样我会更爱您哦!”经过拆解、分析,小孩发现例文中的心里话包含三个方面“心里话向谁说”“心里话说什么”“为什么会说这样的心里话”。这样的分析其实是对写作进行了“读者”“内容”“语境”的三维定位,使得课堂上虚拟的心里话写作转为更真实的写作。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儿童解构片段,看清楚、看明白。例文的介入才能实现“不但会写,还能逐步写好,写具体,写到让对方明白”的效果。

孙绍振教授说:“流行的话语具有一种迫使人放弃思考的遮蔽作用。”[14]模仿,已然成为一种教学中的“流行”,学着别人说话,最怕把自己丢了。“写作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交际行为”。[15]马正平教授不断强调写作的艺术特征,就是要去除对他人的模仿,要注重写作主体的创新、创意。因为写作是一种“言语”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写作主体、写作语言、写作环境构成的关系结构中完成的。而简单模仿的对象是“语言”形式,抛开了言语活动中的其他参与要素,割裂了写作行为的系统性、完整性、过程性,仅仅关注写作的结果。所以,谈模仿的结束语就是——迈向创新。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由之路。不仅初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创造也是一个必然的活动。创造是目的,模仿正是为了创造。模仿只是个学习的过程,不是目的,不能以教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不断地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16]

模仿,就是为了超越自我做准备。

【注释】

[1]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8

[2]禹旭红.关于作文教学改革中模仿问题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朱光潜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4

[4]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6

[5]叶圣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8

[7]叶圣陶.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71(www.xing528.com)

[8]何捷.融合,促成模仿与写真的平衡[J].福建教育,2013(11)

[9]汪潮.汪潮教育研究论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112

[10]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5

[11]李德身等著.作文练笔举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12]翁智敬.教师写“下水文”应注意的四个问题[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09)

[13]康鹏,王琰.韩复榘在山东大学的演讲[J].文史月刊,2006(03)

[14]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50

[15]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