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种基本课型的总复习策略

四种基本课型的总复习策略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总复习常见的基本课型有四种:考点过关基础复习课、专题讲练课、试卷讲评课、模拟训练课。考点过关基础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总之,每一轮复习均要有新意,使学生在扎实复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和提高,达到温故而知新。

四种基本课型的总复习策略

高考总复习常见的基本课型有四种:考点过关基础复习课、专题讲练课、试卷讲评课、模拟训练课。

1.考点过关基础复习课

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引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模型复习,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聚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总结;三是突破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进行浅入深出的透彻剖析。

考点过关基础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如《电场》一章,概念多且抽象,通过复习可把教材内容精炼为一个定律——库仑定律,三个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电容,三个关系——场强方向与电荷受力方向的关系、电场线与场强方向的关系、电场线与电势降落方向的关系。经过这样分析处理,学生关于静电学的知识便主次分明了。阅读教材时,还要注意发现知识缺陷在什么地方,要分析知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时拾遗补漏,不能留下后患。

总复习主要在于深化知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拓宽知识面。如复习机械振动时,教材中一道练习题:“假如把单摆和弹簧振子都从地球移到月球上,它们的振动频率是否改变?为什么?”。当学生据g≠g,得出单摆周期要变,振动频率也要变的结论后,再分析若把单摆置于离地面高为h处频率是否改变;置于匀加速上升(或下降),匀减速上升(或下降)的升降机中,频率是否变;置于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的小车上,频率是否改变。最后可总结出摆长一定时,单摆所处的位置或运动状态改变了,一般周期也相应的改变。这样把课本上的问题结合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变化,有利于挖掘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这样复习,学生不会有单调、呆板之感,反而觉得课本里面有难度可挖,有奥妙可寻,知识无穷。

(1)对于某一个物理基本概念的复习,一要注意从概念归纳的过程形成对概念本质的再认识;二要注意对概念定义的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三要注意从侧面或反面再认识概念,作到面面俱到、细而不漏、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例】 将硬导线中间一段折成不封闭的正方形,每边长为l,它在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如图6.12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转速为n,导线在a、b两处通过电刷与外电路连接,外电路有额定功率为P的小灯泡并正常发光,电路中除灯泡外,其余部分的电阻不计,灯泡的电阻应为

图6.12

A.(2πl2nB)2/P B.2(πl2nB)2/P

C.(l2nB)2/2P D.(l2nB)2/P

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直接联系到的基本规律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但是要解答本题必须从交流电的产生、感应电动势最大值与有效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转速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入手。正确答案为B。

点评:关键是理解有效值的含义,要将有效值与瞬时值、最大值、平均值相区别。

(2)对于概念群的复习,一要区分核心概念、一般概念、辅助概念;二要引导学生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辨析;三要建立概念结构,将概念结构的形成过程作为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

例如,高中物理关键知识点有:加速度、摩擦力、功和功率、动量和能量、电场强度、电势与电势差、磁感应强度等。典型的运动形式有: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和波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重要规律有: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这些构成了中学物理主体内容,无疑是高考的重点。但要注意,重点考查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并兼顾其它非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仍会继续保持。

(3)对于基本物理规律的复习,一要知道来龙去脉;二要明确物理规律是研究什么的?三要把握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代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三种表达方式,并将三者融为一体;四要强调物理规律的使用范围及成立条件;五要知道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程序;六要阐明特定规律的特征。

2.专题讲练课

主要目的是围绕高考主干核心知识点确定专题,精选习题——突出典型性和代表性,以中档题为主;抓审题环节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读题,关键点教师强调或点拨;学生做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针对典型习题进行发散思维,进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挖掘分析,宜先做后讲,先学后教;进行疑难点公关——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先讲教师后讲;最后进行解题小结——知识升华,方法提炼,触类旁通。

专题讲练课的基本教学环节一般是:自我探究、梳理知识——操作训练、强化基础——联系实际、提高能力——聚焦考点、拓展延伸——指点迷津,教给方法。

(1)自我探究,梳理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物理知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物理总复习不能离开教材,特别是后期复习,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并且把知识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阅读教材时既要抓住重点知识,逐句逐字推敲,弄懂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又要注意到课本知识的方方面面和边边角角,如阅读材料、注解、演示实验、插图等。阅读之后,把章节内容概括,去粗取精,把书读薄。特别是对于物理规律、定理一定要理解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梳理要充分体现一个“活”字,即知识内容学活、基本方法用活、各类题型做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提高临考前复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总之,每一轮复习均要有新意,使学生在扎实复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和提高,达到温故而知新

“知识系统的网络化”就是在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物理教材和高考《考试大纲》,把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有序地排列,编织成网络的过程。物理知识序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再加工和深化理解的过程。如果把高中物理的内容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那么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就是子系统,子系统又包含许多知识点,而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运动和能量相联系。由于平时教学我们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化整为零,分解为一个一个知识点,结果造成学生头脑中知识杂乱堆积,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序的知识结构,系统梳理就是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知识系统的网络化必须要以扎实的物理概念为基础,以重点物理规律为主线,编织知识网络。教师要启发学生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如运动网络图、质点受力和运动关系网络图、功和能的转化关系图等等。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的原则是:按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一般到特殊,理清知识脉络,达到知识归类系统化,知识联系网络化。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图表归纳法,即用图表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此法简明扼要,直观性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要注意,利用图表法进行复习,不可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制作图表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师生共同找出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是用网络归类法,即把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从而便于比较和记忆。例如在高中物理总复习阶段的归类复习时,针对能量这一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过的几种类型的能进行归纳整理如下:

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能量变化的特点,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有关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

三是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比较。有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相互联系,容易混淆,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如电场和磁场、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氢原子能级与地球卫星的能量关系、原子的能级与原子核能等等。

如“能量及其守恒”是中学物理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教学中要以功和能的关系为专题,首先吃透力学中的五种基本功能关系,即动能定理、重力(弹力)做功与重力(弹性)势能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原理、系统内摩擦发热与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其实质是对动能改变、势能改变、机械能改变和内能增加的判断与因果关系概括,进而横向联系物理各部分内容(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等)中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其中的难点——“势能”,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出中学物理只涉及到的四种形式的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在比较中理解其特点,系统地把握变化规律。

(2)操作训练,强化基础。课堂训练要对所学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训练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变通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按照题型做专项训练。例如,每节课进行15分钟的8~10道选择题训练,然后进行30分钟的3道计算题的专项训练等。练习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不能把练习全部放到课外,否则难以落实。

所谓“灵活和变通”,就是变换各种题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一,要一题多变。改变题目的条件或将条件作类似的变换,把题目从正面、反面、侧面进行适当展开,旧题变为新题,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引导学生多方向、多渠道地开拓,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灵活性、创造性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二,要一题多解。对于同一道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伸出多种不同的解法,这样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要抓建立物理模型的训练。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还原”物理模型的过程,即“明确物理过程,建立物理图景”。我们遇到的许多新问题,常常是在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或变通而来的。因此,新旧模型具有相关性,在解题教学中要重视相似物理模型的相互转化,挖掘其隐含的共性,实现解法的移植,把待解决的问题纳入到已有的解题模式中去。

第四,要一题多想。做一道题,会一大类问题。通过训练,既可使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多途径、全方位思考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因而它是复习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图6.13

【例】 如图6.13,质量为m的长木板A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外两个质量也是m的铁块B、C同时从A的左右两端滑上A的上表面,初速度大小分别为v和2v,B、C与A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①试分析B、C滑上长木板A后,A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②为使B、C不相撞,A木板至少多长?

解析:B、C都相对于A滑动时,A所受合力为零,保持静止,这段时间为。B刚好相对于A静止时,C的速度为v,A开向左做匀加速运动,由动量守恒可求出A、B、C最终的共同速度,这段加速经历的时间为,最终A将以做匀速运动。

全过程系统动能的损失都将转化为系统的内能,而摩擦生热Q=fd=μmgd,由能量守恒定律列式,解得。这就是A木板应该具有的最小长度

点评:本题还可以求系统机械能损失(摩擦生热)和B、C与A摩擦生热之比:第一阶段B对A的位移就是对地的位移sB=v2/2μg,C的平均速度是其3倍,因此C对A的位移是其3倍,sC=3v2/2μg;第二阶段A、B共同向左运动的加速度是μg/2,对地位移是s=v2/9μg,C平均速度是其4倍,对地位移是s=4v2/9μg,相对于A位移是v2/3μg,故B、C与A间的相对位移大小依次是dB=v2/2μg和dC=11v2/6μg,于是系统摩擦生热为μmg(dB+dC)=7mv2/3,dB∶dC=3∶11

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总复习中对探究性试题不可忽视。

【例】 在同时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空间中取正交坐标系Oxyz(z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如图6.14所示。已知电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场强大小为E;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重力加速度为g。问: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从原点出发的质点能否在坐标轴(x、y、z)上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若能,m、q、E、B、v及g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若不能,说明理由。

图6.14

解析:能

第一种情况:若mg>qE,由平衡条件知,洛仑兹力f沿z轴正向,粒子以v沿x轴正向运动,由匀速运动易知其条件是:mg-qE=qvB

若mg<qE,则f沿z轴负方向,粒子以v沿x轴负向运动,由匀速运动知条件是:

第二种情况:若质点在y轴上做匀速运动,则粒子不受洛伦兹力,必有

qE=mg

若质点在z轴上运动,所受力无法平衡,质点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情况不存在。

点评:这是一道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思维品质的全面性与严密性的开放式题,是一种探究性试题。

(3)联系实际,提高能力。讨论分析典型习题,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4)聚焦考点,拓展延伸。通过讨论、交流,围绕考点进行纵横联系,拓展延伸。

(5)指点迷津,教给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单元的重点,强调解题注意事项、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应考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3.试卷(题)讲评课

主要抓好讲评前、讲评时、讲评后三个环节。

讲评前——教师认真评阅试卷,对学生得失分情况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定出补救措施,设计好针对训练题;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

讲评时——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总结归纳,深化理解。(www.xing528.com)

讲评后——要组织反思思路方法技巧,课后个别辅导,提醒学生将需要保存的试题录入错题集。

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环节一般是:展示考情,多元评价→自主纠错,反思问题→错因剖析,引领归纳→典例切入,拓展提升→针对补偿,内化提升→关注个性,满分作答。

在试卷讲评课中常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要注意纠正。

(1)只讲答案,不讲问题——重成绩轻分析,考试失去诊断功能;

(2)只讲问题,不讲原因——盲而错、疑而错、会而错,原因不清导致一错再错;

(3)只讲原因,不讲对策——方法、技巧及规范答题指导缺失,将试卷讲评课等同于一般的习题课;

(4)只讲对策,不讲落实——缺乏落实手段和跟踪机制,短期效果难以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模拟训练课

考前的模拟训练非常重要,是一种仿真的适应性练习,要抓好两点:

(1)审题是关键

审题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实质上是分析综合能力。审题不仅包括阅读、观察、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谨、认真、耐心、细致等非智力因素。每次考试总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审题不过关是制约很多同学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普遍的实际问题。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物理学习方法与习惯不过关,如何才能避免呢?

审题过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几个转化:

文字表述转化为物理情景(发掘隐含条件、画草图)

物理情景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模型)

物理条件或要求(模型)转化为数学条件(或要求)

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无法把握。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二是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对这些隐含条件的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这些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三是排除干扰因素。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四是临界状态的分析。有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到临界状态,由于临界状态是问题发生突变的关键所在,在物理问题中又带有隐蔽性,稍不留心就会导致错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有些题目,审题中画出过程示意图,就可以发现约束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特别要注意临界状态的分析,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临界值。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图6.15

【例】 如图6.15所示,用细绳一端系着的质量为M=0.6kg的物体A静止在水平转盘上,细绳另一端通过转盘中心的光滑小孔O吊着质量为m=0.3kg的小球B,A的重心到O点的距离为0.2m。若A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2N,为使小球B保持静止,求转盘绕中心O旋转的角速度ω的取值范围。(取g=10m/s2

解析:要使B静止,A必须相对于转盘静止,即具有与转盘相同的角速度。A需要的向心力由绳拉力和静摩擦力合成。角速度取最大值时,A有离心趋势,静摩擦力指向圆心O;角速度取最小值时,A有向心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背离圆心O。

对于B:T=mg

对于A:

ω1=6.5rad/s ω2=2.9rad/s 所以 2.9rad/s≤ω<6.5rad/s

五是借助示意图。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幅好的示意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借助示意图可帮助我们审题,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像力,叩开正确解题的大门。

【例】 如图6.16,一根竖直悬挂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下端拴一小物块A,上端固定在C点且与一能测量绳的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相连。已知质量为m0的子弹B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0射入A内(未穿透),接着两者一起绕C点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各种阻力都可忽略的条件下测力传感器测得绳的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6.17所示。已知子弹射入的时间极短,且图6.17中t=0为A、B开始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时刻。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提供的信息,对反映悬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例如A的质量)及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你能求得哪些定量的结果?(200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第19题)

图6.16

图6.17

解析:由图6.17可直接看出,A、B一起做周期性运动,运动周期为T=2t0。用m、m0分别表示A、B的质量,l表示绳长,v1、v2分别表示它们在圆周最低、最高点的速度,F1、F2分别表示运动到最低、最高点时绳的拉力大小,

根据动量守恒有:mv0=(m+m0)v1

根据牛顿定律有:l,

由机械能守恒有:

由图6.17知,F2=0,F1=Fm,由以上各式解得,反映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是,系统总机械能是,得

总之,会审题是能解题的前提,审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正确的审题,才可能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正确解题的方法,才能顺利地、准确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很重要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写了寥寥几句。同时,因运算能力较差,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丢分,实在可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表达是目前应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半径,不能直接写成r=mv/qB,而应用向心力公式mv2/r=qvB;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而不是机械能守恒mv2/2=mgh;下落的时间t用,而不是用运动规律h=gt2/2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E=BLv,同时利用I=E/R求出电流I,而不能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如上例中不要写成F=BIL=BLE/R=BLBLv/R。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⑥物理量的数值与符号在同一计算公式中不要混排。如mg不能写成9.8m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