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方言节目与社会文化:影视方言热的影响

宁夏方言节目与社会文化:影视方言热的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角度分析,认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了影视“方言热”的现象。国家一方面大力提倡积极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绝不人为地消灭方言,即承认汉语方言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继续发挥其交际作用。电影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方式在语言的选择上,有可能是普通话,也有可能是方言。比如四川方言电视,采用当地观众普遍使用的方言、方音,生动地再现了巴蜀文化地理,反映了人与地方的密切联系。

宁夏方言节目与社会文化:影视方言热的影响

◎刘晨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表达方式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运用方言,方言电影电视比比皆是,尤其是电视,从娱乐节目电视剧,从社教类节目到新闻类节目,方言全面繁荣和扩张,形成了“方言热”现象,其中原因何在?本文从语言社会的共变角度分析,认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了影视“方言热”的现象。

影视是交际、传播的媒介,也是一种话语,“话语,指的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话语根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1]可以说,影视是人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又是一个社会沟通与互动的过程。影视要实现交际的功能,语言是其借助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所有与语言相关的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社会情境决定语言的使用,因此语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社会情境。社会因素会影响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选择。大众传媒的电影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其语言的选择,必然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一、一个非行政权力系统的公共空间的扩大,为方言影视提供了客观的话语空间

我国汉语方言十分复杂,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客观事实。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证交际畅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国家一方面大力提倡积极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绝不人为地消灭方言,即承认汉语方言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继续发挥其交际作用。这样,人们使用的语言可以是普通话,可以是方言,形成了普通话与方言共存的社会文化情境。电影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方式在语言的选择上,有可能是普通话,也有可能是方言。在过去,影视语言只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一统天下,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运行,完全听从行政命令,包括协调各语言集团的矛盾、推广普通话等语言生活方面。在当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推进,由于社会结构和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社会化的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一个非行政权力系统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扩大,人们的工作、就业学习、生活都开始在体制内外之间频繁地自由地出入,单位的意识、身份的意识、级别的意识正在迅速而普遍地弱化,这一切都必然对行政权力系统提出挑战,对过去常常奏效的行政方法提出挑战。[2]这种挑战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处处可见,尤其在影视的语言使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禁止播放用方言译制的境外影视片。2005年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以及夹杂外语、方言,2005年10月8日,发出《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重申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又一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影视领域禁止使用方言。行政命令颁布之后,情况怎样呢?2006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疯狂的石头》疯狂使了一回南北方言;2006年武侠剧《武林外传》,剧中普通话、方言、英文混杂,并且形成了陕西话、东北话、河南话、云南话、四川话等方言的大杂烩。方言电视栏目遍及全国,福建东南台《闽南语新闻》,广东珠江频道粤语《正午报道》《新闻630》,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我给你说》,宁波电视台新闻频道《来发讲啥西》,嘉兴电视台《今朝多看点》,金华电视台《二十分可乐》,温州电视台《百晓讲新闻》,湖北荆州电视台《有么子说么子》,成都电视台经济频道《道听途说》,宁夏电视台《老王茶馆》《李子谝吧》。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在影视语言使用上,行政命令显得苍白无力,方言的使用不是行政命令能阻挡的,方言影视的出现和繁荣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

二、方言独特的社会地域性,为方言影视表现地方文化提供了语言的表述前提

在中国影视剧地域特色的分化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地域特色作为影视剧的重要美学特征和发展策略被不断地强化着。“地域特色是民族特色的重要内容,地域特色浓的作品,往往是受欢迎的作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越鲜明的作品,其艺术价值越高……”[3]在这种影视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成为影视的重要话题之一,而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正如L.R.帕默尔说的:“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的感情产生种种影响。”[4]方言和语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过是方言通行在较小的地域。汉语方言是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是某一地域内人们交际的工具,每种方言都有其独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当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在一定地域内充分发挥其交际交流作用,沉淀其中的特殊情感是标准化的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林宝卿说,方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发展起来,他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慢慢形成具有自己地区明显特征的人文、历史文化形态和风俗习惯,是地域文化的符号之一……不同的方言反映着不同的地域文化。”[5]所以用人们熟知的语言形式 ——方言表现的影视剧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观众更能理解文本意义生产者的原初意义,实现较少损耗的解码与信息还原,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地方文化主体存在的自我确认、自我肯定。”[6]方言独特的社会地域性,为方言影视表现地方文化提供了语言的表述前提,使方言电视剧成为影视文化中建构地方性,表现地方文化的最有影响和魅力的形式。比如四川方言电视,采用当地观众普遍使用的方言、方音,生动地再现了巴蜀文化地理,反映了人与地方的密切联系。宁夏方言节目《老李说事》和《李子谝吧》选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社会新闻,用方言来评说,这比千篇一律的普通话评说更加准确、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比如,普通话台词“报告队长,大势不好,我们被包围了”,用宁夏话说就是“报告队长,大势不好,我们被‘箍’住了”,“箍”字更形象地再现了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况,也更有风味。有人说:“宁夏方言节目以宁夏方言独特的趣味,凝结着回族独特元素,独树一帜,深受大众喜爱,就如同吃手抓羊肉、喝八宝茶、赏大漠风光一样,成为了宁夏风味的一部分。”

三、多元文化诉求心理的受众,为方言影视提供了终端的消费群体

在电视文化收视率逻辑中,所有的传播都是以接受者的有效接受为终点的,再重要的信息、再出色的节目,只有引起受众的注意,被受众理解并接受,才会真正重要、真正出色,并具有意义。只有完成了从节目创作到观众接受的完整流程,传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所以受众是影视的最终裁判,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影视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与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直接导致了社会中心、文化整体主体意识和注意力焦点的离散,从而使整个社会心理和文化心态发生普遍淡化和散化。[7]在影视文化中,受众不再满足于以普通话为载体的单一主流文化,对于采用标准现代汉语的“国家叙事”已经“审美疲劳”,从而寻求丰富的、多元的大众文化。面对受众心理诉求的变化,大众文化的表达方式势必发生变化,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说:“这不是一个故事的时代,而是一个讲述与表达的时代。”影视使用方言的表达形式,一方面能满足方言区内受众共同的认知心理需求。因为生长在共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历史背景下的观众,对共同的方言具有共同的认知。方言影视剧带给大家一种返璞归真的真实感,在展现地方风情的同时,还能直接拉近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方言影视以其独特的魅力能在一定的群体中产生共鸣;对于方言区外的受众有新奇的陌生感,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也就是方言剧这种独特的亲和力和新奇的陌生感,能够激起“审美疲劳”观众的好奇心,使得方言影视剧大有市场。

综上所述,电影电视中的“方言热”并非偶然,是由社会文化的变动而促动,我们可以说影视语言,在社会文化大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将始终处于一种流变激荡的过程中。(www.xing528.com)

参考文献

[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的变迁[M].殷晓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成庆红.方言影视剧产生与发展的多角度考察[M].东南传播,2007 (2).

[4]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韩鸿.方言电视与话语权力[J].新闻界[J],2002(4).

[7]郭建勋.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巴蜀方言影视剧[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本文发表于《电影评介》2009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