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守仁、杨慎与徐渭、戚继光在明代文学与文化中的突出影响

王守仁、杨慎与徐渭、戚继光在明代文学与文化中的突出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应该提及的是王守仁、杨慎、戚继光及徐渭。与尔皆中土之产。著有《王文成全书》。谪戍云南永昌卫,直至去世。其诗一空依傍,在李、何倡导复古之时,能自树一帜。被贬谪之后,诗风有所变化,于感慨抑郁之中,显其流丽自然。

王守仁、杨慎与徐渭、戚继光在明代文学与文化中的突出影响

三、空无依傍自树一帜——王守仁、杨慎与徐渭、戚继光

在盛行复古派诗文之时,除了下面将列专节论述的反对派——唐宋派以外,还有一些不附和复古派、虽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形成文学流派的作家。这里应该提及的是王守仁、杨慎、戚继光及徐渭。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曾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左都御史,因上疏救戴铣事,忤刘瑾,被下狱,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瑾诛,累官至兵部尚书。曾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并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在哲学思想上,是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即所谓心学的大师。以“致知格物”、“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宗旨的心学,在明代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思潮的形成,对汤显祖、袁氏兄弟、冯梦龙等一批进步文学家的出现,对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他的主要成就虽然不在诗文,但能傲然独立,不受复古文艺思潮影响。散文雅健而有光彩,上承宋濂、方孝孺之余绪,下开唐宋派之先河;诗亦典雅清俊,不尚奇巧。诗如《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意境清新优美,诗人的心灵雅淡平静,近似王荆公晚年隐居金陵半山时所作,极尽深婉不迫之趣。又如《咏傀儡》:

到处逢人是戏场,何须傀儡夜登堂。

浮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穉子自应相诧说,矮人亦复浪悲伤。

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灯前学楚狂。

随意写来,毫不费力,却饱含人生哲理,有回味无穷之趣。正如,江盈科《雪涛诗评》所云:“如此咏物,不着色相,非高手不能。”穆敬甫云:“王公功业学术,振耀千古,固不必论其诗。而诗亦秀拔不可掩,其殆兼举哉。”又云:“王诗如披云对月,清辉自流。”[23]

他的散文,在龙场驿贬所写的《瘗旅文》,凄清动人,亦为世人所传诵。这是一篇哀悼客死荒远异乡的中原吏人的祭文,写于正德四年(1509),即作者被贬的第三年。由吏人之惨死,引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表面上哀悼吏人,实际上是倾诉作者被贬边荒异乡的悲愤凄苦之情:

……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

埋葬死于道路之傍的来自中原的小吏,既有同命相怜之情,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文中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与封建传统伦理观念的对立。为五斗之俸而丧七尺之躯,还贴上儿子和仆人,作者认为是很不值得的,还不如在家乡与妻子一起劳动谋生,这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显然是不同的。他正因为重视人格的独立价值,虽贬瘴毒之地三年而能自全,“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处险恶之境而泰然自若,求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这实在是抵抗迫害的精神胜利法。文章于凄清平易之中,见其跌宕起伏之致,读来荡气回肠,感人泪下。著有《王文成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二四·王文成全书》云:“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志,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杨慎(1486—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自少敏慧,能诗善文,以高才博学著称。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禀性刚直,秉笔直书武宗事。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泣谏”,被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直至去世。

在意识形态上,他既反对程朱理学的锢蔽,也反对陆王心学的虚浮,尽管李贽曾把杨慎作为一面反道学的旗帜,但他毕竟是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主张认识事物由博返约,精义入神。杨慎多才多艺,诗、文、词、赋、散曲、杂剧,以及书画、文史、名物等各种著作达298种之多,著作之富,为明代作家之冠。其诗一空依傍,在李、何倡导复古之时,能自树一帜。存诗约2300首。

杨慎前期的诗,以六朝、初唐为宗,词藻绮丽,宏肆渊博,虽有角雄李、何诸人之意,但仍不免留有拟古痕迹。被贬谪之后,诗风有所变化,于感慨抑郁之中,显其流丽自然。五言非其所长,歌行与七绝具有蕴藉流丽之美,七律则雄浑工致,都以风调取胜。试以其名作《垂柳篇》为例,以见一斑:

楚雄苴力桥有垂柳一株,婉约可爱,往来过之,赋此志感。

灵和殿前艳阳时,忘忧馆里光风吹;

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

苍凉苑日笼燕甸,缥缈宫云覆京县;

芳树重重归院迷,飘花点点临池见。

临池归院总仙曹,应制分题竞彩毫;

诏乘西第将军马,诗夺东方学士袍。

金明绿暗留烟雾,旧燕新莺换朝暮;

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

从此沉沦万里身,可怜憔悴四经春,

支离散木甘时弃,攀折荒亭委路尘。

摇落秋空上林远,婆娑生意华年晚,

肠断关山明月楼,一声横笛清霜坂。

这首诗是嘉靖七年(1528)春,诗人由安宁往大理途中作的,他从北京贬谪云南已经四年。诗中借咏垂柳的荣枯变迁,寄寓一个逐臣的今昔异境之感。作者以浓郁的感情色彩描写垂柳的盛衰变易,篇中句句咏柳,而处处可见诗人的身影思绪,流露出一种怨而不怒的深情,可以感受到作者被贬南荒的苦难历程。

这首歌行体诗,几乎通篇对仗,用事博雅而恰当,物象由明丽渐转黯淡,节奏由轻快渐趋沉郁。所咏之物与所寓之情,和谐协调,感情虽有苦乐的变化,而其艺术风格始终是委婉清新、蕴藉流丽的,具初唐歌行的风范,而又脱却齐梁浮艳之气。全诗构思以今昔变异为咏物抒情的线索,抚今忆昔,凄楚动人。咏物赋形,物中见情。作者学识渊博,又富才情,故善于用事而不流于生涩冷僻。运用典故熨贴平易,不知其事出处者,也可领会其诗情画意;知其用典之巧妙者,更赞赏其才思。辞藻清美,含意隽永。

杨慎的七言绝句,有唐人情致风韵。例如《于役江乡归经板桥》,颇受后世文人所赞赏:

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

真如谢朓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

这首诗写于嘉靖五年(1526)。这年三月,杨慎由永昌戍所返蜀,七月携家眷来戍所,归经板桥。诗写得情致绵密,风调清新,是诗人的名作之一。他的七律,雄浑蕴藉,工致绮丽,例如《春兴》八首,仿效杜甫《秋兴》体制,感事咏怀,语亦多工。现录第一首:

遥岑楼上俯晴川,万里登临绝塞边,

碣石东浮三绛色,秀峰西合点苍烟。

天涯游子悬双泪,海畔孤臣谪九年。

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

这是组诗的首篇,总起八首。杨慎在安宁戍所有遥岑楼,此时被贬谪已经九年,心怀抑郁,故登楼以解忧。纵目远眺,祖国壮丽河山尽收眼底,但自己长期被闲置洱海之畔,不禁双泪纵横。末联用杜甫《曲江》诗意:“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因此时西北边境鞑靼经常侵犯,而自己名为戍卒,实际上却不能随军远征,扬国威于绝域,纪殊功于碑铭,感到报国无路的痛苦。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六评此诗云:“义勇之气,至欲托之从军。读者可以悲其志矣。”可谓作者之知音。又如《咏柳》诗: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既把柳的风神韵致写活,又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在写法上八句都对仗,第三句忽然逗开,写其神而不写色,第四句又直对。五、六两句写柳枝被折赠别,却又随手被抛弃。尾联则是游子美人的触景生情。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六对此诗颇为赞赏:“此讵可以时诗求,又讵但以唐诗求也。寄思着笔,全于空界着色,千年来无斯作矣。”

杨慎词的成就,在明朝也处前列,王廷表《书升庵长短句后》评“杨子词为本(明)朝第一”,也许过誉,当与刘基、高启、陈子龙并驾齐驱。“所辑《词品》、《百琲明珠》、《词林万选》诸种,亦词家功臣也。”[24]试以为今人所共赏的《临江仙》(《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为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首词乃是杨慎为自己创作的《廿一史弹词》秦汉段所作的开场词,虽然词中没有涉及具体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又使读者可以意会其所指。青山、夕阳、秋月、春风依旧,而在历史上演出的多少重大事件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成了渔翁樵夫的笑谈之资。正因为不实写人事,而又宛然如见,这正是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诗词鉴赏上的常用的术语“清空”二字之妙,可以从此词中得到感悟。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引此首作为开卷词,颇为高明;当代据《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以此词为主题歌,也具轰动性效应。著有《升庵全集》。

徐渭,其生平思想,已于《杂剧的南化》这章有关部分介绍。他生活在后七子再兴起复古思潮之时,不仅在创作上能卓然自立,而且在诗歌理论上能独抒己见,他在《肖甫诗序》中说:

古人之诗本乎情,非设以为之者也,是以有诗而无诗人。迨于后世,则有诗人矣,乞诗之目多不可胜应,而诗之格亦多至不可胜品,胜其于诗,类皆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夫设情以为之者,其趋在于干诗之名;干诗之名,其势必至于袭诗之格而剿其华词,审如是,则诗之实亡矣,是之谓有诗人而无诗。

强调“诗本乎情”,反对为干求诗人之名,而从格调词藻上剽窃古人,徒具诗之形式,而无真正的诗。这话当然是针对复古派诗风而发的。徐渭又在《叶子肃诗序》中说:

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己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若吾友子肃之诗则不然,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其情散以博,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

这是对拟古主义诗风极其尖刻的批评,而从对叶子萧诗歌风格的肯定中,实际上是开了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的先声。

徐渭的诗,大多壮逸疏狂,豪放恣肆。例如《怀陈将军同甫》:

时镇滇,汉凿昆池于长安,而将军亲见于滇,成一笑矣。

飞将远提戎,翩翩气自雄;

椎牛千嶂外,骑象百蛮中。

铜柱华封尽,昆池汉凿空;

雁飞真不到,何处寄秋风?(www.xing528.com)

徐渭是文武全才之士,负才略,好谈兵,且有军旅生活经历,陈同甫就是他在军界中的朋友。此时,陈出镇云南,诗人怀念远方友人,浮想联翩,作诗以抒思念之情,诗人从设想对方别后情景着笔,因其设想的具体意境,与对方的身份地位、事业追求、环境特征相符,自然会引起友人的共鸣。以汉之飞将军李广作比,对率军远戍的陈将军,蕴含激励边将之意。椎牛犒赏战士,连营千嶂,则极言军容之盛,气象壮观,用马援立铜柱于交阯为汉之疆界这一典故,也较恰当。末联说难以托雁寄书,意味无穷,更显其念友之情的真挚。全诗的艺术风格,雄厉恣肆,豪放激荡,洋溢着壮士矢志报国的热情。诗中所呈现的画面,气象阔大,粗犷遒劲之中显出英勃灵秀之气。他的七言绝句语言精练,意象奇峭,而意蕴丰富。如组诗《龛山凯歌》,是写嘉靖年间于龛山抗倭大捷的,共六首,选二首为例:

其四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旗,一片红冰冷铁衣。

其七

无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凭将老译传番语,此地他生敢再来?

前首歌颂破敌将士的英勇,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情景,以及围歼敌人后胜利归来的威武雄壮场面;后一首描写倭寇被歼后魂魄的狼狈之状,作者通过翻译传语战死的倭寇:来世还敢再到此地来骚扰吗?表现出胜利者民族的自豪感。

徐渭鄙弃功名富贵,桀傲不驯,蔑视权势。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诗中有着鲜明的表现。例如《山阴景孟刘侯乘舆过访,闭门不见,乃题诗素纨致谢》:

传呼夹道使君来,寂寂柴门久不开;

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车马乱苍苔。

刘景孟任山阴县令,乘舆传呼夹道去访问徐渭,对于摆官架子的人,徐渭深表厌恶,闭门不纳,并写了这首诗回答他。这位父母官表示礼贤下士,穿便服徒步去访,从此两人友好。

袁宏道《徐文长传》中,论及其诗之风格与形成之原因:“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麹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而幽悄,鬼语秋坟。”所论至为精当。据陈勋《读徐渭集》云:“袁中郎得渭文于残灯败楮”,则中郎真为存徐渭文之功臣。著有《徐文长集》。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圹,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他自幼豪爽倜傥,好读书,从17岁起,参加抗倭战争,屡立战功,是一位抗倭名将。他“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不敢用命”,所部成为著名的“戚家军”。他果断刚毅,“飙发电举,屡摧大寇”[25],战功卓著,41岁时,从南方调守蓟州,采取一系列整顿边防的有效措施,镇守蓟州16年,边境晏然,不愧为智勇兼备、文武双全的爱国名将。他的一生都是在艰苦、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度过的。他又是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写下许多真挚动人的诗篇,风格朴素明晓,遒劲豪放,慷慨昂扬。

登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日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这首诗是作者镇守蓟州登上盘山顶峰时作的。戚继光作为一个边防统帅,面对边防线上萧飒悲凉的景象,不是感到悲伤颓丧,而是壮怀激烈:“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这种为保卫祖国的和平生活、甘心白发守边的雄心壮志,是令人敬佩的。“勒名峰上”主要也不是图个人之名,而是表现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坚强意志,并以古代名将自励。据《四库总目·别集类存目五·止止堂集》云:“继光有平倭功,当时推为良将。诗亦伉健近燕赵之音。……考继光有《登盘山绝顶》七律一首,格律颇壮,今石刻尚存。”

登舍身台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如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已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这首诗,作者就舍身台之名,抒发自己舍身为国的崇高感情,并对沉溺于歌舞筵宴、享乐腐化而不顾国家安危的豪门贵族,表示愤慨。诗人为捍卫祖国的边疆而献出自己的一生,白发丹心,饥餐胡饼,渴饮流泉,与战士甘苦与共,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作者一生,为保卫祖国,南北驱驰,戎马倥偬,似乎连自然美景也不能悠然欣赏,诗人以这种战斗生活自豪,昂扬乐观之情,跃然纸上。

凯 歌

清秋报夕,鼓角初严,余集吏士数百人于庭,摭其实,素口授凯歌一章,使众士歌之,而节以鼓音,一唱三和,声振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遂书壁以纪岁月。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牛斗。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首振奋斗志、意气昂扬的军歌,是一大创举。戚家军之能所向披靡,就是万众一心,气壮山河,将士亲如家人,而军纪严明,赏罚必信,为保卫国家、拯救人民而奋勇杀敌。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艺术上颇具阳刚之美。

著有《止止堂集》。王世贞序云:“三十年之间,未尝一日不披坚执锐,与士卒共命于矢石之下,何暇握管谈艺哉?以今睹其所著,存而彬彬者,师旅之什发扬蹈厉,燕闲之章清婉调畅,纪事之辞委曲摹写,誓师之语立发剔腑,然此犹其副墨耳。”

【注释】

[1]见袁枚《随园诗话》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2]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二·本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二·唐寅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4]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三·文徵明传》云:“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

[5]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椽于浙藩,归而不往。……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明史拟稿·唐寅传》则直指程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词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寅乞敏政文,乃为乡试主考梁储饯行)。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引自吴志达主编《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唐寅》,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6]李梦阳:《李空同全集》卷六十一《再与何氏书》,四库全书本。

[7]李梦阳:《李空同全集》卷六十一《再与何氏书》,四库全书本。

[8]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别集类二四·空同集》,四库全书本。

[9]李梦阳:《李空同全集》卷六十一,四库全书本。

[10]李梦阳:《李空同全集》卷六十一,四库全书本。

[11]李梦阳:《李空同全集》卷六十一,四库全书本。

[12]见《列朝诗集》丙集第十一。案:钱氏批评所据原作文字有所不同,“姓名应勒云台上”三句,原文是:“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呜呼杨石今已无。”故钱氏评云:“初云内于外石,至此忽举杨石,何其空兀,不相照应!”今据沈德潜《明诗别裁》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见钟惺、谭元春选评《明诗归》卷三。李梦阳《朱仙镇》诗:“水店回冈抱,春湍滚白沙。战场犹傍柳,遗庙只栖鸦。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

[14]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二·何景明》,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二·何景明》,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见王士祯《渔洋诗话》卷六,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7]见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二·徐祯卿》,中华书局1974年版。

[18]见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见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乾隆四年刻本。

[20]许学夷:《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二,《明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1]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归太仆赞(有序)》,四库全书本。

[22]卢柟(次楩)蒙冤入狱,谢榛“絮泣诸贵人前”,营救出狱。见《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谢榛》,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3]见朱彝尊编《明诗综》卷二七下所引,四库全书本。

[24]沈雄:《古今词话·杨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

[25]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继光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