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游记》音乐分析:电视剧音乐艺术成果

《西游记》音乐分析:电视剧音乐艺术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西游记》的音乐是许镜清的成名之作,也是代表作。而其中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更是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影视音乐的经典之作。音乐分析中国神话小说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无疑是《西游记》。

《西游记》音乐分析:电视剧音乐艺术成果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音乐分析

片名: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出品: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1987年联合录制

导演:杨洁

副导演:荀浩、任凤坡

编剧: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改编

改编:戴英录、邹忆青

摄像:王崇秋

人物造型设计:王希钟

主要演员:章金莱(饰美猴王)、汪粤(饰唐僧)、马德华(饰猪八戒)、阎怀礼(饰沙僧)

舞台美术:彭曼丽、马运洪

词作者:

阎肃,著名词作家、剧作家。1930年生于河北保定,抗日战争时期随父母远走巴山蜀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后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这一时期,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解放后,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同时被调到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参与组建青年艺术工作队,后来该队改名为西南青年文工团。1953年调入西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了空政文工团,工作至今。现为该团一级编剧。

在部队,他做过演员、合唱队员、舞蹈演员、乐队剧务、导演、创作员,无论做什么,都投入极大的热情。几十年来,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熟读唐诗宋词,这为他以后创作大手笔的佳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作过程中,他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经常下部队,了解战友们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这些歌不仅在部队,而且在社会上被广为传唱。他创作的部队歌曲气魄大、感情浓、叱咤风云、壮怀激烈,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子弟兵的挚爱。同时,他注意吸收我国地方戏曲的丰富营养,创作了许多佳作,尤其他创作的京味歌曲的歌词,更是写得纤巧准确,流水行云。帅、美、俏,情醇似佳酿,令人陶醉。近20多年来,他和电视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做编导、撰稿人,为电视剧主题歌写词,并任历届CCTV青年歌手大赛评委。阎肃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话剧、戏曲、文学、曲艺、歌唱、美术、体育什么都爱,他创作的作品涉及面很广,为歌剧、歌曲(军旅歌曲、京味歌曲等)、京剧、电视剧歌曲、电视节目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歌词、编剧方面的创作。

阎肃认为,好歌不是凭空而造的,它源自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同时也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京剧等姊妹艺术之中。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许多同志问阎肃为什么能写好词、出好点子时,阎肃为自己总结了这八个字。

代表作品有:

·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及插曲:

·歌剧:《刘四姐》、《江姐》、《党的女儿》;

·歌曲:《我爱祖国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云中漫步》、《当你飞行的时候》、《北京的桥》、《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冰糖葫芦》、《雾里看花》、《五星五环》;

·京剧:《红灯照》、《红色娘子军》、《红岩》。

曲作者:

许镜清,出生于山东龙口,毕业于原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专业,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并对民间音乐充满兴趣。中学时代担任学校文工团乐队队长,不仅学会了二胡笛子钢琴乐器的演奏,还曾根据同学们的劳动场面,创作谱曲了《吉兴河水库》大联唱,显露出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许镜清是位多产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器乐及影视歌曲。在动荡的岁月里,许镜清先后为《昔阳盛开大寨花》、《丹心谱》、《红象》、《九月》等影片的作曲、配器,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他还创作过板胡独奏曲《喜开丰收镰》,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等著名曲目。他迄今已为一百余部电视剧创作了主题曲及音乐。《西游记》、《女人不是月亮》、《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半边楼》、《荒路》、《弘一法师》、《情债》、《七品钦差刘罗锅》、《汽车城》等电视剧的主题曲皆出自许镜清之手。

其中,《西游记》的音乐是许镜清的成名之作,也是代表作。而其中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更是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影视音乐的经典之作。

获奖情况:第4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特别奖”;

第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最佳男主角奖(章金莱,即“六小龄童”);(www.xing528.com)

第8届中国电视飞天奖“长篇特等奖”。

剧情梗概:

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讲述了孙悟空辅保大唐高僧玄装法师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怪,历经磨难的故事。电视剧刻画出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怪异横生的妖魔世界。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战胜了大自然中各种困难,并与妖魔斗智斗勇,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与鲜明的浪漫主义格调浑然一体,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等篇章更成为千古佳话,在剧中有完美的演绎。

在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编导者牢牢掌握“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着意表现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不畏权势的抗争精神和不避艰险的进取精神;对原著的因果报应等消极内容,则加以淘汰。自封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有一身神异本领,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就翻飞十万八千里。他天不怕地不怕,闹龙宫、闯地府、搅瑶池、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在展现不避艰险,勇于追求,敢于造反的精神时,将他的猴气、魔气、仙气、人气融于一体,“神魔皆通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构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和喜剧色彩的形象特征。为表现“石猴出世”、“闯龙宫”、“闹龙宫”等场面的绚丽多彩,此剧在电视特技制作上做出积极探索,达到了当时制作的最高水平。表演上,该剧采取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虚实结合,以虚为主。剧中的一些武打,多用神打和巧打。

音乐分析

中国神话小说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无疑是《西游记》。尽管现在学术界对它的作者还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由晚唐五代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经过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在元代杨景贤所编的杂剧《西游记》中基本成型,而最终于明朝中叶,由小说家吴承恩最后完成。它把历史上唐太宗时期,法号玄奘的僧人前往西域取经的真实事迹,融合了众多的民间传说,使其既继承了原来佛教的形式,又融进了道教的内容,最终成为这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天路历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筹拍了这部古典名著的电视剧,并于1982年8月拍摄试集《除妖乌鸡国》,于当年国庆节播出。由于反响尚可,就于1983至1987年拍完了全部的25集,到1988年2月1日为止,全部向国内播出。这部作品在当年中央电视台播映时引起哄动,之后几经重播经久不衰,为全国人民所喜爱,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能在荧屏上看到它的踪影。

这部作品在当时制作尤为精良,曾荣获众多奖项。演职人员阵容极为强大。导演杨洁是第一代电视导演,为人博学,在古典文学方面很有造诣,执导过许多著名的电视片,如《追鱼》、《五贯》、《万水千山》等,在剧中展现了她出色的艺术才华。此外,荀浩、任凤坡、董行佶等人也参与了本片的导演工作。本片的编剧由著名剧作家戴英禄、邹忆青担当。他们在戏曲编剧领域里曾经有过多次合作,创作出过众多经典作品,由他们来创作《西游记》的电视剧本是一种最理想不过的搭配。导演杨洁也参与了很大一部分的剧本创作

演员方面,由于当时电视事业刚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以及技术限制等原因,动作场面几乎不用替身都是演员亲自上阵。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都用戏曲演员与电影演员。为了迎合各种剧情要求,在女妖的选角方面多采用舞蹈演员。扮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和演猪八戒的马德华都是昆剧演员,演沙悟静的闫怀礼则出身北京人艺。在唐僧这一角色上则由于种种原因三度易人,幸则汪粤、徐少华、迟重瑞这三位演员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取景方面也极为严谨,剧组走遍大江南北,几乎每一集的拍摄地点都不相同,第24集和第25集还远去泰国拍摄,最终将壮阔的故事和辽远的风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将观众引入奇妙无比的神话世界。

该片能够在20年间如此深入人心,备受大众喜爱,其中的音乐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片中创作的众多的歌曲和音乐,都取得了成功,尤其是那首片尾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直到现在还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感人而贴切的歌词,传唱在中国的大街小巷。

谈到《西游记》中的歌曲,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这首由许镜清作曲,阎肃作词的主题歌,可以说是二人最有代表性的电视剧音乐作品,这首主题歌对《西游记》整部剧创作的成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短短几行文字就把师徒四人西行取经路上,孙悟空牵马一路领先,唐僧乘坐马上,沙僧挑着担子紧随其后,善于倒打一耙的猪八戒则为他们殿后,他们历经艰难险阻,战胜各色妖魔的非凡历程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现在被人们熟知的这首由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主题歌,在1986年,中央台播出《西游记》的1-10集时,是由著名歌唱家张暴默演唱的,之后经过不断的修改变化,才成为今天的这个版本。两首版本之间曲调及歌词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配器、编曲及歌手的诠释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张暴默的版本主旋律只是在最开始出现了一段变奏,之后都没有重现。整支歌曲配器较为清淡,较少采用电声配乐,女声的演唱更为抒情柔缓,有些民间小调的意味,结尾处的高潮则辽远而悠长。在蒋大为的版本中开场乐队便以较大的力度奏出主旋律,并且贯穿于前奏、间奏、尾声,在乐曲中反复出现,加强了感染力。歌曲的配器更为宏大,而且采用了较多的电声乐器,打击乐方面加大了比重,比原版本更具有节奏感。而且蒋大为的演唱则更为浑厚豪迈,加上配唱的女子合声,使整首歌曲的情绪更为激昂,最后那句“路在脚下”,歌声带有一种呐喊感觉,开阔了音乐带给人们的空间感,也使歌曲的立意更为深远,把那种“一路豪歌向天涯”的感觉发挥得淋漓尽致。看过有人对该曲的描述是“在幽静沉睡的山谷、在无垠的荒漠,迂回荡漾着宛如从天外飘忽而来的悠扬悦耳的旋律。”这一评价实在是贴切之极。

此曲现在应该可以算是中国最经典的歌曲之一了,不过当初创作出来的时候并不被看好,觉得有些俗气,剧组把这首歌曲寄往一家杂志社,竟然收到回信说这首歌有精神污染的嫌疑……这些事现在可以当笑话看,不过还是要感谢当年杨洁导演坚持使用这首歌曲,才得以使它流传至今。

《西游记》中由于剧情的需要还创作了许多首插曲,这些插曲与画面剧情相结合,加强了给观众所带来的感染力。有些更是伴随着电视剧的播出深入人心,广泛流传。这里我们选取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谈一谈。

在《西游记》的众多插曲中,最受人喜爱的就应该是由吴静演唱的那首柔情似水的《女儿情》。这首歌出现在第16集“取经女儿国”中。大殿上一面之缘,却让女儿国的女王对相貌俊美的唐僧一见钟情,芳心暗许。这首歌出现在本集的大约第34分钟,女王约心仪的玄奘共游御花园。小园香径,亭台楼轩,杨柳依依,红叶艳艳,一双鸳鸯水中徘徊,虽在人间却似神仙。此时歌声起:“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加之画面上镜头慢慢拉起,从水中的鸳鸯到站在桥上观看的两个人,使整个场景浪漫动人。而之后女王对唐僧暗示自己的感情,玄奘则表明自己一心向佛,矢志不移,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惋惜。夜中探宝那一段,女王和唐僧在寝宫中相见,用的配乐仍是这首《女儿情》,女王的情深难却,唐僧的竭力自制,在幽静而伤感的乐曲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直到女王站在唐僧的面前问他是否真的不喜欢自己,唐僧说出“若有来世……”,则更令人心生唏嘘。取经路上,多少女子对玄奘情有独钟,松岭花仙情切切,女儿国主意绵绵,奈何玄奘心如朗月,浓情蜜意也枉然。这首歌曲由吴静演唱,依旧由许镜清作曲,而作词的则是本剧的导演杨洁,她以女性的视角,将这一个“情”娓娓道来,极为动人。

另一首我认为非常出色的插曲是出现在第3集“大圣闹天宫”中由胡寅寅演唱的《大圣歌》。不同于《女儿情》的温婉,这首歌曲的歌词本身就非常豪放:

“哈……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威风凛凛,大圣齐天。说什么,艰险磨难,怕什么,鬼怪神仙,扯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

作家苏叔阳曾评价说:“阎肃弄出来的歌词,大白话的居多,但他的大白话里满是学问,俗中见雅,耐人寻味。既不是白开水,又不装腔作势。是一首一首的诗!让人不得不服!”在我看来阎肃的歌词最具成就之处就在于它的力度,就好像他曾在《红岩》中创作的唱词:“这杯中红红的不是酒,是千家血泪万家仇!”在直白简练的语言之中,喷薄出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魄。

这首歌出现在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捉,太上老君将他放在炼丹炉中,用真火焚烧,不料孙悟空毫发无伤,竟能冲破炼丹炉继续与天兵天将打斗。随着孙悟空冲出炼丹炉,《西游记》激昂的主题动机奏响,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西天取经的主题,而是一种不畏强权,以一己之全力对抗高压统治的象征,《西游记》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此。孙悟空出身茫茫大海之滨,巍巍花果山上,灵石化猴,精魄凝身。出海拜师习得72般变化,大闹天宫终成火眼金睛。整个剧情发展到这里,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好像只有这样一曲高昂而充满着战斗力的主题音乐,好像只有这样具有着生命力的一首歌曲,才能发泄所酝酿着的一切。

除了这两首歌之外,《西游记》中还有众多优秀的插曲。如出现在第24集中,由李玲玉演唱的明快活泼的《天竺少女》、第10集中郁钧剑演唱的哀怨惆怅的《吹不散这点点愁》、第25集中李静娴演唱的悠远清越的《青青菩提树》,都很值得称赞。

在《西游记》的音乐中,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深入人心的歌曲,它的配乐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出现在电视剧片头的那首《西游记序曲》,以电子声效开始,随即由管乐奏出主题动机,音乐在女声的吟唱中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无比振奋人心,加上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合奏,主题不断再现,一个神奇而瑰丽的世界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我国,乐曲虽然不如歌曲影响力那么深远,但实际上我认为这首序曲的制作极其优秀,它的艺术成就甚至可以高过那首《敢问路在何方》。而另一首《风雨行路难》,同样是主题动机,同样是《敢问路在何方》的曲调,夹杂着木鱼敲击声的弦乐,叙述的却是取经路上无数的艰难险阻,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感慨。许镜清从剧情出发,在配乐中采用了众多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元素,如在打击乐中多用木鱼,更为该片增加了色彩。

本片在音乐与剧情的衔接上也做得很出色,在这一方面,音乐编辑王文华功不可没。第10集“三打白骨精”的最后,孙悟空为救师傅三次击杀幻化成人形的白骨精,而不明真相的唐僧却要将他逐出师门,师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唐僧坚定决心,八戒沙僧好言相劝,孙悟空则痛不欲生。在这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加入一点音乐,直到唐僧写下贬书,悟空用颤抖的手握住师傅手中的笔,又无奈地放开,此时响起一句凄厉的弦乐,伴随孙悟空脸上痛不欲生的表情,琵琶落下几个重音,形象地表现了他此时所受的打击。然后乐队齐奏,展宽的音响将这种痛楚渲染到极致,悟空紧紧握着贬书,一把将它扯碎。在逐渐由激烈转向沉缓的乐声中,唱起了哀怨惆怅的《吹不散这点点愁》,一种不能抑制的伤痛便跃然而出了。该片在对音乐的运用上多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就是重要对话出现的场合绝无音乐,也很少出现音效,而配乐及插曲出现的时候,就多用默片手法,你只能看到演员在“说”,却只闻乐声,不闻人声。这算是《西游记》的一个特色,也体现出很强烈的舞台剧及默片电影的痕迹。1982年我国电视剧刚刚起步,演员编导都来自于戏剧与电影,这正是那个时代所留下的印迹吧。

由于技术限制,《西游记》主要采用幕后配音的方式,而非同期声。这样为片子的艺术创造带来了一些局限性,就如许多外景中出现的鸟鸣,仔细听来都是同样的鸟叫声不断重复,有些不自然,不过几名配音演员都发挥得非常出色,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尽管当年对声音的加工手法不如现在丰富,不过主创人员还是尽可能将音响处理得较为细致。一些在山洞里或水井中发生的对话,都作了比较准确的混响调节,符合自然情况。打斗场面上的种种刀剑碰撞声,还有一众妖魔神怪施法时的效果音,都在拟音中加入电子音效,使其夸张而有力。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不但在我国人人喜闻乐见,而且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为传世佳作。而这部片子的音乐,则更是艺术宝库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一股明净清醇的溪水,涓涓流入人们的心田,给人以纯美的享受、奇妙的遐想。然而在影视科技极端发展的今天,再回顾剧中的那些音乐,或许已经显得略微粗糙,或许可以说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西游记》中的音乐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站在所处时代的高度上,锻造了一段超越时间的传奇。作为一部19世纪80年代初的影视作品,它开创了电子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相配合的先河,成为了中国的影视音乐道路的一名向导。在许镜清所创作的众多配乐及歌曲中,我们都能看到电子音乐的踪影。而在剧中各处所使用的背景音效,则通过电声处理的方法,丰富了其对剧情的表现力。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则又增添了一份新奇感,加强了此剧对观众的吸引力。然而世界总在发展变化着,各种录音技术和电子音乐手段都是一路向前走着,而不曾回头去感怀。就好像多少文人站在时光的阴影下叹息的那样,一个时代的传奇,只能留在那个时代的灯光桨影中,然后最终有一天,如同《霓裳羽衣曲》那般供人传说。但是《西游记》的音乐,包括《西游记》本身,所留给人的不仅仅是那悠扬而高远的旋律,而是蕴含在那音乐中的精神,那种对真理的渴求,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就好像那个在公元629年的真实玄奘,不畏唐皇的逮捕令,冒死偷渡出关的那种精诚;就好像16世纪成为长兴县丞的吴承恩,面对官场黑暗的现实,心中油然而生的澎湃;又好像1983年的许镜清在公共汽车上,急刹车的那一瞬间,失去引力的他感受到的那种“一路豪歌向天涯”的逍遥自在。《西游记》音乐的不朽就在这里,它那高昂激越的主题动机所诉说的,是人性的本质,一种不能被任何事物压制和抹煞的尊严。

或许生活不过是另一场西行,人生路上的种种崎岖坎坷,正如唐僧师徒四人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一个人的一生,总要经过那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才能如佛教中所云:九九归真,到达彼方。敢问路在何方?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豪歌向天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