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齐家文化的青铜冶铸与占卜习俗

甘肃通史:齐家文化的青铜冶铸与占卜习俗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家文化的青铜冶铸传播到中原地区后迅速成长,铜镜的发明和流布即为一例。甘、青地区的古文化早就有灼羊骨以占卜的习俗,在齐家文化中这一习俗被进一步发展,而且扩大了所用骨料的范围。齐家文化之后的甘肃,畜马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成为本土经济的一种显著特色。此外,齐家文化铜器中已经出现可以装柄的空首斧,形制

甘肃通史:齐家文化的青铜冶铸与占卜习俗

一、齐家文化的衰落

1.齐家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我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的总趋势是由多元逐渐融合为一体。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即大致在距今5000年~4000年,在发育古文化的主要地区,形成了一些支系繁盛、生产力进步的强势部族。它们的衍生地域不断扩展,它们的文化辐射力不断放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增强。彼此间长时期交往、渗透和影响,导致出现文化上的趋同。它们不仅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水平接近,在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方面也形态相似。比如说,群体聚落都已繁衍为一定规模,锄耕农业都已达到相当高度,铜器制作普遍出现,陶器轮制技术被广泛采用,军事活动的地位日益突显,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祭祀占卜在精神领域已具重要地位,人殉人祭现象开始流行,原始文字在醖酿产生,等等。以各个强势部族为核心形成的几个大文化圈,都在孕育新的社会机制,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化,无疑推动了文明时代的诞生。强势部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开放,就在于同其他强势部族进行广泛而持续的文化交流。“跟随着历史的步伐,这种交往日益频繁,致使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居民以基本相同的速度,行进于历史进程中。”(1)

齐家文化就是这个时代诸强势文化之一。齐家文化早就参与了夏王朝诞生前后各个大文化区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纳入了诸文化融会并联的大网络之中。孕生于马家窑文化的冶铜业,在齐家文化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经济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部门。特别是在齐家文化后期,不仅铜器的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青铜制造也已开始占据优势,并掌握了比较复杂的合范铸造技术。齐家文化的青铜冶铸传播到中原地区后迅速成长,铜镜的发明和流布即为一例。延至二里头文化已能制作各种形制的容器,为日后商代青铜工艺的辉煌奠定了基础。龙山文化的制陶业,则对齐家文化陶器产生过巨大影响,齐家文化陶器的胎质细腻、器壁匀薄、器形挺拔等特点,就颇具龙山文化陶器的风格;特别是带有管状流的盉与鬶,在西北地区古文化中找不到母型,却和龙山文化同类器存在明显的承袭关系。齐家文化引人注目的用玉现象,如前文所述,同良渚文化有密切关联;尤其是以璧和琮为中心的玉祭器,二者可谓一脉相承。甘、青地区的古文化早就有灼羊骨以占卜的习俗,在齐家文化中这一习俗被进一步发展,而且扩大了所用骨料的范围。中原地区承袭了这一传统,殷商时期钻灼式占卜被演进至极致,这已为人们所共知。齐家文化遗存中多处发现过的海贝,则无疑来自东南沿海,不论被用作货币还是装饰品,它们都是部族间频繁交换的产物。而且,齐家文化含海贝的遗址,有越来越西移的趋势,说明这种远域珍品被辗转交换的持续性。

齐家文化兽形平底灰陶img116

在地理位置上,齐家文化远离中原,是文明时代前夜诸强势文化中最西面的一支,因此具备一些特殊的生存条件,从而发育、形成了一种含多元性因素的文化面貌。齐家文化地域正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又是中亚文明与华夏文明沟通、交流的必经地带,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文化在这一区域传播、接触并交汇。这不仅促进了齐家文化的昌盛,也使齐家文化内涵中吸收、渗透了许多他种文化的特质。

甘肃在文明时代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和桥梁,这种历史定位早在齐家文化时期即已塑出了雏形。如齐家文化畜马事业,就是在西方骑马民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黄土高原不存在野马生存的适宜环境,齐家文化之前的甘、青地区古文化中也不曾发现过畜养马匹的迹象。而中亚地区却有畜马的悠久历史,从乌克兰东部到哈萨克斯坦北部之间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具备繁殖马匹的优良条件,在距今5000年~4500年的遗址中,出土过大量马骨。中亚、西亚地区使用马的传统,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即已由高加索地区传入近东。畜马和用马使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交往的频率和速度,并使相距遥远的部族群体,得以实现直接沟通。在这种背景下,齐家文化受骑马民族的影响而兴起了畜马业,并把畜马业传播到了中原。在全国范围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都罕见家马骨骼的存在。齐家文化是我国最早畜养马匹的古文化之一,通过齐家文化的中介,对马的畜养和使用,才在夏、商时代发展起来。齐家文化之后的甘肃,畜马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成为本土经济的一种显著特色。文明时代甘肃地区拥有繁盛的畜马业,而齐家文化为它铺垫了第一块基石。

齐家文化陶器,具有器类众多、样式纷繁的特点,这也是广泛吸收他种文化制陶工艺的结果。除了上文所述受龙山文化的影响外,还能看到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影响,更能看到草原文化的许多因素。比如说陶鬲,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有特色的器物。它的三个肥硕的袋足,既支撑了器身,又能盛物;既扩充了器体容量,又增大了受火面。这种科学而又实用的炊煮器型,是我们祖先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这项发明起源于甘肃,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的最佳例证。早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中陶鬲即已存在,齐家文化时期,它又有了更完善的演进。陶鬲的三个乳状袋足,最初是仿照草原文化习用的皮囊而连接在一起的。游牧民族经常迁徙,惯以皮革缝制囊袋盛水盛酒,便于携带。借鉴袋形革囊而创制炊煮器,的确是一种绝妙的构思。在许多早期陶鬲上明显存在仿饰皮囊缝合的褶痕,以及连接处的穿孔和线脚。(2)晚至寺洼文化的陶鬲,都还能看到三袋足之间以细革绳相连的原型仿饰。陶鬲之外还有一种夹砂圜底彩陶罐,在大都为平底器的齐家文化陶器中,风格颇有些卓然独立。这类圜底罐形体较小,既能当炊器又能当饮器,是适合游牧生活需要的一种器物,其彩饰多用分层绘出的复道长三角纹,宛如草编图案,洋溢着浓烈的草原气息。另有一种红陶鸟形器,则和同时期西亚文化的红陶鸟形器十分相似,其受西亚陶器的影响一望可知。

齐家文化以及之前马家窑文化所流行的嵌薄片石刃的骨柄刀,也是属于北方细石器文化的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7000年~8000年间的中亚土库曼地区的哲通文化中。在距今约6000年的俄罗斯贝加尔湖以西的伊萨科沃新石器时代墓地,也出土过这种石刃骨柄刀。甘肃早在大地湾后期文化中即已发现这类器物,至齐家文化则已普遍化,其由外域传播而来的轨迹大致清晰。(www.xing528.com)

此外,齐家文化铜器中已经出现可以装柄的空首斧,形制与分布在俄罗斯叶尼塞河中游距今4000年左右的奥库涅夫文化红铜空首斧近似。在稍后继承齐家文化的四坝文化遗存中,不仅空首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管銎戚。我国传统的斧戚类器物,是采用出内结扎方式安装木柄的,铸銎纳柄的方式源自西亚。在距今约4300年~4100年的伊朗高原卢里斯坦·尼哈温德,即已流行这类以銎纳柄的青铜器具。以齐家文化为中介,这类管銎器后来在我国北方传播开来,在商、周铜兵器中也常能见其风采。

齐家文化基本具备形成文明社会应有的那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齐家文化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个强势文化大致同时地临近了文明社会的大门,并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参与了各主要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大网络,为新石器时代后期多元结构的文化谱系融会,为华夏文明的宏伟历史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2.齐家文化衰落的原因

无论是分布地域,还是社会发展程度,齐家文化都可以说是甘、青地区一支主导性的大文化。令人困惑的是,这支大文化最终却未能跨入文明的门槛,发育成为贵族国家。当中原地区的夏王朝度过了初期的动荡,在不断巩固、完善着贵族政权的时候,齐家文化却悄然衰落了。在距今约3800年,齐家文化不可思议地迅速走向颓败。人口密集的聚落纷纷解体,曾经繁荣稳定的农业经济停滞、倒退,被视为部族昌盛标志的制陶业,也陷入萧条。代之而起的,是一些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分布面较小的地域性文化。

对上述历史现象,考古学界有决然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并不认为齐家文化后期是在走向停滞和衰退,相反的认为齐家文化形态的变异是有积极意义的。由原始锄耕农业向畜牧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人们由此走出河谷,征服了更大的空间。畜牧业比锄耕农业更能适应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更能有效地发掘和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因而更具优越性。在甘青高原地区的青铜时代,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3)另一种意见承认齐家文化后期社会的衰落,认为气候的变冷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摧残了齐家文化的锄耕农业,使人口减少,经济形态向零散的畜牧业转型。(4)

前一种观点难以说服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忽略了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的高度。那种高度所创建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被人们轻易抛弃掉的。由于人口繁衍、族体壮大导致生态环境“供养力”不足而引发的生产形式转化,与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生产力停滞、社会倒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象。如果属前一种情况,人们会向外扩展生存空间,乃至分族支系主动远徙;会开辟包括畜牧业在内的新的生产领域,提高谋生技能。但原有的锄耕农业基础不会抛弃,原有的部族综合实力不会削弱,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但不会降低,还将因为新经济领域的拓展而提高。而且,前进中的部族凝聚力及政治、文化机制不可能解体,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大文化,不可能因更高层次生产形态的出现而走向分化。齐家文化后期的情况决非由于生产力提高而带来新的繁荣,正好相反,不仅经济衰败,部族结构也在分解,社会全方位地停滞、倒退,“出现了大范围的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似乎人们在一夜之间,都从原来定居的河谷地区四散离去,变成了到处游动的牧羊人(5)。这种景象,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用生态条件的变化来解释齐家文化的衰落,理由比较充分。因为,人类发展的时代越是靠前,其社会状况便越是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早期的锄耕农业,最难抵御幅度较大的气候变化。古气象学研究表明,从距今约6000多年开始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即竺可桢先生所说的“仰韶温暖期”(6),在距今4000年前结束,我国西部开始进入延续二三百年的新冰期。这次降温幅度比现今的年平均温度低1~3度,而比以前的温暖期要低3~4度。(7)冰川学家依据我国西北地区冰川地带冰进考查记录,依据对冰碛物的碳—14测年分析,也指出距今4000年前后地球上出现过一次冰进事件,标志着中国西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新冰期的到来。(8)海洋部门的资料也表明,新冰期导致海岸线又开始后移,“距今4000至3000年前降到现代海平面以下”(9)。古地质学研究揭示,在距今3500年前后,甘肃黄土高原黄土中的孢粉组合有明显变化,地面植被类型中喜暖湿的植物种类在减少,而属于草原环境的草本植物成分在增多,这也意味着气候在朝干冷方向演变。(10)“由于中国西部气候环境条件逐步恶化,新冰期气候的长期作用,使这一地区在气候适宜期中发展起来的农业经济遭到彻底破坏。农业经济的解体迫使定居在河谷地区的大量人口开始分散迁徙到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之中,从事简单的畜牧生产活动。这种经济生活的重大转变,使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主流文化消失后,在甘青地区形成了小而分散的文化分布格局。”(11)

齐家文化衰落后,甘、青地区先后发展起来几支兼营农业和畜牧业,或者以游牧为主要经济形态的青铜文化,它们规模较小,地域性很强,如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虽然它们无疑都接受过齐家文化的巨大影响,但它们却不一定都是齐家文化的血缘分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