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中的汉字规范

新课程中的汉字规范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什么是“规范汉字”?汉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曾被一些国家“借用”并分别加以改造,因此在使用汉字的不同国家规范汉字的内涵所指并不一样。汉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新课程中的汉字规范

第一节 什么是“规范汉字”?怎样认识“规范汉字”?

什么是“规范汉字”?怎样认识“规范汉字”?

所谓规范汉字,就是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汉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规范汉字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如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基本消除了战国时期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小篆就是当时的规范汉字。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汉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投入很大力量进行汉字的整理和简化工作,淘汰了一部分异体字,同时把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加以整理,确定其正体字的地位,形成现行的规范汉字。在规范汉字中,整体简化或利用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简化字只占少数,多数还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而未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如人、山、川、水、火等)。

对“规范汉字”的认识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规范汉字事实上客观存在。尽管这个术语出现时间不很长,但它不是文字学家们主观臆想杜撰出来的。

第二,规范汉字有层次之分。我们所说的规范汉字,主要指现代通用于我国大陆一般交际场合的汉字。“现代通用”“我国大陆”“一般交际场合”三个要素非常重要,它以“通用”为标尺给出了国别(地区)、时代、领域、场合等等限制,契合当代汉字通行和应用的客观现实。这里的规范汉字特指是中国的,不是外国的;是大陆的,不是港、澳、台地区的;是现代的,不是古代的;是通用于“一般交际场合”的,不是“极特殊领域、场合”使用的。实践证明有所限制是必要的。汉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曾被一些国家“借用”并分别加以改造,因此在使用汉字的不同国家规范汉字的内涵所指并不一样。比如日本现在仍使用一部分汉字(包括只用于该国的日本汉字),正式文体中实行假名中夹用少量汉字的做法,政府规定法令和公文必须以1981年发布的《常用汉字表》为准,另规定人名用字166个,取名以常用汉字1945个和人名用字166个为限,不得超过;这总计2111个汉字(内有简化字200多个,约占总字数的12%)就是日本的现行规范汉字。汉字有6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典籍上出现过的汉字不下五六万之多,排除错讹后仍有3万4千字左右。这些字绝大多数在现代社会一般交际场合早已不用,有些甚至成了“死字”,有的只应用于某些极特殊的领域、场合。这些当今限于极特殊领域、场合使用的汉字虽然也有字种的选择和字形的规范问题,但那是另一个层面(主要是学术层面或者说专业层面)应用的规范问题,该层面的汉字不属于“一般应用场合”的现行规范汉字。

第三,规范汉字是经过整理产生的。这种整理工作,既是汉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历代政府都很重视汉字整理工作,这为服务于他们所处时代的规范汉字的形成和相应标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周朝太史籀编纂的《史籀篇》就是周朝进行文字正形的范本;秦王朝在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时,首先对秦文字本身作过一番整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就是这次整理的产物;东汉熹平四年在碑石上刻了《诗经》《易经》《春秋》《尚书》《仪礼》《公羊传》《论语》七种经书,以便于传写、校正经书,这是汉隶的范本,在当时起到了整理汉字、规范字形的作用;唐以后开始出现“字样”之书,如《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也都起到了刊正经书、规范字形的作用。

第四,规范汉字是个“历时中包含有共时、共时中包含有历时”的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汉字规范,同时代的汉字规范又因应用领域、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共时”和“历时”是相对的。在当代,就“共时”平面而言,收入现行字表中的字即为“一般交际场合”的现行规范字,与之相对应的字(如已简化的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和旧印刷字形)在“一般交际场合”应该被视为不规范字。汉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汉字的使用,除“一般交际场合”外,还有许多特殊的需要。就汉字在“特殊领域、场合”的应用而言,法律规定“除外”的情形,即在某些允许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领域、场合,也有一个用字规范与否的问题。但这里的“规范”主要限于专业学术领域或其他特殊场合,同“一般交际场合”汉字应用的规范化要求不属于同一层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对允许繁体字、异体字保留或使用的“特殊”情形作出了规定:(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中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这样规定,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的文字政策,较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主体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再就“历时”而言,繁体字、异体字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以规范正字的面貌出现过,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字至今还在一些领域、场合使用着。

第二节 为什么要推广规范汉字楷书

一、国家重视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家通用文字书写水平,一定意义上讲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写好规范汉字是使用汉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正确认识汉字、写好汉字、使用汉字,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素质。让全民写好汉字,对于实现国家通用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激发民族自豪感,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称《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不仅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把“写规范字,讲普通话”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用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从而结束了国家在“使用规范汉字”方面没有法律约束的历史。因此贯彻落实《语音文字法》,就必须推广规范汉字楷书。(www.xing528.com)

二、现状堪忧

目前,汉字书写的基本状况是,一方面,希望把汉字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写得美的人很多,但由于社会对汉字书写水平没有衡量的尺度,国家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和规范要求。相反,过去传统的“字好一半文”的观念在社会上越来越淡薄,导致写好写差一个样。字写得好的人工作上不一定得到重用,字写得不好的人工作就业、提职晋级也不一定受到影响。因而“字写得不好没关系”的观念普通地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领导干部的签名题字不堪入目,大学生的字写得不如小学生,老师的课堂板书让人笑掉牙等等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另一方面,电脑普及使“办公无纸化”,日常书写大大减少,打字取代书写助长了“写字无用论”观念的盛行,掩盖了人们汉字书写水平的低下。邮箱取代信箱,电脑取代书写,导致传统习俗丢失,家长强烈呼唤孩子“手写家书”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哪?一是重视不够。目前,上层重视,基层忽视;理论上重视,实践上忽视;主管部门重视,其他部门忽视;家长重视,孩子忽视;业内人士(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工作者)重视,业外人士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重写字、爱写字、学写字、比写字尚未形成风气。二是科学训练不够。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学生书法教材,各中小学也缺乏合格过硬的专职书法教师,在指导学生书法训练上,既不科学,也不系统,学生由于不得法,导致学而无效,“写字太难”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习字兴趣。三是缺乏科学规范的评判体系。教师的书写水平到什么样的层次才能从事教学;孩子的写字水平到什么样的级别,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字写好;从事某一项工作书写水平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档次等等,都没有明确的可参照和可依据的标准,致使学习无目标、工作无要求、从业无规范。

应该说,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习字问题一直是重视的。198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训练的通知》,19990年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等。国家领导人和有关人士也曾在多种场合为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作出指示或发出倡议,对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的提高给予关注和期望。然而,学生习字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全国各中、小学校开设写字课的不足十分之一。首都北京也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写字课,这其中还包括开开停停、开了也没有取得实效的一些学校。此外,教而不考又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开设书法课实际上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一定成度上讲,造成中小学生不重视写字的原因是国家行政规范和有关法律规定约束不够。国家《语言文字法》虽然对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了立法,但在具体条文上却留下极大缺撼。因为该法对语言(普通话)的使用不仅作了明确规定,还在等级标准和培训方面作了明确要求。而对文字(汉字书写)而言,除规定了规范使用的条文之外,没有对等级标准及培训达标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长此以往“写好字从娃娃抓起”就是一句空话,孩子们的字难看就成为将来成人了不会写字的现实,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教授写不好字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古老的中国书法在中国出现断层,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丧失,已不是危言耸听的现实。

因此,加强规范汉字的书写,制定规范汉字普及推广的激励、评判和约束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条件成熟

把汉字写规范、写美,不仅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需要,也是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我们说,电脑再先进、再普及,也不可能取代汉字的书写。这不光是硬笔手写汉字的实用、方便和快捷,电脑无法比拟,更重要的是电脑不可能替代能够抒发个人情感、具有个性特征的硬笔书法艺术。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书法仍将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仍将会得到传承和弘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书法热的不断兴起,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硬笔书法组织,一批有识之士编辑出版硬笔书法报纸期刊,开办各类硬笔书法培训班,举办各种硬笔书法大赛和理论研讨会,为推动硬笔书法普及,提高中小学生的硬笔书写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把书法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目,长期开办并已形成特色,书法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书法苗子茁壮成长,这为推广规范汉字楷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上述努力所取得的成效与社会的需求以及党和政府所期望的高度还相距甚远,中小学生在写字方面的低水平并没有得到全面改观,书法教师的数量和水平,学习书法学生的广泛程度,指导写字的刊物和书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衷心希望,写好规范汉字,也能够和推广普通话一样有法律的保障、政策的激励和措施的推动。使全社会从上到下,都能够对这一目前已经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从而遏制电脑对硬笔书写规范汉字带来的强烈冲击,扭转汉字书写水平普遍下滑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