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和本质

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和本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把二者连在一起,合成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了。“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许多事实表明,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教育的成功。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七是表现为美的情感体验,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

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和本质

1.知识与技能

所谓知识,主要指学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学习的物理科学知识(教材中的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等。物理学科基础知识是指物理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定律、定理、原理、定则等。知识目标的表述举例:通过学习,知道速度概念,理解速度图像的意义。

所谓技能,是指学生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是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特有的操作技能,比如实验观察与操作、实验设计与操作等技能。技能目标可分为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听的技能。目标表述举例:能正确地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述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的运动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图、操作实验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

四是自我认识技能,即认识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制定实验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过程与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设计并评价实验方案。

物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离不开学科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学科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离不开学科基础知识的开启与指引。二者关系至为密切,实乃血肉相连,不能分割,所以过去合称之为“双基”。今天把二者连在一起,合成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体验过程。学习物理学,不仅要知道物理学的重要概念、规律、模型等,还要知道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和模型建立的过程、思想与方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过程。

“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走进文本求得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过程”也包括以文本为依托,向课外、向生活、向社会各方面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如兴趣小组、小发明、小制作等),进行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其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事实上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比如,认知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方法的优选、习惯的养成,以及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升等等,都是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生并积淀起来的。总之,应当重视过程,无论是走进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或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还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还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方法的优选和熟练的掌握,过程与方法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过程与方法是一对难以割舍的孪生兄弟。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法国十七世纪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掌握了方法就可以独立自学,掌握了方法就可以无师自通,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触类旁通。方法就是智慧,方法就是才能,方法就是桥梁,方法就是捷径。掌握方法是形成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到达成功彼岸的正确途径。而要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只有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过程”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必经之路,“方法”是构成智力和能力的重要因素。除了“方法”之外,构成智力和能力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人生中都享受着它的利息。”许多事实表明,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教育的成功。习惯是影响人生及至主宰人生的一种巨大力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决不能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情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广义的情感,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内在的心理特征,又称之为非智力因素。这里的“情感”是就广义而言的,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人的感情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产生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如敬佩、赞扬、羡慕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能对科学家卢瑟福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情感体验,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本章学习,体验和感受到物理学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www.xing528.com)

态度可具体细化为: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对亲人的态度和对路人的态度,对家庭的态度和对集体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业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态度,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和对世界人类的态度等等。总之,它涵盖了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所说的高尚品德,其实也就是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和社会责任。这里的“态度”就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态度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价值观是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学习质量不仅看考试的分数还要看德育、体育方面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相对应。发展指什么?可以从外在发展和内在发展两个方面来认识:外在发展是指对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等操作技能层次;内在发展是指对知识的鉴赏、判断与批判,心理素质的重建,思维层次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基础性和发展性,其中发展性是根本。三维教学目标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所以,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发展的动力,“过程与方法”则重在把握智能发展与情感体验的途径与策略。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是其他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是达成性目标,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是每节课必须达到的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中得到落实的;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平台与手段,属于手段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点,是健全人格形成的标志,属于方向性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各有侧重又互相贯通、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在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目前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刻的认识,教学目标设计普遍存在不合理、不科学、不可操作等现象,这也是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明显存在缺陷的几个案例:

【案例1】

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有趣的物理现象》一堂课中,教师正进行演示:两只手分别拿着两张纸条,两纸条处于竖直平行状态,当教师用嘴使劲向中间吹气时,会看到两张纸条相互靠拢。教师做完后即刻解释现象。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让我们做做吧”,老师看了学生一眼,未置可否,仍按自己的思路继续讲解。课后问这位老师,当学生提出要“做一做”时,你为什么不理他?老师答:“我自己做时间都来不及,让学生去做不是更要拖堂了吗?”这说明,这位老师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放在首位,而没有深层次去思考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知道这些现象的原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去探究其中奥秘的愿望。

【案例2】

在一堂关于《光的折射》的教学中,老师只做了一个“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偏折”的演示实验,其他有关光的折射的实验都是由老师在黑板上“完成”的。老师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后,再请学生齐读课本中光的折射规律内容,最后老师解释“水中的筷子会偏折”现象,学生记录老师的解释。这节课就“很顺利”地结束了。当有人问这位老师,你觉得这节课学生能弄清光的折射及光的折射规律吗?老师很有把握地说,除了少数学生不懂外,其他学生应该没问题。由此可见,这位老师将知识点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他觉得在这节课中,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没有什么遗憾的。

目前,有些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设计比较有把握,但对制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所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基本是相同的,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这两个维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采用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息息相关。

【案例3】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地球太阳系》单元的教学目标制定

如果教师平时的教学风格是民主、开放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可采用课前学生小组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制作太阳系模型,在课中进行大组交流研讨。其相应的教学目标是:

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搜集有用信息,大组交流等形式,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和各行星的相对大小,及它们离日距离的数量级;会根据所搜集的信息或数据制作太阳系简易模型,对“地球太阳系”有初步认识。

②学生在查阅资料、搜集有用信息过程中,能注意搜集、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认识建立模型的必要性。

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激发合作意识,提高认识宇宙的热情;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验与他人共享资源的乐趣。

如果教师的学科知识丰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可以采用教师将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中呈现,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提出质疑,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释疑。相应的教学目标是:

①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师生答疑等过程,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和各行星的相对大小及它们离日距离的数量级;会选择有用的信息或数据绘制太阳系简易模型,对“地球太阳系”有初步认识。

②学生在阅读资料、交流研讨中,感受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与途径,认识建立模型的必要性。

③学生在师生、生生间的质疑、答疑过程中,培养质疑精神,激发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陈述的立足点应该是通过特定的学习活动学生发生的变化,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目标要具体,要有操作性,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