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度探析及现实成果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度探析及现实成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论》不仅是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无产阶级与革命人民在夺取了国家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针。《资本论》不能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度探析及现实成果

资本论》不仅是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无产阶级与革命人民在夺取了国家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针

《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否还有重要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仿佛对于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资本论》的学习,是用以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从而在思想上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人们的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我们党是一贯重视《资本论》学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组织了广大干部对《资本论》第二卷中的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资本论》学习的重要性。《资本论》不能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完成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在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资本论》的学习。

《资本论》一书对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要顺利地进行“四化”建设,完成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资本论》所论述的不少基本经济理论、原理,都有助于我们去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去把我国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4]“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5]为什么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其任务的《资本论》有助于我们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呢?因为《资本论》是以阐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为对象,它的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的规律。《资本论》的经济理论、经济规律的阐述与理论体系具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资本论》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它也涉及了对前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阐述与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的经济规律的原则上的论述。

《资本论》基于历史唯物论的发展观,它把任何生产关系都视为处于发生、发展与灭亡过程中的历史过渡性的生产关系。因此,它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就要进行历史的考察,要探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因而,它在阐明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往往要阐述、对比前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并要展望未来社会新的经济规律。在《资本论》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形态的所有制自由人的联合体)劳动、计划经济(社会劳动的有计划分配)、时间节约、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再生产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并作了很深刻的阐述,这对社会主义生产与经济生活的组织与调节,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资本论》尽管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的,但是还包含着许多适合人类各个社会形态的一般的经济规律,特别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经济规律。这些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适用的。

《资本论》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即从表象出发,抽取出经济关系与经济过程的本质规定,再进一步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由此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由于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因而它首先就要撇开具体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抽出适用于各个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批判了雅罗申柯否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再生产理论的普遍适用性的错误观点,十分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由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结果而制定出来的再生产理论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自然也就具有商品的资本主义的价值关系的形式。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如果仅仅看到这个形式,而看不出它的基础,看不出它那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基本内容,就是一点也不懂得这个理论。斯大林这一论述是十分深刻的,看不见《资本论》中所包含的一般经济规律及其意义,可以说,就是贬低了《资本论》的意义,无视它所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思想财富

《资本论》中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运用得十分广泛的,贯穿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它抽出的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系列的适合于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可以说它包含有一般经济规律的体系。也就是说,尽管《资本论》主要是狭义的政治经济学,但是也考察和阐述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与规律。

《资本论》中有哪些主要的一般经济规律与一般经济范畴呢?这里可以指出如下:

其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所有制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规律),生产与分配的相互关系的规律,生产与交换的相互关系的规律,生产与消费的相互联系的规律,等等。

其二,生产一般理论。如生产劳动一般的理论,剩余产品生产一般的理论,积累一般的理论(剩余产品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再生产一般的理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一般的理论),如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剩余产品是积累的源泉,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再生产中总产品的实物补偿的原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实物补偿所制约的两大部类交换比例关系[Ⅰ(v+m)=Ⅱc]的原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产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Ⅰ(v+m)>Ⅱc]的原理,等等。显然地,这些一般经济规律,内容是很广泛的,绝不限于《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这些一般经济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适用的,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自觉利用而不能违反的。

《资本论》是一个既包括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又包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能发生效力的一般经济规律的经济理论的宝库,我们应该深刻发掘它阐述的一般经济规律,并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去发现这些阐述与规律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样,就会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机制的认识。例如,《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包含对生产一般与扩大再生产一般的论述,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生产劳动一般是提供物质产品的劳动,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生产性,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而不是机构重叠、人员庞大的非物质生产劳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论述的生产劳动一般是提供剩余产品的劳动,这也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规定性有着重要意义。《资本论》阐述了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是由生产关系所赋予的社会规定性,基于这一论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乃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这些基本原理对于组织社会主义劳动体系,充分发挥劳动的生产性,提高劳动的有用效果,以争取更大的经济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关于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与扩大再生产的论述,舍弃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我们将发现剩余产品是积累的源泉,积累是扩大再生产源泉的一般原理,这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这将使我们加深对于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大剩余产品,并且在满足人民需要的产品正常增长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增大剩余产品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的正确性。

必须指出,《资本论》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是贯穿于《资本论》三卷之中。过去有一种说法,即认为学习《资本论》第一卷是为了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主要是通过学习,提高人们的革命觉悟;而第二卷的学习,则是涉及有关流通与再生产的规律,学习它是为了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有关规律的理解,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种认识是有片面性的,不正确的,它低估了《资本论》的丰富内容与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的规律,主要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中论述的。事实上,学习《资本论》第一卷,除了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也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学习第二卷,除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也要着眼于资本主义流通与再生产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认识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在当前“四化”建设的新阶段,我们更要注意发掘《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中有关一般经济规律的宝贵的思想财富,要看到《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中的许多有关一般经济规律的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于打开我们的思路,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的认识,对我国“四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资本论》中包含着对商品关系的一般规律的阐述。这些规律对于不论什么社会的商品关系,均是要以不同形式发生作用的,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商品关系领域,也是要发生作用的。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还存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这是现阶段不发达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而且,商品关系的经济规律对于一切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都有其影响,使其具有特殊的作用机制与实现形式。通过学习《资本论》,懂得商品关系的一般经济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中包含着许多对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的论述,这些一般规律或是表现在直接对商品生产与交换一般规律的阐述中,或是包含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规律的阐述中,对于后一种情况,只要抛开它的资本主义形式,我们就不难发现它的商品关系一般规律的内容。

《资本论》使用科学抽象法,首先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关系的具体出发,进行抽象,抽象出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一般,然后再进一步上升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具体。这些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一般范畴,可以举出如下:

其一,商品生产一般。(1)有关商品一般的理论(商品二因素,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原理(价值决定);(3)价值形式的原理(价值表现形式);(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与职能的理论。

其二,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的规律。(1)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2)商品交换与市场的一般理论;(3)价值规律在市场价格波动与供求变动中实现,即体现在市场机制中的理论;(4)部门商品总量中体现的投入的劳动量符合社会需求是价值实现的条件的原理,等等。

其三,商品关系下再生产一般。在存在商品关系条件下,再生产具有商品价值形式的原理;在商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再生产中不仅有实物补偿(替换),而且有价值补偿的原理;两大部类产品的交换,要以用来交换的产品价值量相等为条件,即作为价值等式的Ⅰ(v+m)=Ⅱc,以及其他部门间和部门内的交换的价值等式;商品生产条件下,再生产中货币流通的规律,等等。

其四,商品关系存在条件下的分配。《资本论》第三卷从资本主义总过程,通过生产、流通的总体来考察更具体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商品关系存在条件下,流通是分配的杠杆。它结合流通中的经济机制,通过利润利息、地租等范畴阐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这对于我们考察现阶段商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分配形式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有必要指出,我们说《资本论》中包含着关于商品生产一般的规律,但是应当明确,《资本论》主要阐述的是有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规律,它的主要篇幅是用于阐述这方面的内容。不能为了强调《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就说《资本论》的理论主要是有关商品生产一般的规律,这样就会歪曲《资本论》的对象。

但是,的确又要看到《资本论》中包含着不少关于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是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的:一是直接论述商品生产一般。如第一卷的前三章的有关商品与交换的主要内容及许多篇章中的有关部分。二是更多地寓一般规律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的阐述之中,如《资本论》第二卷关于资本循环与周转的理论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理论,从中舍象资本关系就可以得出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交换的一般原理。《资本论》第三卷论述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各种资本形式,如果我们从中舍去资本主义关系,就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商品关系中的资金在产业、商业、银行信贷诸领域采取的特殊形式及其职能。《资本论》中主要是阐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基于此,要求我们要善于从《资本论》阐述的商品关系特殊中找出能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商品关系一般。这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

深入学习《资本论》中有关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当前尤其有现实意义。商品性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但是,斯大林对《资本论》中的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关系的商品关系一般及其意义论述不够。斯大林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商品作为外壳,否认它的商品性,认为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已经超出价值规律起作用的领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以商品生产与交换关系的具有广泛性为特征,因而存在着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广泛作用。因此,根据《资本论》中有关商品关系的一般规律的论述,进一步联系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进一步从理论上弄清支配社会主义商品关系的经济规律的作用形式与机制,仍然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切不可看不见与忽视《资本论》中这方面的宝贵财富。

第四,《资本论》中包含着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广义的经济规律)。《资本论》乃是以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经济规律为任务的。但是《资本论》采用紧密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的方法,因此,它在研究生产关系时,要考察与研究生产力的某些一般规律。因为,社会生产方式有两个方面,它的物质技术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以物质技术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它们舍去经济关系而论述生产的技术关系与形式,把后者说成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从唯物辩证法出发,它首先严格区分生产的物质技术内容与生产的社会经济内容,并把后者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摒斥了将生产的物质技术内容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庸俗经济学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却又紧密地联系生产力的状况,把经济关系的变动与生产力的变动联系起来,并将后者作为经济关系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因此,《资本论》这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的著作,不仅不排斥对生产力的研究,恰恰相反,它包含着有关生产的物质技术关系的运动规律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大体说来是:(1)有关劳动过程的要素的分析。如论述任何生产的一般要素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统一与结合,论述了生产的物的因素的组成、结构(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论述了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矛盾,特别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劳动手段发展变化的规律,论述了物质生产力或技术生产力发展规律。(2)有关生产力的人的要素的分析。论证劳动者这一要素的发挥作用的形式——劳动,如何由个体的、孤立的劳动转化为社会化的劳动、社会结合的劳动,以及如何由结合劳动的初级、不发达的形式发展为成熟的、高级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为论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结合分析了劳动社会化的规律,由简单协作这一结合劳动的形式转化为分工这一结合劳动的特殊形式,论证了企业中组织结合劳动的方法,例如,适应于手工技术的工场手工业组织结合劳动(形成企业的劳动组织、班组)的方法;论证了适应机器大生产的工厂中组织结合劳动的方法;论证了适应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熟练与智力提高的形式与规律。(3)论证了现代化大生产的生产力中的决定要素——科学技术,它的原本形式是表现为知识形态,它的物质形式表现为机器、技术设备;论述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与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与规律,论述了技术进步在劳动生产力提高中的“爆发力”的作用。(4)作为以上三方面的统一的劳动方式的演进。如手工业生产方式—工场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方式。这些涉及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也是要遵从的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例如,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发展的依次递进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农业中可以看得较为鲜明。我国现阶段农业中占据统治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这一集体所有制是初级的与不成熟的,随着今后农村物质技术基础的提高与过渡到机器生产,家庭经济将通过联合,进一步发展与过渡到更完全的集体所有制。

当然,《资本论》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经济规律的,而不是以有关生产力的规律为对象的,生产力的规律也不能与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混为一谈。但是,上述那些生产力的规律,是阐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所必要的,而且也是经济学中的部门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当人们强调《资本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意义时,不曾重视《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力的规律的论述的意义,在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显然,我们应该认识《资本论》中对生产力的深刻的研究与一般规律的论述,乃是这部著作所包孕的重要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来学习《资本论》,就应该更加重视发掘这方面的精神财富,来为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