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金元绘画艺术在《美术史》中的探讨

辽金元绘画艺术在《美术史》中的探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代卷轴形式的绘画除胡環和李赞华等人的几件传世作品外,仅能从辽墓及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其绘画特色。因此,獐鹿是其绘画中常见题材。金朝宫廷绘画及士大夫画水平高于辽代,并对元代影响极深。在蒙元统治下,绘画艺术受到打击。艺术上主张标榜“古意”,提倡唐、北宋绘画,重视神韵,反对宋院体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绘画中引入书法用笔,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辽金元绘画艺术在《美术史》中的探讨

辽代人物画在黄帝影像和功臣影堂绘制的需求下发展起来,同时,他们在战争中俘虏的画家,如王霭、王仁寿等人也影响了他们的绘画发展。契丹本民族也有一些颇有成就的画家,胡環、胡虔父子、李赞华等。李赞华(899—936年),原名耶律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擅长于画马,多表现契丹贵族骑射生活,流传下来的《射骑图》画的便是一幅契丹贵族射猎者的肖像。一匹装饰得很华丽的骏马前面,站立着一位“鬓发左衽”的中年契丹贵族。他腰挎虎皮箭筒,手中持弓,陷入沉思之中。此画风格细腻,表明画家颇受他所向往的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辽代卷轴形式的绘画除胡環和李赞华等人的几件传世作品外,仅能从辽墓及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其绘画特色。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两幅绢画《深山会棋图》与《竹雀双兔图》,前者是水墨间青绿设色山水人物图,全景式山水章法,水墨皴擦岩石肌理,是对北方山水画派的延续。后者为花鸟画,动物的刻画精确逼真,可见唐、五代以来的影响。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题为五代人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但就其题材及画风来看,实为辽画中之精品。反映了契丹族好猎的习性,常随季节而迁移,到不同的地方射鹿。因此,獐鹿是其绘画中常见题材。

金朝的宫廷机构中设有书画局、图画署等,以进行重要的美术创作,同时,金灭北宋时还掳走了一批画工,北宋宫廷中的书画藏品也流入的金朝,这些对金的美术发展起到较大作用。金代宫廷画家张瑀有《文姬归汉图》传世,描绘后汉女诗人蔡琰从匈奴归汉的故事,画面上以塞北寒风映衬出蔡琰的坚定意志,人物塑造成功。文姬归汉题材在南宋颇为流行,张瑀此作显示了金、宋之间的互相影响、交流。

遗存至今的作品还有李山的《风雪杉松图》,画面可见其受郭熙、王诜影响颇多。武元直《赤壁图》以全景山水表现赤壁壮美的景色,都与南宋马远、夏圭画风不同。王庭筠《幽竹枯槎图》,与北宋苏轼《枯木竹石图》一脉相通。张瑀《神龟图》在格法上与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亦有相通之处。赵霖《昭陵六骏图》反映了金代鞍马成就。张瑀《文姬归汉图》又可见金代人物画的风貌。

金朝士大夫有不少擅长绘画,他们师法北宋苏轼、文同、米芾等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庭筠(1155—1202年),字子瑞,熊岳(今辽宁盖县)人,能诗善画,以墨竹著称,存有《幽竹枯槎图》,笔墨潇洒自如,品格清幽。

武元直,字善夫,长于山水,现存《赤壁图》,以全景式构图展现苏轼赤壁泛舟的情景,行笔活脱,墨色浓淡适宜。此外,由于金人善射骑,擅画马者甚多,如杨邦擅长山水鞍马,完颜允恭擅画獐鹿人马等,他们的画法受到宋李公麟影响颇多。金朝宫廷绘画及士大夫画水平高于辽代,并对元代影响极深。

在蒙元统治下,绘画艺术受到打击。聚集了很多画家的南宋画院瓦解了。元代的一部分知名的画家可能与南宋画院有关,加工振鹏、陈鉴如、吴垕、孙君泽等都是杭州人,前二人工人物及写真,后二人工马夏山水,但大多数画院画家下落不明。出家道士的也有,如景定年间待诏宋汝志。

元代的肖像画家名家虽多,但保存下来的材料不够丰富,元前期,刘贯道是一时名手,传世作品《元世祖出行图》,重视对帝王性格的刻画。元代肖像名家王绎,活跃于江南杭州地区,所作小像线条简练,与刘贯道工笔重彩人物不同,更能反映出文人趣味。代表作《杨竹西像》、《倪云林像》等。并写有《论著作写像秘诀》,提出肖像画要追求人的“真性情”,而要在“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求之,要能作到“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反对“……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的方法。此外,他还举出了观察和落笔的从大处开始的正确顺序和45种配色的方法。

可见的有张渥的《九歌图》描绘了屈原的诗篇的神灵们的形象,自然而且生动。他另一单幅《湘君湘夫人图》藉两名年轻妇女的优美形象表达出寂寞心情,在细致地表现诗歌情感上获得了成功。此外多为佚名作品,如《归去来辞图》,描写一个人回到他的朴素简陋的住居时的刹那,家人和大部热烈地飞奔出来迎接他的即将拢岸的小船。明确的主题得到集中地表现。陶渊明原诗中的回到朴素的,与劳动生活相接近的生活中去的思想和对于统治者的政治的反感结合起来,在元代是有现实主义的意义。《桓野王图》表现了细腻的感情。画中人把笛子斜插在腰带上(因此而这幅画被认为是描写晋代的名笛手桓野王),意态从容闲适,在剔指甲,这幅画在内容上虽不是很有意义,但抓住了动作加以描绘,艺术表现上是成功的。

元代道教画,特别是神仙像,丰富了人物画的内容。元代的道教神仙像的画家中,颜辉是很有名的一个,他画的铁拐仙、刘海蟾等都是在槛楼的外表中描写了不平凡的性格和巨大的精神容量。王振鹏和他的学生朱玉也是长于插图,他们曾画佛经引首,佛经引首在古代版画中有重要地位。王振鹏的《鬼子母揭钵图》可以看出他的才能。五百鬼子之母的一个鬼子被佛用法力罩在钵下,众鬼子前往搭救。此图中描写了被置于“邪魔”的地位的鬼子们的不驯服和反抗,虽然经过了歪曲,却异常夸张地描写了他们的力量。王振鹏更擅长以表现贵族生活为题材的界画,据说他画中的建筑物都是根据了南宋修内司的法式,认真地加以描绘的。

元代前期的绘画成就突出反映在一些馆阁士大夫的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上。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出身宋朝宗室。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艺术上主张标榜“古意”,提倡唐、北宋绘画,重视神韵,反对宋院体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绘画中引入书法用笔,加强其艺术表现力。传世作品有《秋郊饮马图》、《幼舆丘壑图》、《鹊华秋色图》、《重江叠嶂图》、吴兴清远图》、《水村图》等。他的艺术造诣与地位使其成为元代画坛的核心人物,与众多画家都是师友关系,其妻管道升、其子赵雍、其孙赵麟都是知名画家。他的绘画实践和主张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钱选(1239—1299年),字舜举,号玉潭,别号清癯老人,湖州(浙江吴兴)人,与赵孟頫是同乡与朋友。入元不仕,隐居终生。博学多艺,精音律之学,工诗,善书画。善画人物、山水、花鸟、蔬果、鞍马等。他的绘画注入了文人画的笔法和意兴, 表现出一种生拙之趣,自成一体。传世作品有《牡丹图》、《柴桑翁像》、《卢仝烹茶图》、《浮玉山居图》卷。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回族。他身居显要,但一生廉洁,从政之余,寄情山水,挥写丹青。他还是我国回族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田园诗人,与当时画坛领袖赵孟頫交往密切,受其影响颇深,人称“南赵北高”。 善画山水,师承二米,兼学董、巨。传世作品有《春云晓霭图》、《春山欲雨图》、《云横秀岭图》等。

李衎(1244—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北京人。李衎是元代画竹名手,深入竹乡,于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用意精深,工整雅致,著有《竹谱详录》七卷。传世作品有《双勾竹图》、《沐雨图》等。(www.xing528.com)

元代中晚期,“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具影响力,他们是江浙一带的文人,擅长水墨山水,虽然每个人境遇、社会地位不同,但艺术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以绘画抒发他们的心境和情趣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江苏常熟人。生于宋元交替的混乱时期,晚年移居浙江富春山中,精通词曲,性格豪放,他在元四家中年龄最长,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为明清不少文人画家所师法。79岁至82岁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两丈长卷,描绘了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他所作《写山水诀》,是一篇历来受到重视的画论。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工词翰,善草书,擅画山水梅竹。吴镇少与权贵交往,常游荡于江泽湖泖边,画风清新,擅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且擅长墨竹的表现,对竹的结构规律乃至形态细节皆有研究,强调作画程序,总结出丰富的画竹理论,是元代竹画中的佼佼者。

倪瓒(1301—1374年), 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今属江苏)人。元代画家、诗人。出生于江南巨富之家,生活优越安适。元末农民起义,他疏散家财遁入太湖,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长达20年。所画山水主要为太湖一带风光,近处坡陀树木,远山伏卧,中间大片汪洋湖水,意境清幽深远,抒发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他的理论观点说明了他的画风由来,他在《答张仲藻书》中谈道:“如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题自画墨竹》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这种“聊以自娱”、“聊以写胸中逸气”的文人气质,深受后世追捧。

王蒙(1301—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他在元四家中年龄最小,但绘画功力深厚。现传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夏日山居图》、《秋山草堂图》等。

《青卞隐居图》(图三十七)为王蒙名迹,表现的是浙江吴兴西北卞山之景,画中重山复岭,密树流泉,气势苍郁;图上采用披麻皴、斧劈皴、牛毛皴及解索皴等多种皴法,层层积累,多至数十重,极富质感,沉郁深秀,苍茫雄浑,将归隐避乱、寄趣林泉的情感渲泄无遗。明人董其昌称王蒙“力能扛鼎”,评此画为“天下第一”。

图三十七 青卞隐居图 元 王蒙 纸本水墨 横42.2厘米 纵140.6厘米 上海博物馆

元四家山水画重笔墨,讲求风格,通过山水抒发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但情调多感伤、淡泊,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队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赵孟頫及元四家的影响下,元代后期的山水画家还有赵原、陆广、马琬、陈汝言等,其中,盛懋名声很大。盛懋,生卒年不详,字子昭。嘉兴(今属浙江)人。他的画与元四家的画明显不同,他是一个民间画家,比较适合老百姓的欣赏,但“精致有余”而意趣不足。传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图》、《秋江待渡图》、《沧江横笛图》、《溪山清夏图》、《松石图》等。

元代继承马远、夏圭山水画风格的画家中,孙君泽比较突出,他画风严谨,笔墨精密,在山水中点缀高人逸士游赏活动。此外,元末的张观、张远等人,他们的艺术成为联系南宋院体和明初浙派的山水画的纽带。

界画在元代特别受统治者青睐,宋末元初有李容瑾、王振鹏,元末有夏永等名手,尤其是夏永,能在尺许小幅中画出壮伟的建筑形象。

元代花鸟画追随文人情趣而发展,于是借物抒情的水墨写意花卉和梅竹题材勃然而兴。陈琳,字仲美,杭州人,精于花鸟、山水、人物,曾得到赵孟頫指授,传世作品有《溪凫图》。王渊,字若水,杭州人,与陈琳同是职业画家,但花鸟画法师法黄筌,工笔重彩,富贵艳丽,但花鸟用水墨渲染,类似白描画法,代表作有《竹石集禽图》等。

元代中后期擅画墨竹者颇多,画梅则以王冕最有代表性,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浙江诸暨(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农家,勤学苦读,能塑造繁花满枝的梅树,借梅抒发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